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时代提升军队期刊编辑新闻素养探析
摘 要:当前,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对军队期刊编辑新闻素养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本文在分析数智时代军队期刊编辑新闻素养面临的挑战、应具备的构成要素的基础上,围绕提升数字技能、重构职业坐标、强化保密意识三个着力点,探讨提升军队期刊编辑新闻素养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关键词:数智时代;军队期刊;编辑;新闻素养
编辑是军队新闻出版人才队伍的重要力量,承担着军事信息产品筛选、审核、编校等多项工作,具有调度与把关的双重职责。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深度介入新闻生产,军队期刊编辑新闻素养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显著提升军队期刊策、采、编、发、传各环节的生产效率,编辑的基础性工作或被替代;另一方面,智能写作等技术存在数据缺陷、算法不透明等弊端,倒逼着编辑职能向高阶进化。纵观历史,新闻出版行业与技术进步相伴而行,这也意味着数智时代的人机关系并非对立,而是以人类为主体、技术为支撑的共生互构。本文在分析数智时代军队期刊编辑新闻素养面临的挑战、应具备的构成要素的基础上,围绕提升数字技能、重构职业坐标、强化保密意识三个着力点,探讨提升军队期刊编辑新闻素养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以期为新闻出版行业创新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一、数智时代军队期刊编辑新闻素养面临的多重挑战
从内容多模态采集、新闻多任务编辑,到产品多维度传播、效果多渠道反馈,数智技术正深度重塑新闻出版行业全链条,这给军队期刊编辑新闻素养带来多重挑战。
生产模式智能化带来的挑战。数智时代,“媒体+大模型”的人机协作模式显著提升了新闻产品的高效率、规模化生产,为新闻出版流程再造和模态创新注入新的活力。比如,人民日报新媒体设立AI编辑部,为采编团队提供集智能化、场景化、自动化于一体的全新工作模式平台,成为驱动内容生产的重要引擎;《解放军报》应用大模型、数字人等技术,升级“两会全息报道”,丰富了传统媒体传播形态,优化了“报、网、端、微、屏”传播链路。军地主流媒体的实践证明,在人类设定的标准化模板和算法之下,智能工具能够完成新闻线索抓取、选题快速生成、即时新闻写作、视频自动剪辑、事实核查、个性化分发等工作,大幅提升内容生产效率。与此同时,随着技术迭代升级,军事期刊编辑业务中的基础性、重复性、机械性工作也将被挤压,编辑的部分职能将逐渐被智能工具替代,职业生存空间面临巨大挑战。
呈现形式多样化带来的挑战。从传统纸媒单一的图文编排,到新兴媒体“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互动应用”的立体传播模式,人工智能技术为新闻出版行业构建起多模态内容矩阵。比如,2025年五四青年节,中国军号客户端推出的AI视频《青春传奇》引发广泛关注,该作品以AI技术还原“百战老红军”余新元从“少年接过革命火种入党”到“老年成为全国宣讲播火者”的人生轨迹,总播放量达1538万次,跻身B站热搜榜第二、微博热搜榜第十,成为我国军事新闻传播领域深度应用AI技术呈现战争历史题材的标志性实践。这充分说明,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军事新闻出版生产,不仅体现在提高生产效率和扩大生产规模上,更能通过文生视频、图生视频、智能特效等功能提升受众的视听体验。在某种程度上,人工智能技术可拓展人类能力边界,实现不同时空景象、不同呈现形式的融合传播。对军队期刊编辑而言,如何将深度内容以更轻量化、更易传播的形式呈现,以及适应新场景、新业态的跨界能力将面临更大考验。
互动反馈即时化带来的挑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出版行业的广泛应用,传受关系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变,用户的互动反馈行为呈现即时化特征,为优化传播策略提供技术支撑。比如,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视频平台所使用的推荐算法,正是根据转发、点赞、评论等用户实时互动行为产生的数据,精准分析用户需求与偏好,并依据用户群体类别有针对性筛选、排序个性化内容;腾讯AI助手腾讯元宝接入混元、DeepSeek两大模型,并整合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信息源,能为用户提供更稳定、实时、全面、准确的回答,从“推你想看的”跃升为“给你需要的”。由此可见,依托大语言模型所达成的精准化受众触达,既能避免军事信息对非目标群体的无效传播,又能通过量身定制增强核心受众的认知认同,将大幅提高军事新闻出版产品的影响力。在此背景下,军队期刊编辑如何突破传统工作模式,学习并掌握先进技术手段收集受众反馈、回应受众关切、提升军事信息渗透率,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数智时代军队期刊编辑新闻素养的构成要素
面对数智时代的挑战,军队期刊编辑需要构建全新的新闻素养体系,包括过硬的政治把关能力、精准的选题策划能力、娴熟的人机协作能力,这三大要素将成为核心竞争力。
过硬的政治把关能力是立身之本。智能工具是在投喂数据的基础上依据算法规则输出结果,若数据不完整、不充分、有偏差,生成的内容看似逻辑自洽,实则真假混淆、是非难辨,衍生出诸多不确定性风险。比如,2025年1月7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一张“小孩被压在废墟下”的AI生成虚假图片流传网络,严重误导公众认知。后经官方核实,图片中小孩的左手显示为六根手指,明显为编造的虚假新闻。由此可见,人工智能技术对新闻出版流程的合并和简化,并不意味着编辑把关职责的衰减和丧失。军队期刊编辑要始终把提高过硬的政治把关能力作为立身之本,从政治高度审视和处理稿件,确保所有内容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强军兴军战略目标高度一致;要提高政治洞察力和判断力,善用逆向思维,站在全局、大局上思考问题,透过事物的表面看到问题的本质,消灭易出现政治偏差的风险点;要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加强对国家大政方针、政治局势、经济形势的认知,随时随地关注研判国际国内时事发展变化,绝不让别有用心者有可乘之机。
精准的选题策划能力是履职之要。智能工具依赖既有数据训练,生成的内容是对现有知识、信息的“复现”,不可避免地带有内容重复、风格雷同等问题。与此同时,智能工具为了迎合用户偏好,盲目跟风网络热搜,压缩有深度但缺流量的内容空间。比如,有个别自媒体在便捷AI工具加持下,编造出“林黛玉倒拔垂杨柳”“女儿国国王和唐僧接吻”等关于经典文化形象的离谱场面,还有的抹黑关公形象,以低俗图片、黑话烂梗等恶趣味博取流量和关注,严重亵渎传统文化的内涵。这警惕我们,面对泛娱乐化媚俗之风的侵袭,军事新闻出版行业在选题策划阶段就要坚决抵制,要坚持以正能量引领大流量。军队期刊编辑要始终聚焦备战打仗主责主业,精准把握强军兴军的时代脉搏,以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不断提升议题设置力;要在大数据驱动的基础上,善用“新闻鼻”与“新闻眼”进行二次筛选与价值提纯,不断提升选题的专业性和独创性;要充分调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与智能工具形成优势互补,不断提升内容的思想格调与文化品位。
娴熟的人机协作能力是必备技能。随着信息技术迭代升级,智能工具在大数据处理、大容量存储、多模态适配等方面展现出“超人”的潜力,但人类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等仍是其“未达之地”。以新装备、新力量相关报道为例,若单纯依靠智能工具自动生成内容,将无法体现武器装备现代化背后的内涵要义。在人机协同的传播实践中,海军主题宣传片《蛟龙行动》颇具代表性,片中既有AI技术生成的大量虚拟现实场景,也有第一人称视角下展现的人民军队不畏艰难、奋勇拼搏的精神内核。凭借鲜明的主题、丰富的内涵和新颖的形式,该片在全网获得了数十亿次的播放量。这充分说明,采用“人类策划+AI生成”模式,能够实现军事新闻出版产品人文精神价值与AI技术价值的深度融合,产生1+1﹥2的效果。军队期刊编辑要善用智能工具提升效率,但必须对生成内容进行深度加工与价值校准,为其注入“灵魂”与“温度”;要融合智能数据分析优势,同时运用专业素养洞察数据表象,精准把握军事活动背后的新闻价值;要突破纸质载体的物理局限,创新表达形式,实现内容深度与形式创新的高度统一。
三、数智时代提升军队期刊编辑新闻素养的着力点
数智时代,提升军队期刊编辑新闻素养需要系统规划和多措并举,重点从提升数字技能、重构职业坐标、强化保密意识三个方面着力。
提升数字技能,以“主控者”姿态驾驭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新闻出版行业是一把双刃剑,既是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也存在内容同质化、虚假信息泛滥的风险。实践表明,ChatGPT、Kimi、DeepSeek等大模型往往在专业知识稠密、语言风格独特或数据分布偏移严重的医学、法律、金融等领域中表现不佳,甚至出现信任危机。具有相同特征的军事领域亦是如此。若军事新闻出版行业依赖通用模型执行采编任务,生成的内容必然与部队实际脱节,甚至造成概念混淆,出现事实性、导向性差错。由此可见,军队期刊编辑的当务之急是提升数字技能,以“主控者”姿态驾驭人工智能。要摒弃传统媒体的思维定式,树立“理技融合”观念,使用数据采集、视频渲染、多语种编译等智能工具创新内容生产,提升工作质效;要定期参与人工智能技术相关的培训课程和项目实践,学习掌握智能工具在内容创作、编辑加工、传播推广等环节的应用方法和技巧;要探索“人机共生”的工作模式,作为主导者指挥管控智能工具的规范执行,有效规避数据偏见、算法黑箱、责任悬置、AI幻觉等问题,推动编辑主体性与技术前沿性的深度融合。
重构职业坐标,从“文字工匠”进阶为“知识管家”。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对知识获取提出了精准化、个性化的要求,渴望获得契合自身需求的全方位知识服务。这意味着以传统编校职能为核心竞争力的编辑必须适应行业变革,突破原有业务边界,从单向的内容生产者向全方位的产品运营官转型,构建兼具选题策划、组稿约稿、编校加工、营销推广、用户服务等多重角色的职业路径。实践证明,军队期刊编辑要积极应对行业发展趋势,通过职业转向保持竞争力。要从“单一职能”向“复合智能”转变,培养复合知识结构,掌握信息采集、数据分析、可视化呈现、平台服务等多元技能;要从“内容提供者”向“价值发现者”转变,精准捕捉受众的知识需求与兴趣偏好,通过筛选、整合和优化海量信息,提炼有价值、有深度的内容,为受众提供适配不同场景、不同岗位的“知识模块”;要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引导”转变,激发内在创新潜能,以跨界思维和批判思维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有机融合,打造具有前瞻性的创新产品。
强化保密意识,有效应对涉军信息的安全风险。当前,国际舆论斗争形势严峻,涉军舆情呈现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对抗性强等特点。不法分子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数据吞噬能力、内容生成能力、代码开源风险,窃取秘密信息、伪造文本图片、篡改音视频等,对国防信息安全构成隐蔽性更深、复杂性更高、破坏力更大的新型威胁。比如,人工智能依托海量数据支撑,将看似无关紧要的公开信息,通过强大的分析能力,抽丝剥茧,推断出敏感甚至泄密信息,产生远超预期的信息泄露风险。这警示我们,军队期刊编辑要树牢底线思维,在使用智能工具优化编辑效率、丰富内容形态时,将保密审查嵌入全流程、全环节,始终掌握内容生产的主导权与决策权。在选题策划阶段,要划定人机边界线,定制人机协同的参与比例,明确“什么能报、什么不能报”;在采编环节,对不宜公开的演习演训、编制编成、装备数据等内容,要隐去位置、替换代称、模糊细节,确保公开的信息脱密、脱敏;在审核发布阶段,运用区块链技术固化内容修改记录、审核人员、发布时间等痕迹,实现内容流转可追溯、责任可倒查,确保对敏感信息早发现、早干预、早处置。
(作者单位:武警警官学院、西南财经大学)
责任编辑:唐晓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