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发力:让抗战烽火照亮时代征程——从《人民陆军》报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宣传谈重大主题宣传创新
摘 要:重大主题宣传是媒体同题竞争,作为军队宣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军兵种和武警部队媒体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以优质产品精准触达目标受众,是壮大主流军事舆论的时代课题。本文聚焦《人民陆军》报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宣传实践,从厚重历史轻量化、过去时态行进化、凸显特点个性化三个层面,探讨破题方法。
关键词:军兵种和武警部队媒体;重大主题宣传;《人民陆军》报
重大主题宣传作为党和军队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凝聚思想共识、传播先进理论、激发奋进力量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是传达党的声音、形成舆论强势、推动实际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主流媒体提升权威性、思想性和影响力的关键方式。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做好抗战宣传对于凝聚民族精神、培育家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也成为主流媒体的共同课题。作为军队宣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军兵种和武警部队媒体,既拥有权威、专业等内容优势,也面临受众群体相对固定、内容形式创新难度大等挑战。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以优质产品精准触达目标受众,是壮大主流军事舆论的时代课题。
《人民陆军》报(以下简称“该报”)发挥陆军部队作为中国抗战的主要作战力量,具有参战人员多、荣誉集体多、英雄模范多的优势,创新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宣传,推动厚重历史轻量化呈现,过去时态行进化表达,凸显特点打造个性化内容,收到良好传播效果。本文分析其实践经验,旨在为提高军队主流媒体重大主题宣传质效提供借鉴。
一、厚重历史轻量化:化繁为简,让历史可触可感
全媒体时代,受众信息获取呈碎片化特征,对信息核心提取效率与接收便捷性提出更高要求。该报探索通过厚重历史轻量化呈现的方式,适配这一需求。
(一)内容提炼:聚焦重大事件与人物,将抽象思想转化为生动具体的故事
重大主题宣传严肃厚重、信息密度高、叙事维度宽,易形成受众的认知壁垒。该报聚焦重大事件与人物,将抽象的历史和思想转化为具象生动的叙事内容,降低认知门槛,让受众更易理解、产生共情。例如,开辟“烽火路·山河魂”专版,精选抗战中20个重大事件,通过梳理历史背景、重温战斗经过等,清晰呈现抗战历史脉络与战斗历程;设置“致敬我们的英雄”栏目,以“英雄名片+肖像+通讯”形式,让抗战历史与精神借具体英雄故事,在官兵心中留下深刻印记。其实践表明,重大主题宣传要善于从海量资料中筛选出具有代表性与重要性的故事、人物,呈现主题、传递思想,让受众一看就能记住;要结合受众关注,挑选与他们生活、价值观关联紧密的元素,让受众一看就能被吸引;要以小见大,善用生动细节反映全貌,用通俗故事传递精神内涵,让受众一看就能被感染。
(二)叙事创新:采用年轻态、口语化表达,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历史内涵
传播实践中,审美层面的贴近性与表达维度的契合度,是实现思想共鸣、进而对受众产生影响的基础。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宣传中,该报探索以叙事创新消除认知与情感隔阂,为思想传递搭建桥梁。例如,在“我是一个兵—听抗战老兵讲抗战故事”等专栏稿件中,“旗往哪飘,魂往哪跟”“我是党的人,这辈子都跟党走”等生动语句俯拾皆是,将抗战老兵的坚定信仰与家国情怀展现得真切感人。这启示我们,重大主题报道主题重大、严肃,更要注重以叙事创新拉近受众。要创新表达语言,采用简洁明了、生动形象且富有生活气息的表述,降低受众认知与情感接受门槛;要以更贴近受众的视角切入,增强严肃主题的亲和力与感染力;要注重引发情感共鸣,借助情感联结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与思想的深度触达。
(三)多元呈现:将抽象的历史文字转化为生动直观的形式,消解历史题材的厚重感
信息爆炸时代,打造多样化内容、适配多平台分发,是提升宣传触达效果的重要一环。例如,该报与“人民陆军”微信公众号等“联合作战”,将“烽火路·山河魂”系列报道改造为文图结合、配短视频的新媒体形式,把厚重历史“套餐”转化为年轻官兵喜爱的“快餐”。又如,该报刊登抗战歌曲及背后故事的同时,联合内部网站推出抗战题材歌曲 MV,强化宣传效果。由此可见,重大主题宣传中的多元呈现,本质是以轻量化风格整合多种形式内容。要整合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动画、互动设计等载体,全方位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要综合应用视觉、听觉、互动等元素,以文字报道保障深度和准确性,借漫画、短视频的视觉冲击及音频的情感感染力,降低受众理解复杂信息的门槛;要合理应用AR/VR技术,增强内容的真实感与沉浸感,助力广泛传播。
二、过去时态行进化:贯通古今,让精神照进现实
全媒体时代,受众更关注即时性、关联性事物。该报以将过去时态内容行进化的方式,增强受众代入感与参与兴趣。
(一)注重新闻性:深入挖掘历史细节与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增强报道的新鲜感
求新是受众获取信息的本能需求。新闻性并非仅指新近发生的事件,对历史细节的全新挖掘与呈现,同样具有强大吸引力。如前所述,该报“我是一个兵—听抗战老兵讲抗战故事”专栏,通过健在的抗战老兵口述亲身经历的战斗细节、生活片段等,既以个体记忆为历史提供鲜活佐证,又以新鲜视角打破受众对历史的固化认知,提高了宣传的关注度。由此可见,新闻性是重大主题宣传的“活力引擎”,既是衡量内容价值的核心标尺,也是提高传播质效的关键驱动力。提高重大主题报道传播质效,一方面要以新闻性视角深耕细节与个体叙事,让抽象的主题精神通过具体、独家的细节变得可感可知;另一方面要依托新闻性探索新叙事角度,在旧题材中寻找新价值关联,用老题材的新解读赋予内容新鲜感,持续吸引受众关注。
(二)注重贴近性:以当代人视角重构历史叙事,让历史拥有“当下体验感”
贴近受众才能影响受众。对于历史纪念类重大主题宣传而言,以当代人视角重构历史叙事,是增强贴近性与影响力的有效途径。例如,该报推出“讲述抗战历史的年轻人”系列报道,巧妙地将焦点对准4名荣誉连队的战士解说员,通过记录他们为讲好抗战故事查阅史料、向老兵请教的过程,呈现其在解说中对抗战精神的逐步感悟,以及从“被动讲解”到“主动传承”的成长转变,让遥远的抗战历史通过当代人的视角与情感传递变得可感可及。其实践表明,以当代人的认知逻辑、价值需求与情感共鸣为切入点,将历史内容转化为符合当代传播语境的表达,可以拉近受众与历史的距离。要从当代人价值观、思维方式与生活经验切入重构关联,用“历史精神对应现实困境”的逻辑打破历史的疏离感;要按当代人认知习惯重组历史呈现形式,如对复杂历史事件摒弃传统“时间线平铺直叙”模式,改用“问题导向”结构,降低理解门槛;要贴合当代人情感需求赋予历史新价值,建立历史与现代生活的直接联结,引发情感共鸣。
(三)注重指导性:实现从历史纪念到现实行动的转化,让精神成为“可践行的价值观”
鉴史知来。历史纪念类重大主题报道的价值,体现为在回望中锚定当下、在传承中指引未来。该报“烽火路·山河魂”系列专版的三段式板块设计,精准践行了这一逻辑:“烽火回望”以翔实史料还原抗战历史场景,为精神传承筑牢事实根基;“星火成炬”聚焦英雄集体的当代实践,将历史精神与当下官兵的训练、任务相结合,让过去的精神成为现在的行动;“薪火传承”则以言论形式深化思想引领,提炼历史与现实的联结意义。这种环环相扣的结构,既让基层官兵清晰感知历史脉络,更明确了精神传承的当代落点。这启示我们,重大主题宣传需以现实需求为锚点,将历史精神与当代使命深度绑定,让回望历史服务于指导当下。一方面要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为受众提供明确的行动指引;另一方面要通过树立可感可知的榜样,以具象化的实践成果展现精神传承的现实意义。
三、凸显特点个性化:差异化传播,增强宣传的感染力和主动性
全媒体时代,信息过载与传播同质化加剧了受众注意力的分散。该报牢牢抓住个性化与差异化,让自己的声音突围实现精准传播。
(一)锚定“专属坐标”:让纪念从共性事件落地为个性记忆,从集体叙事变为单位溯源
宣传中的“专属坐标”即通过挖掘独家视角、特色载体或专属价值,构建不可替代的传播辨识度。该报“抗战英雄连队巡礼”专栏实践,精准打造了这样的“专属坐标”:它没有泛泛回顾抗战历史,而是以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阅兵式战旗方队的 64 面来自陆军的抗战英模部队荣誉旗帜为载体,深入挖掘每面战旗背后英模部队的厚重历史与鲜为人知的战斗故事,呈现这些部队在新时代锻造过硬基层的生动实践。系列稿件凭借独特的传播辨识度获得广泛转载转发,充分印证了“专属坐标”在同主题宣传中的竞争力。这启示我们,军队主流媒体提高重大主题宣传质效,需立足自身特点打造差异化优势,让报道既有主题高度,又具单位辨识度;要充分挖掘自身所代表单位的独特历史文化,找准差异化定位;要以本单位的独特故事为核心载体,让重大主题从共性叙事转化为个性记忆;要将重大主题与本单位的发展脉络、精神谱系深度绑定,从集体叙事转向单位溯源,让主题传播既有历史厚度,又能引发本单位官兵的强烈共鸣。
(二)着眼“使命勾连”,将历史精神与现实相结合,体现其服务当下的价值
服务打赢是军队主流媒体的根本使命与核心责任,重大主题报道更要围绕鼓舞军心士气、赋能备战打仗展开。该报“从伟大的民族抗战中汲取精神力量”系列评论,以回顾历史、感悟传统为路径,引导和激励官兵不忘初心、接续奋斗,成为基层政治教育的实用材料。这为军队主流媒体提供了重要启示。在重大主题宣传中,要善于应用“使命勾连”的宣传方式,既让宣传产品更具军味、战味与辨识度,提升传播力;更能切实践行服务打赢的职责,助力官兵在历史与现实的联结中明晰时代使命、增强责任感;同时,向社会公众清晰传递军队传承精神、履行使命的坚定决心与实际行动,实现宣传效果与备战需求的深度统一。
(三)聚焦“目标受众”,多渠道拓展传播路径,助力实现精准触达
重大主题宣传的核心目标是有效影响受众,而按需定制、为不同受众提供针对性产品,是提高传播质效的关键所在。该报此次宣传中,为不同人群提供差异化产品。例如,围绕平型关大捷,“烽火路·山河魂”专版以 “概述战役脉络 + 解读精神当代传承”为核心,用宏观视角呈现平型关大捷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适配领导干部“把握主题方向、统筹精神引领”的需求;而“胜战论坛”专栏则聚焦基层官兵的实战化关切,推出深度分析稿件,重点拆解战役中的战术部署、敌我态势研判及制胜机理,将历史战役与当下练兵备战需求紧密结合。这种差异化、分层化的内容设计,让不同受众都能从报道中找到与自身职责、需求相关的价值点,凭借精准适配赢得官兵认可。这启示我们,提高重大主题宣传质效,要以受众需求为导向、以多渠道协同为路径。一方面,要精准洞察不同受众群体的核心需求与认知特点,明确“对谁说、他们要什么”,为精准传播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要打破单一渠道局限,通过 “传统媒体 + 线下活动”的多渠道拓展,实现信息的立体触达与互补增效,扩大宣传的覆盖面与影响力,让重大主题宣传真正融入军队建设实践,为强军事业凝聚力量。
(作者单位:陆军政治工作部宣传文化中心报社、第72集团军政治工作部)
责任编辑:张和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