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  《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     张和芸 

文字编辑    杨庆民 赵静轩

文字编辑兼责任校对    唐晓诗 

美术编辑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本期值班    张和芸 


本刊顾问

丁 子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陈飞虎 赵贵存

方青云 肖一沙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 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发  行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 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8587892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沉浸式传播:让红色文化润物无声——红色旅游体验项目“跟着团长打县城”等火爆出圈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

作者:朱宏博 李坤怡

摘 要:全媒体时代,红色文化面临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时代课题。近年来,以“跟着团长打县城”为代表的一批红色旅游体验项目火爆出圈,成功唤起受众对红色历史和文化的关注。本文聚焦这一热点,探析沉浸式传播赋能红色文化传播的原理、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实践中的着力点,以期为红色文化传播提供参考。

关键词:红色文化;沉浸式传播;“跟着团长打县城”;传播实践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它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英雄事迹和崇高理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传播不仅是对历史的传承,更是对当代社会的精神滋养和价值引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这为红色文化传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从2023年五一假期起,山东临沂红嫂家乡旅游区推出沉浸式红色旅游体验项目“跟着团长打县城”,吸引了大量受众,历经两年依然火爆,不仅现场一票难求,更频频登上主流短视频平台热搜榜单,实现 “正能量”的“大流量”。“跟着团长打县城”是对抗战历史的“原景重现”,讲述的是1941年一群热血青年在人民军队的感召和动员下踊跃报名参军,与当地军民一起投入解放沂州城战斗的故事。极强的代入感、娱乐感和体验感带给受众良好沉浸式体验,持续掀起“圈粉”热潮。本文聚焦这一沉浸式传播实践,探析沉浸式传播赋能红色文化传播的原理、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实践中的着力点,以期为红色文化更深更广传播提供参考。

一、沉浸式传播的范式特征与对红色文化传播的破局逻辑

沉浸式传播是传播手段和技术更新迭代带来的一种新型传播模式,其本质是通过营造身临其境、仿佛置身第一现场的环境和氛围,全方位调动受众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提升传播效果。实践证明,沉浸式传播对提高红色文化传播质效有着多方位的积极作用。

(一)具象化呈现:将抽象概念转化为生动体验,提升红色文化亲和力

红色文化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人对那个时代的生活环境、社会背景和思想观念的理解逐渐淡化。同时,当下截然不同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也让受众特别是Z世代人群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存在一定障碍。沉浸式传播借助场景还原,图像、声音、文字等多模态融合等,使红色文化变得鲜活可触。例如,“跟着团长打县城”中,通过角色扮演、场景还原、互动体验等方式,将红色文化中抽象的“革命精神”“军民鱼水情”“爱国主义”等概念具象化。当受众扮演“战士”或“支前群众”,手持道具武器参与战斗,完成“破解密码”“运送物资”等任务时,这种互动设计让抽象的“集体主义”和“牺牲精神”通过个体行动得到体现。这启示我们,亲和力是传播的“润滑剂”和“催化剂”,提高红色文化传播质效首要的是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深刻的道理生动化、深奥的理论通俗化。要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贴近大众生活的方式,将红色文化的核心价值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内容;要将红色文化中的理论和概念融入具体的故事中,以生动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传递深刻道理;要利用AR/VR等技术,高度还原革命历史场景,让受众仿佛置身于历史现场,增强对红色文化的直观感受。

(二)增强在场感:以共情共鸣唤起认同,增强红色文化感染力

沉浸是一种心理状态,指个体在从事某种活动时,完全专注于其中,达到忘我、忘时、忘外的境界。而在场感是沉浸的前提,它为受众注意力的聚焦提供锚点。例如,在“跟着团长打县城”中,通过环绕音响、炮火特效、三面巨幕投影等技术手段模拟战场环境,冲锋时的枪炮声和震动感让受众直观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武器、军装等道具高度还原历史,游客穿戴后更易进入角色;“动员大会”通过快板说唱和互动台词,传递革命年代的号召力,不少游客反馈“完全被感染”。由此可见,在场感就像一座桥,把“他人的故事”变成“我的体验”,当感官、情感、认知都沉浸其中时,共鸣和认同就会自然发生。提高红色文化传播质效,要通过还原红色历史场景的细节,让历史“可见”;要借助感官刺激唤醒记忆与情感,让红色文化“可感”;要从宏大历史中聚焦个体叙事,让受众在具体人物的故事中找到情感投射点,让价值“可触”,实现从“知道”到“相信”的情感升华。

(三)打破时空限制:多元呈现拓展传播范围,提升红色文化影响力

传统红色文化传播往往受限于时间和空间。沉浸式传播通过技术手段打破时空限制,将红色文化资源以更加灵活多样的形式呈现出来,拓展了传播广度和深度。例如,韶山大型实体演出《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依托韶山自然山体和实地景观,打造了宏大而震撼的舞台效果,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依托“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数字展馆,实体演出通过5G、三维建模等技术实现云端复刻。截至2025年3月,云端打卡展览的观众已逾380万人次。其实践表明,沉浸是一种心理状态,这种状态通常伴随着高度的专注、强烈的内在动机和深刻的愉悦感,能够更有效地接收和处理信息。要通过技术创新与跨界融合,打破红色文化传播的时空、年龄与形式限制,实现“破圈”效应;要巧借元宇宙技术复现已消失的红色遗址,解决旧址碎片化问题;要善用三维扫描技术等,保护分散的红色文物,构建可永久访问的数据库;要借助短视频平台结合AI算法精准推送红色内容,以“轻量化”形式吸引Z世代观众。

二、沉浸式红色文化传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红色文化传播的目的是让受众从红色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沉浸式传播应遵循相关原则。

(一)注重真实性

真实性是传播的生命,更是红色文化传播的灵魂。“跟着团长打县城”体验项目依托沂蒙山革命根据地核心区马牧池村布景设场,传播涉及的关键主体、关键革命历史事件、关键依托载体都经权威党史军史研究机构认定,甚至其中的服装、道具元素都按照当时的年代特点设计和布局,演职和保障人员多为革命后代、当地村民,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情景复现的“原汁原味”。不少受众表示,正是这种真实性深深打动了自己。这启示我们,红色文化承载着革命历史和精神内核,失真会消解其教育价值和历史严肃性,真实性是确保受众产生情感共鸣、形成价值认同的基础。要通过场景复原、剧情演绎等方式精准还原历史,让参与者触摸真实的历史肌理;要挖掘历史背后的个体叙事,用真实细节唤醒情感共鸣;要坚持技术服务于叙事,增强沉浸感的同时要避免过度娱乐化。

(二)注重教育性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红色文化传播的本质是教育人、感化人、激励人。“跟着团长打县城”体验项目在每个环节都巧妙融入红色历史元素、革命精神内核。活动最后还有一个精巧安排:开完“庆功会”后,人们会随着创作团队就近参观马牧池村乡村振兴建设成果,以及该村群众的真实生活、生产场景。这有效实现了“苦难辉煌历史”与“当下幸福生活”的现实勾连,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革命历史、英雄人物,以及党的执政理念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理解和感悟,有效增进了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这启示我们,作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播要牢牢立起为中国式现代化鼓与呼的鲜明导向;要在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中凝聚起思想共识和奋进伟力;要立足时代语境与受众需求,以创新性表达打破传播壁垒,让红色文化在守正创新中焕发时代生命力。

(三)注重服务性

服务性是传播的基本属性与价值内核。红色文化传播本质是通过精神价值的创造性转化,既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宏观发展目标,也关照个体的情感与认知需求。例如,针对受众年龄、职业、需求不同,“跟着团长打县城”设置了不同的角色,如扮演八路军战士、支前民工、儿童团员等,为不同人群参与打县城提供精准“战位”;针对学生研学需求,开设红色教育研学路线;针对行业系统设置沂蒙红色金融展馆,打造出《清廉金融大讲堂》《不穿军装的八路军》等课程,满足不同受众所需。其实践表明,红色文化传播应做好通俗化、大众化这篇文章。要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内涵,结合时代需求,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满足不同受众的知识需求;要优化传播形式,利用现代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增强受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要关注受众反馈,提供个性化服务,如定制讲解、互动交流等,提升受众满意度,让红色文化传播更贴近受众需求。

三、以沉浸式传播提高红色文化传播质效的着力点

沉浸式传播如春风化雨,润泽红色文化传承沃土,而找准着力点,则是播撒希望种子的关键所在。

(一)沉浸式传播的基础是要有好的故事

全媒体时代,更凸显“内容为王”。在沉浸式传播中,内容是构建沉浸感的基石。只有优质、丰富且具有吸引力的内容,才能让受众产生强烈的代入感。“跟着团长打县城”项目取材自沂南当地真实历史,并与经典影视剧《亮剑》中独立团团长李云龙“怒打平安城”的情节高度契合。同步还推出了沉浸式史诗剧《沂蒙四季》,以及《民兵连》《妇救会》《战地医院》《识字班》等10余个沉浸式小院演出项目,并配套煎饼坊、小推车、豆腐坊等体验课程,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情景化传播体系。这启示我们,红色文化的沉浸式传播,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效果。不仅要用精心设计的场景还原、角色扮演以及互动式的讲解,让受众仿佛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时代,更要用生动的故事、详细的背景介绍,让受众更好地理解历史;不仅要将历史事件以一种鲜活的方式呈现出来,更要用具有深度和广度的内容引发思考,让受众在沉浸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发现,从而增强沉浸的效果。

(二)沉浸式传播的关键是要持续创新

创新性也是提升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在沉浸式传播中,新颖独特的创意内容和呈现方式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从2023年“五一”首次推出后,“跟着团长打县城”结合游客反馈历经数十次修改,持续更新完善有关内容,如增加烟火特效、声光电等技术运用,将现场从“红色农家小院”搬到 “景区城门楼下”等,吸引了不少受众前往二刷、多刷。其实践告诉我们,创新呈现是让红色文化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中保持其独特优势和价值的关键。要通过技术手段的创新,拓展沉浸式传播的边界,为受众提供更加丰富和真实的体验;要通过内容创作的创新,满足受众多样化的需求;要通过体验形式的创新,增强受众的参与感和沉浸感;要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实现沉浸式传播的可持续发展。

(三)沉浸式传播的目的是让受教者成为参与者乃至传播者

沉浸式传播有机地将受教者、参与者、传播者融为一体,在引发传播裂变效应上具有天然优势。“跟着团长打县城”爆火至今,抖音短视频平台有关话题播放量已超过2.8亿次,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单条宣推点赞量最高达16.8万,许多头部博主、网红以及小红书、快手、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的自媒体从业者,成为推动内容接力传播、实现全网刷屏的关键力量。这启示我们,红色文化传播要营造沉浸式红色文化场景,增强受众体验感,让受众成为红色文化的受教者;要设计互动环节,让受众成为红色文化的参与者;要激发情感共鸣,让受众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播者;同时,要培养红色文化传播者,构建起立体、可持续的红色文化传播生态。

(作者单位: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责任编辑:张和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