全媒体时代军事摄影微视角建构探析
摘 要:全媒体时代,受众信息接收碎片化,素以宏观壮阔为特色的军事摄影面临适配挑战。本文结合实践提出,军事摄影要顺应传播规律、优化内容供给,捕捉呈现大场景里的微观察、大事件中的小细节、大变化中的小瞬间,让镜头中有政治、有故事、有情感,更好发挥传递军事信息、展现军队形象、弘扬军队精神功能。
关键词:军事摄影;微视角;军事记者素养
新闻传播领域,存在两种不同的视角:传统传播多侧重宏大叙事与全面概述;微视角则聚焦于微观层面呈现新闻事件与主题,以小见大,反映社会背景、主题或趋势。全媒体时代,受众的信息获取偏好与需求发生显著转变,微视角新闻产品凭借信息理解便捷和深度挖掘能力强的优势,受到越来越多受众与媒体的关注,成为适配当下传播需求的重要内容形态。
军事摄影作为军事宣传的重要载体,肩负着传递军事信息、塑造军队形象、弘扬强军精神的使命担当。本文结合实践提出,适应全媒体时代受众需求的变化,军事摄影要优化内容供给,尝试以“露珠见太阳”的微视角构建新的表达之道:把故事融入镜头、把思想化进细节、把深度藏于温度,通过捕捉呈现大场景里的微观察、大事件中的小细节、大变化中的小瞬间,提高传播质效。
一、全媒体时代军事摄影微视角的内涵
军事摄影微视角的目的,是以更贴近受众、更具感染力的方式传递军事信息,塑造军队形象,因此具有丰富内涵。
凸显发展变化。以微视角记录人民军队的发展历程,是吸引受众、传递强军正能量的关键要素。例如,荣获中国摄影金像奖的军事记者余红春作品《中国空军主战装备跨入新时代》,通过对歼-20战斗机和运-20运输机列装空军后近10年执行训练与重大任务场景的拍摄,定格下空中加油、国际救助等关键瞬间,勾勒出改革强军的坚实足迹与显著变化。
凸显军事特色。个性和特色是传播的核心竞争力,军事摄影微视角呈现要围绕军事个体的独特经历、军事装备的独特细节、军事行动的独特场景以及军事文化的独特内涵展开。例如,军事记者柳军当年在边境作战一线拍摄的组照《不要忘记他们》,通过军装上的遗言等细节刻画,展示了我军官兵的勇敢和战争的残酷,让人印象深刻。
凸显胜战精神。用画面传递抽象的精神并非易事,而微视角为军事摄影传递强军文化带来了新契机。例如,在加勒万河谷冲突事件中,面对外军挑衅,祁发宝团长立于湍急河水中、张开双臂以身阻敌的特写画面,生动凝练出中国军人忠诚无畏、挺身而出的精神内核,成为极具感染力的象征符号,被广泛传播且深入人心。
这启示我们,军事摄影的微视角,并非碎片化的割裂,而是内容的凝练;并非格局上的狭小,而是表达的具体;并非浅层化的呈现,而是深度的渗透。要聚焦能打仗打胜仗,聚焦使命任务和中心工作,聚焦官兵日常与精神风貌,通过定格一个士兵的坚毅眼神、一个班组的协同动作、一个连队的练兵场景,以小见大,体现我军威武之师的磅礴气象。
二、军事摄影微视角建构要把握好的时代要求
视角的背后是思想的锚点,军事摄影微视角的建构,绝非单纯的技术选择或形式创新,而是要紧扣时代脉搏、把握时代要求。
视角中有政治。摄影既是视觉艺术,也是政治意涵的呈现载体。面对同一画面,采用平视、俯视或仰拍的不同角度,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视觉呈现效果,也蕴含着各异的政治隐喻。例如,2022年8月,东部战区在台岛周边海空域开展实战化联合演训,一张海军士兵手持望远镜远望台岛的特写照片引发强烈反响。专家指出,一图千言,直观展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坚决捍卫祖国统一、随时准备战斗的能力与决心。
视角中有故事。鲜活图像吸引受众,感人故事则是强军思想与军人精神渗透留存的关键。以微视角挖强军故事是优秀军事摄影记者的追求。如前所述《中国空军主战装备跨入新时代》组照中,一张照片让人感慨。照片记录的是2023年11月,空军航空兵某部运-20运输机运送第十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降落沈阳桃仙国际机场的场景:运-20机翼下,战士正认真整理装有烈士遗骸的棺椁上的国旗,让人想起烈士“魂兮归来”的漫长旅程—2013年中韩达成协议;2014年首批烈士遗骸由民航运送归国;2015年中国空军接过任务;2020年、2022年运-20、歼-20震撼登场,凸显国家对烈士的尊崇,更彰显中国空军实力。
视角中有情感。情感既是赋予摄影作品灵魂的核心要素,也是搭建与受众间认知共鸣的桥梁。当微观视角融入情感内核,摄影作品便具备了打动人心的生命力。以荣获新闻照片金奖的摄影作品《英雄探妻》为例,画面聚焦于胸前挂满军功章的主人公,他肃立于亡妻坟前祭拜,神情间的悲痛与坚毅交织,极具感染力。这张作品不仅成为中国军人“家国天下、重情重义”形象的经典注脚,更以微观视角下的情感共鸣,持续传递着军人精神的温度与力量。
这启示我们,军事摄影的微视角并非无目的的 “随手拍”,一方面,要立足全媒体传播语境,精准回应受众对军事内容“有温度、有细节、有共鸣”的认知需求;另一方面,更需锚定强军兴军的时代主题,将微观镜头与练兵备战、使命担当、军人精神等核心议题深度耦合,实现“以小视角映大时代,以微叙事传大主题” 的传播目标。
三、军事摄影微视角建构要把握好的关节点
作家冰心曾说:“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它底下细小的泥沙。”在比拼创意的全媒体时代,军事摄影微视角建构要把握好三个关节点。
注重大场景中的微观察。大场景为军事摄影提供了宏大叙事的 “舞台”,而微观察则是传递情感与思想的“独白”。军事摄影记者需以独立视角解构并呈现宏大主题,在宏观与微观的平衡中挖掘内容的深层价值。例如,荣获第 32 届中国新闻奖、《光明日报》2021 年 8 月 1 日刊发的摄影作品《奋战在抗洪第一线》,专家评价其打动人心的关键,不仅在于官兵齐心协力转移受灾群众的大场景所营造的集体力量感,更在于画面中极具张力的微观瞬间 —一名战士口含藿香正气水,双手过头顶与战友合力托举铁丝网,为整车填埋决堤口、推进大堤合拢争取宝贵时间。这一微观察下的细节,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人民子弟兵听党话、跟党走,能打仗、打胜仗的使命担当,使作品兼具情感温度、思想深度与精神力量。
注重大事件中的小聚焦。作为视觉艺术,摄影要遵循 “减法原则”,通过简化画面内容、聚焦局部细节,更精准地凸显核心主题。在重大事件叙事中,以小聚焦捕捉细微且具象征意义的瞬间,能有效触发观者深层思考,强化内容感染力。汶川抗震救灾期间,经典影像“敬礼娃娃”便是例证:画面摒弃了宏大的救援场景,聚焦北川灾区废墟中一个具象瞬间—获救孩童躺在担架上向解放军战士敬礼。这一微视角的定格,不仅规避了全景画面的信息冗余,更以“孩童敬礼”这一极具情感张力的细节,深刻诠释“地震无情,人间有爱”的内核,成为跨越时空、打动万千受众的经典叙事。
注重大变化中的小呈现。通过可感知的细节叙事传递大主题,是军事摄影增强内容共情力与传播力的密钥。军事记者李靖的摄影专题《幸福墨脱路》便是典型范例。作者20年间4次深入有“高原孤岛”之称的西藏墨脱,以“路”为核心微视角,折射国家在边疆建设、民生改善与区域发展中的重大变革,让宏大主题通过具体可感的“小呈现”获得受众的理解与认同。
站位决定机位,视野关乎视角。在军事摄影微视角建构中,要精准确立核心主题,确保微视角始终围绕强军兴军、使命担当等核心议题展开;要提前制定系统的分镜头脚本,结合场景需求开展想定作业,明确拍摄重点、角度与细节捕捉方向;要主动适配传播语境,积极运用新媒体表达方式,通过文字注解、背景音效、主题音乐等多元手段为图片赋能,进一步拓展传播维度,为军事摄影作品插上更具穿透力的传播 “翅膀”。
(作者单位: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责任编辑:张和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