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直观:善用视频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从当前军队主流媒体军事类重大主题报道实践谈视频化表达路径
摘 要:全媒体时代,军事类重大主题报道视频化表达是实现破圈传播的重要手段。本文在阐述军事类重大主题报道视频化表达的必要性、要坚持的原则的基础上,围绕微观切口强化情感共鸣、年轻语态实现圈层渗透、互动沉浸放大主流声音三个方面,探讨提高军事类重大主题报道视频化表达质效的方法路径。
关键词:军事类重大主题报道;视频化表达;破圈传播
军事类重大主题报道是军队主流媒体围绕国家安全战略、国防政策、军队建设、军事行动等核心议题展开的具有战略导向性、政治敏感性和舆论引导性的深度报道。做好军事类重大主题报道,对于彰显人民军队铁心向党的军魂意识、能打胜仗的过硬本领、永葆本色的优良作风,以及塑造负责任军事大国形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全媒体时代,传播环境、媒介格局、用户习惯发生深刻变化,以短视频、微纪录片、Vlog、VR全景呈现、H5互动视频为主要形式的视频化表达,成为受众接收信息的重要渠道。如何做好军事类重大主题报道视频化表达,真正让报道实现“破圈入心”,是军队主流媒体面临的一道现实课题。本文在阐述军事类重大主题报道视频化表达的必要性、须坚持的原则的基础上,围绕微观切口强化情感共鸣、年轻语态实现圈层渗透、互动沉浸放大主流声音三个方面,探讨提高军事类重大主题报道视频化表达质效的方法路径。
一、军事类重大主题报道视频化表达的必要性
全媒体时代,军事类重大主题报道视频化表达可实现硬核内容软化、宏大叙事具象化、主流价值年轻化等传播效果,使主流话语触达更多受众。
多元叙事让硬主题软着陆。军事类重大主题报道往往题材宏大、叙事主流、政治性强,具有一定阅读门槛。由于主题比较“硬”,易产生“传播距离感”。视频化表达采用故事化、年轻化、情感化叙事手法增强报道吸引力,有效解决部分受众特别是年轻受众“不爱看”的问题。比如,2024年12月,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25周年主题宣传中,南部战区微信公众号推出的短视频《能舞更能武!这个驻澳女兵太飒了!》,通过年轻化叙事手法,展示新时代驻澳女兵张茹既精武强能又多才多艺的良好形象。视频中,张茹徒手擒拿的高燃场面迅速火出圈,年轻受众纷纷留言,为新时代驻澳精兵点赞。由此可见,军事类重大主题报道通过视频化多元叙事,能够让硬主题实现软着陆,吸引更多年轻受众关注。要注重故事化叙事,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强化受众代入感,增强报道感染力;要注重年轻化叙事,契合年轻受众的兴趣点,结合当下流行元素,打造节奏轻快、易于观看和传播的产品;要注重情感化叙事,捕捉能够打动人心的细节,引发受众情感共鸣。
可视化呈现契合受众审美。视频化表达融合影像、声音、字幕、配乐、特效等多种元素,能够同时调动用户的视觉与听觉感官,使信息传递更为立体,有效解决部分专业内容普通受众“看不懂”的问题。比如,2025年3月起,南部战区新媒体在微信、微博、抖音等多个平台同步推出“南沙故事我来讲”系列微视频,以官兵亲述的微观故事,呈现中国主权铁证。视频中,一帧帧大美海疆的珍贵影像、一个个生动的南沙故事,让受众在探寻南沙历史经纬、明晰南沙主权法理、感悟南沙创业奋斗、喜看南沙建设成就的同时,又能充分领略南海的美丽风光,享受一场视听盛宴。实践证明,军事类重大主题报道视频化表达能够将枯燥繁杂、晦涩难懂的信息转化为鲜活直观的画面,更契合全媒体时代的受众审美。要精准匹配主题,捕捉、提炼凸显主题的视觉元素,强化受众的视觉记忆;要找准内容与受众的情感连接点,以情动人,进而在受众脑海中留下深刻烙印;要丰富表现形式,如微纪录片、Vlog、混剪、动画等,满足不同受众的审美偏好。
裂变式传播扩大覆盖范围。视频化表达以其短、平、快优势适配多平台,并通过点赞、评论、弹幕、分享等功能,与受众实现高效互动,激发受众参与热情,有效解决报道内容“传不开”的问题。比如,2022年4月,在人民海军成立73周年之际,中国军号客户端推出首部航母主题宣传片《深蓝!深蓝!》,主视频以及由此延伸的“第三艘航母”“航母三胎”等话题全网点击量超12亿,创军事题材新纪录,并荣获第33届中国新闻奖融合报道一等奖。片尾的“三胎”彩蛋,延续到几个月后的福建舰下水仪式,依旧是全网热点,为“三胎”一词赋予了一种全新的、硬核又浪漫的含义。由此可见,军事类重大主题报道视频化表达能够颠覆传统媒体留给受众的刻板印象,消除距离感,实现裂变式传播。要强化受众思维,抓住年轻受众爱淘、爱秀、爱晒的特点,将报道内容与受众喜好融为一体,实现破圈;要融入自身特色,让表达更加通俗易懂、直观,且具有互动性;要多方位引导分享,通过话题讨论、评论“上墙”、有奖互动等方式,激励受众分享转发,扩大报道覆盖面。
二、军事类重大主题报道视频化表达要坚持的原则
军事类重大主题报道承载着传播国家军事战略、展现军队建设成就、塑造军队形象等重要使命,其视频化表达要坚持主题不偏、叙事不碎、形式不浮等原则。
主题不偏,坚守核心价值。军事类重大主题报道是新闻事实的报道,也是思想观点的高浓度表达。只有主题鲜明、契合核心价值,才能引领舆论导向。比如,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南部战区微信公众号推出《“语”你重温战史》系列微视频,通过回顾人民军队的经典战役战斗、展现英雄连队新时代的强军实践,反映出中国军人不畏强敌、不怕牺牲、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内涵,也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力量。这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教育意义,也对军事文化传播起到积极作用。由此可见,军事类重大主题报道视频化表达必须围绕主题核心展开,将正确的价值观与思想内涵传递给受众。要锚定契合强军主旨的传播主题,将“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有效传递给受众;要通过真实、贴近生活的叙事方式,将核心价值融入故事中,使受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和认同;要严格把控内容方向,确保专业性和准确性,避免出现主题偏离、价值导向错误等问题。
叙事不碎,确保内容深度。完整的叙事结构为报道内容的深度呈现提供支撑,使受众深入理解报道所传达的深层信息。军事类重大主题报道视频化表达要注重故事的完整性和逻辑性,提升内容深度。比如,2023年是延安双拥运动80周年,为展示新时代双拥工作新成就,央视国防军事频道推出“我的家乡我的舰”系列报道,紧扣“城舰共建”的精神内核展开叙事。《武汉舰:敢为人先追求卓越 城舰携手共赴未来》一集,以“武汉人建武汉舰”为叙事主线,串联起一段段武汉舰与武汉人之间的动人故事:从家乡人民对战舰的支持,到战舰为家乡城市争光,再到战舰官兵与家乡人民友好互动,展现了双向奔赴的军民深情。这启示我们,军事类重大主题报道视频化表达要注重故事的结构和逻辑,围绕主题合理安排情节,构建清晰、完整的故事线;要挖掘主题背后的内涵与意义,筛选最具代表性、能有力支撑主题的素材,以小切口展现主题的深度;要适当运用蒙太奇等剪辑技巧,通过镜头的组接创造出独特的叙事效果和情感表达,丰富内容层次。
形式不浮,警惕炫技空洞。随着视频制作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特效、动画、剪辑技巧层出不穷,好的形式能够增强内容的表现力,但如果形式大于内容就会适得其反,让受众产生审美疲劳。军事类重大主题报道视频化表达要把握好形式与内容的平衡,使两者相得益彰。比如,2023年4月,在人民海军成立74周年之际,中国军号客户端发布海军陆战队首部主题宣传片《蛟龙行动》,充分展示强军十年人民海军转型发展的铿锵步伐。在6分钟的短片中,大量舰船武器、虚拟现实场景以及作战画面让人身临其境,第一人称叙事手法极大增强了真实感和沉浸感。这种创新的镜头语言不仅让军事内容更好看,更让人民海军的精神内核更好懂,为讲好新时代中国军队故事提供了实践样本。由此可见,军事类重大主题报道视频化表达要创新运用多元媒介技术,营造沉浸式影像传播效果;要根据内容需求合理运用特效、动画、音乐等技术手段,增加宏大主题的亲近感、新奇感和共情力;要注重内容与形式的融合,在追求视觉效果的同时,避免过度包装。
三、军事类重大主题报道视频化表达的实践路径
军事类重大主题报道视频化表达要探索“情感穿透-语态革新-参与传播”的实践路径,以微观切口强化情感共鸣、年轻语态实现圈层渗透、互动沉浸放大主流声音,推动报道从“信息传递”向“价值共创”升华。
微观切口强化情感共鸣。军事类重大主题报道通常承载厚重,以小见大不仅让大道理可亲可感,更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比如,2020年8月起,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持续推出的“在习近平强军思想指引下·我们在战位报告”全媒体系列专题报道,通过记者亲历式采访,从“战位”这一小切口入手,通过一个哨所、一艘战舰、一架战机、一辆战车等一个个具体战位凸显报道主题。在短视频《女子特战大队:“特战玫瑰”绽放逐梦征程》中,女子特战小队队员利用山地掩护潜伏渗透,快速锁定目标,精准完成击杀等真实画面,高燃热血,让受众看到青春的另一种模样,引发社会强烈反响。由此可见,军事类重大主题报道视频化表达要找准“大主题”背后的“小切口”,以小见大、由浅及深,通过聚焦一件事、一个人甚至事实的一个剖面、片段,拉近与受众的距离;要将个体故事置于宏观的时代背景中,挖掘和展现其背后的普遍意义,提高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要采用沉浸式叙事手段,带领受众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触发受众的情感共振。
年轻语态实现圈层渗透。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年轻人成为传播过程中的主要群体。军事类重大主题报道要适应新媒体传播规律,革新语态,实现破圈传播。比如,2023年,为深入宣传习近平强军思想,反映全军部队学强军思想、干强军事业、跑出强军加速度的新作为新风貌,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推出“强军新征程 跑出加速度”全媒体系列报道。短视频《跟着战机打卡中国南海》中,以预警机操作人员第一视角带观众“云打卡”南海领空,“那我就摇人震场”“庞然大物秒变温顺小绵羊”等网言网语的运用,吸引大量年轻受众点赞分享,实现了军事新闻受众的圈层突破。这启示我们,军事类重大主题报道视频化表达要贴近Z世代表达习惯,善用兵言兵语、网言网语,增强对年轻受众的亲和力;要关注年轻群体的审美喜好,融入“梗文化”“二次元”等表达形式,激发年轻圈层的观看热情;要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特点,生产个性化、差异化视频产品,如加入弹幕互动、分屏解说等,吸引年轻受众二度创作、二次传播。
互动沉浸放大主流声音。全媒体时代,VR全景呈现、H5虚拟体验等传播形态的成熟应用,让受众从“旁观者”变为“体验者”“参与者”。比如,2024年11月,在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举办期间,人民海军微信公众号推出短视频《裸眼3D看航展》,利用裸眼3D技术让静态展览动起来,全方位展示我国航空航天及国防领域的创新成果,带给受众身临其境的观展体验。视频中,一架架新型国产战机“扑面而来”,让受众直呼“太过瘾”。由此可见,军事类重大主题报道视频化表达要结合自身特点,探索沉浸式、互动式、社交化产品新形态,突破信息传递的单一性;要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AR/VR等现代技术创设适配的叙事场景,带给受众沉浸式体验;要加强互动设计,通过在线问答、留言评论等方式,提高受众的参与度,让主流声音成为顶流声音。
(作者单位:31205部队)
责任编辑:唐晓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