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传播:让红色文化活起来火起来——红色专列爆火现象背后的传播逻辑与经验启示
摘 要:全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播面临新的更高要求。本文结合红色专列的传播实践,提出着眼多模态传播创新内容生产、呈现方式、传播形式,推动红色文化传播从“静态陈列”到“动态浸润”转变,以期为提升传播质效、增强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策略。
关键词:多模态传播;红色专列;场景化叙事;红色文化传播
2025年8月31日,“伟大胜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专列”(以下简称“中国军号主题专列”)在北京地铁19号线正式上线运行。该专列由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中国军号客户端与北京轨道运营公司联合打造,车厢涂装独具特色,并配备了抗日战争战斗历史、英雄和武器装备的音视频介绍,上线即成市民和游客的打卡热点。近年来,类似红色专列不断涌现,以多模态传播为红色文化传播赋能,成为全民国防教育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和成功范例。
所谓多模态传播,指综合运用语言、影像、声音、动作等多种符号模态开展信息交流与意义构建的传播方式,因其突破传统单一媒介的输出局限,对受众的认知、情感与行为产生“1+1>2”的复合效应,成为全媒体时代提升传播质效的优选路径。本文结合中国军号主题专列等红色专列传播实践,分析多模态传播在红色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机理,梳理其应用原则,并探讨实践中的着力重点,以期为提升传播质效、增强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提供借鉴参考。
一、红色专列中多模态传播的应用实践及作用机理
红色专列作为红色资源与铁路交通深度融合的移动红色文化体验空间,其核心传播策略在于封闭时空下的具身认知构建,即依托车厢和旅程,通过多模态传播,将旅程转化为集体行为场域,让受众在看、听、做的身体感知中触发情感共鸣,进而深化价值认同。
(一)全方位信息覆盖提升红色文化传播率
红色专列的多模态传播实践,体现在对受众“视觉、听觉、行为”多维一体的系统打造。例如,中国军号主题专列以战场环境、历史脉络、战役经过、英雄画像为核心设计车厢,搭配介绍抗日战争历史、英雄事迹及武器装备的音视频内容,将列车转化为“流动课堂”,让受众在耳濡目染中增进对抗战历史的了解。这印证了环境对传播效果的影响,也启示我们,红色文化传播要注重时空传播场域构建。要依托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模态符号协同发力,营造强烈的历史在场感,引导受众聚焦红色文化核心内容;要通过强化信息的密度、力度与辨识度,实现信息的高度沉浸呈现与密集传递,深化受众感知;要通过差异化的感官刺激让红色文化形成独特记忆点,让红色历史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能触发受众专属回忆的具象场景。
(二)沉浸式场景创设增强红色文化感染力
全媒体时代,让思想突破信息洪流、有效触达受众,关键路径之一在于构建强烈的情感体验。例如,Y537次“赣闽风华”研学专列在通过车厢涂装营造视觉氛围,提供红色书籍与革命历史纪录片丰富旅客行程的同时,乘务员一路带领大家唱红歌,开展红色历史知识竞答、红色故事会等活动。有学生留言:“车厢里的歌曲和故事让我对井冈山的印象不再停留在课本插图,而是在脑海里有了温度。”由此可见,深化情感体验是为思想传播注入生命力的关键。一方面要用多模态传播设计,让红色文化从平面的文字符号转化为有情感、有温度的沉浸式体验,拉近受众距离。如通过旋律和节奏调动情绪,通过画像和情景引发崇敬,通过沉浸式参与强化体验等,不断刺激、唤醒、触发共情并在集体中加以放大,形成情感连锁效应;另一方面要以浓厚的情感体验为认知赋能,用情感包裹历史细节,帮助受众在共情中理解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
(三)多样互动形式强化红色文化认同
多模态传播中,互动是贯穿全程的核心纽带,它既能串联视觉、听觉、行为等多模态信息符号,又能打破“我讲你听”的单向传播模式,提升受众参与感。海南三亚三乐旅游铁路红色班列的实践颇具代表性。该班列围绕“琼崖火种”主题设计系列互动环节:“历史密钥”环节中,以有奖竞答的方式,深化乘客对琼崖革命历史知识的记忆;“方言薪传”环节里,海南方言诵读革命口号,以声音互动唤醒“23年红旗不倒”的精神共鸣;“历史拼图”环节中,乘客动手组装抗日电台模型、革命事件拼图,重温峥嵘岁月。不少乘客在社交媒体分享体验,推动红色文化传播从列车内延伸至网络端。实践表明,多模态传播的深层效力在于与受众建立紧密联结。要用互动串联多模态信息,打破各符号孤立状态,形成协同发力的传播合力;要用互动吸引受众深度参与,将深邃红色精神具象化;要用互动构建双向乃至多向闭环,推动受众从“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传播参与者”甚至“内容共创者”,最终实现红色文化传播从“静态信息传递”到“动态价值共创”的升级。
二、红色文化多模态传播要处理好的关系
红色文化的多模态传播,是新时代提振民族精神、强化文化认同的关键途径。着眼实现历史记忆活化、代际情感共鸣、集体认知强化的意义传递与再生产,需处理好三对核心关系。
(一)注重内容深度与趣味性的精准平衡
全媒体时代,受众信息接受呈现轻量化、碎片化、趣味化倾向,这就要求红色文化的多模态传播需以贴近性、故事性、趣味性表达为抓手,让承载深度思想的内容直抵人心。“湘赣边红色专列”对此进行了探索。在根据沿线红色景点、红色元素进行车厢外观改造的同时,在途经的各站点精准匹配红色故事讲解,路过醴陵站时讲述左权“烽火岁月家国情”、到达攸县站时分享“谭震林青少年故事”等,用“一站一人物、一程一叙事”的故事化表达,让宏大革命历史落脚于具体人物与细节;设置“红米饭、南瓜汤”红军餐、组织“颂党情、感党恩”主题征集交流活动等,视觉、听觉、味觉等构建多感官体验,让受众在可感可触中感悟历史。这启示我们,红色文化传播在叙事策略上,既要坚守文化的深厚内核,也要灵活运用新的传播样态,将宏观历史叙事转化为生动微观故事;在创作逻辑上,既要激发受众的情感体验,也要将价值蕴含在情感流动之中;在传播技巧上,既要采用年轻态叙事语言,也要增强内容的人格化和互动化,提升传播活力,让受众在旅程中完成深度教育。
(二)各模态间协同与独立的巧妙把控
多模态传播的关键是各模态的有机整合与重新编码,把控协同与独立的平衡是形成传播合力的重要一环。如前所述“湘赣边红色专列”对红色文化的传播,根据乘客年龄、身份等不同调整各模态占比。红色故事讲解还被制作成微党课视频和广播剧,方便乘客带走继续学习。由此可见,视觉、听觉、行为等不同模态各有独特优势与适用场景:视觉模态长于场景布设与符号、叙事表达,听觉模态擅长情感唤醒与氛围营造,行为模态能拓展感知维度、推动受众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践行。实践中,一方面要以传播目标为核心,让各模态围绕同一主题各司其职,如用视觉涂装构建场景基底,用文字展板补充历史细节,用音频讲解挖掘精神内涵,用互动竞答强化记忆,使各模态既独立承载功能,又形成互补;另一方面要注重模态间的衔接逻辑,避免信息割裂,让不同模态的信息自然串联,形成“感官体验→认知理解→情感共鸣”的递进链路。
(三)传统与现代传播手段的有机融合
多模态传播中,传统与现代传播手段的有机融合是突破传播边界、深化受众感知的关键路径,能有效提升文化宣传的广度与深度。安徽“红色记忆之旅”的实践便是例证:红色大巴车上,以故事化解读、权威性阐释及亲历者后代讲述等传统手段为核心,让受众直观触摸红色历史的温度;而智能讲解机器人的全程随行,借助其信息存储、语音识别、互动答疑等现代技术能力,为传播注入科技活力,实现了传播“有意思”与“有意义”的统一。由此可见,红色文化传播中,一方面要注重用传统手段夯实“场景沉浸感”与“内容厚重感”,让受众直观触摸文化细节;另一方面要探索应用现代手段打破时空限制、降低参与门槛,如用直播带观众“云逛展”、用二维码串联线下展品与线上深度解读、用趣味答题小程序吸引年轻群体参与;通过传统载体筑基与现代技术赋能的组合,让红色文化传播覆盖更广泛的受众,实现传播广度与深度的双重提升。
三、红色文化多模态传播的着力点
红色文化传播要在突破传统宣教模式路径依赖的同时,避免陷入浅表化的快餐式传播,必须注重多模态符号系统的重构,在内容、形式和传播上找准着力点。
(一)内容创新,注重挖掘与融合的双向突破
多模态传播的本质,是用多元载体更好地传递有价值的内容,载体是“骨架”,内容是“灵魂”。如前所述中国军号主题专列不仅重现历史场景,还通过设计“地铁站里的微型展览”、推出“换乘长廊的军事灯箱”、扫码互动等方式,让游客在行进中、在驻足的片刻与历史产生联结,使红色文化传播更具展现力和感染力。这启示我们,内容创新是多模态传播的核心。红色文化传播中要寻找适合多模态呈现的点深挖内容。要通过微观共情托举宏大叙事等方式,将宏大的内容碎片化;要通过聚焦个体故事,挖掘普通人在红色历史中的真实经历,将集体的内容个性化;要通过艺术化表达和沉浸式体验,将蕴含思想的内容转化为情感共鸣,触动受众心灵;同时要注重红色叙事话语中的系列化、主题化开发,让红色记忆活起来。
(二)形式创新:注重沉浸式场景构建与多模态资源的整合
实践证明,多模态资源的整合能创造立体化的感知体验,显著提升传播的吸引力和有效性。例如,Y535次“薪火辽宁号”红色研学专列,围绕抗联主题布局,车厢内遍布讲述辽宁军民抗日故事的展板、宣传画与电子屏,还同步开展东北抗日联军军歌教唱、抗日情景剧展演等活动。不少学生反馈,尚未抵达红色纪念地,便已初步掌握东北抗联历史,探访热情也得到进一步提升。由此可见,红色文化多模态传播要紧盯效果选择内容呈现方式。要立足受众审美,整合图文、H5、短视频等多模态载体,根据受众的习惯特点匹配呈现方式,让红色内容更易被接受;要依托技术赋能,以多模态资源构建沉浸式“记忆之场”,突破同质化传播困境,让受众形成深刻记忆;要紧跟科技前沿,主动将最新技术融入传播,让深刻的红色文化与前沿形式耦合,释放“传统内核+现代表达”的巨大传播能量。
(三)传播创新:注重跨界联动、民间参与和渠道拓展
多模态传播中的“模态”,不止于图文、视频、场景等“物”的载体,更包含“人”这一关键且鲜活的传播主体。要让红色文化多模态传播真正触达广度、扎进深度,核心在于发动红色文化传播的“人民战争”,激活不同身份、不同场景中的“人”,形成全员参与的传播合力。如前所述受众通过扫码参与中国军号主题专列的互动、“湘赣边红色专列”组织“颂党情、感党恩”主题征集交流活动、海南三亚三乐旅游铁路红色班列乘客在社交媒体的分享等,提升了红色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这启示我们,“万物皆媒”,红色文化要突破圈层、传得开更传得远,核心在于创新传播。要做好“红色文化 +”融合文章,通过“红色文化 + 文旅 + 文创”,创造更多受众与红色文化亲密接触的贴合点,让受众在体验中与红色历史建立深层联结;要激活多元传播动能,以跨界联动唤醒传播生态,靠民间参与强化传播活力,借渠道拓展扩大传播半径,让红色文化触达更广泛群体;要融入日常场景营造氛围,将红色文化传播嵌入生活点滴,通过创新场景构建增强受众参与感,让受众在自然参与中潜移默化接受红色文化熏陶,真正实现入脑入心。
(作者单位: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责任编辑:张和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