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  《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     张和芸 

文字编辑    杨庆民 赵静轩

文字编辑兼责任校对    唐晓诗 

美术编辑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本期值班    张和芸 


本刊顾问

丁 子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陈飞虎 赵贵存

方青云 肖一沙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 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发  行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 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8587892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细化颗粒度:让“历史像素”更清晰动人——从央视《山河在我心中:老兵与抗战》等系列节目谈重大主题报道传播创新

作者:汪涛

摘 要:重大主题报道在凝聚社会共识、传承历史记忆及弘扬主流价值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传播过程也面临着叙事宏大失之空泛、表达形式趋于固化、受众共鸣建立不深等挑战。本文结合央视国防军事频道“老兵你好”栏目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报道实践,提出细化颗粒度策略,旨在为提升重大主题报道传播效能提供借鉴。

关键词:重大主题报道;颗粒度;“老兵你好”栏目

重大主题报道是新闻传播领域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凝聚社会共识、传承历史记忆与弘扬主流价值的关键使命。然而,传播实践中,部分产品因叙事空泛、形式固化、共鸣不足,导致传播效果弱化,未能充分发挥价值传递功能。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央视国防军事频道“老兵你好”栏目(以下简称“该栏目”)推出《山河在我心中:老兵与抗战》《英雄路上的老兵》等系列节目,通过细化颗粒度,有效消弭受众与历史的距离感,获得良好社会反响与传播数据。

“颗粒度”原为胶片成像术语,指底片洗印后影像银粒的粗细,感光度相同时,颗粒越细图像越清晰。后被广泛用于社会生活领域,意指信息表达精度。在新闻传播领域,颗粒度的概念进一步具象化,主要体现为内容精准度、细节丰富度及传播适应性。该栏目跳出传统宏大叙事的抽象框架,通过挖掘老兵的亲身经历、战时记忆与情感细节,将抗战历史从宏观的时代画卷细化为具体可感的个体故事,最终实现“历史像素”更清晰、叙事颗粒更细腻、情感传递更真切、精神传承更具穿透力的效果。本文聚焦这一重大主题报道创新案例,提炼出“宏观叙事落地微观感知、个体情感激活集体记忆、碎片化传播适配多元场景”的实践路径,以期为构建更具传播效能与认同力量的重大主题报道格局提供参考。

一、重大主题报道细化颗粒度的核心逻辑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宣传主题宏大,实现历史鲜活呈现、真挚情感传递及精准精神传承,是吸引受众、提高传播质效的核心。该栏目细化颗粒度,以“老兵”这一战争亲历个体元素为叙事抓手,连接起宏大主题与受众的感知。

(一)宏大叙事中的微观实证:以老兵证言呼应历史真实

细化颗粒度的核心逻辑之一,就是引入微观实证为宏观叙事提供坚实注脚。该栏目中,此类微观实证呈现俯拾即是。例如,《山河在我心中:老兵与抗战》第一集《胜利的记忆》,98岁抗战老兵丁宪邦曾参与对日本战犯的审判,节目中他清晰还原了当年法庭上日本战犯的言行表现、现场群众的反应细节,并以同期审判资料进行佐证,让“铁证如山”的历史结论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场景。这启示我们,重大主题往往具有宏观性与抽象性,细化颗粒度通过聚焦具体事实、细节场景与个体经验,将宏大叙事落地为可感知的具象内容,进而增强真实性。要聚焦个体故事,以微观视角折射宏大主题,让抽象内涵变得可触摸;要捕捉生动细节,以具体场景丰富报道内容,让空泛表达变得有温度;要呈现真实片段,以可感信息验证实践逻辑,让重大主题报道在具象化传递中增强真实性、感染力与代入感。

(二)情感共鸣中的人文连接:以个体故事抵达集体记忆

不能抵达人心的传播是失败的,而情感是最能穿透隔阂、唤醒共鸣的渡船。在《山河在我心中:老兵与抗战》节目中,抗战老兵李登月夫妇一同讲述参加抗战的心路,以情感为载体,让历史与受众实现深度联结:谈及日军暴行时,“把小孩子捅在刺刀上转”等表述,搭配愤怒的语气传递刻骨伤痛;回忆初上战场的胆怯,一句 “开始是有点怕呀,老是躲着”尽显真实人性;分享胜利时刻的喜悦,“大家激动得跳起来”满是振奋等。叙述始终伴随着颤抖的声音、闪烁的泪光与真切的笑容,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可感知的神态与语气,让受众直观触摸到历史中的个体心境,进而产生强烈的共情共鸣。重大主题报道中,要挖掘与时代、历史紧密绑定的个体情感素材,让个体情感附着于民族集体记忆,以真实呈现引导受众将个体情感体验转化为对集体记忆的认同,推动主流价值深层传播;要围绕情感共鸣点拆解细化内容颗粒,深入挖掘个体故事中的普遍人类情感与人文精神,让情感传递更精准具象,贴合受众感知习惯;要以情感为纽带重构叙事方式,用真实的情感流动替代生硬价值灌输,引发受众情感认同,增强报道感染力。

(三)碎片生产中的意义共创:以多维叙事实现传播增效

全媒体时代,受众接收信息呈现碎片化特征。对于重大主题报道来说,细化后的内容单元更适配当下传播特性,能有效扩大覆盖面。该栏目“群像托举”模式,正是对此的精准实践:一方面,通过科学整合老兵们的“记忆碎片”,将零散的个人回忆串联成完整且有意义的历史拼图,让碎片化信息承载起宏观主题;另一方面,这些碎片化、个人化的信息单元,可灵活适配不同传播平台的特性,按需拆分后在多渠道分发,既贴合受众碎片化接收习惯,又能实现报道传播范围的最大化。在这一思路指导下,《山河在我心中:老兵与抗战》第二集《盛大的见证》不仅在央视平台完成主流传播,其拆分制作的新媒体产品更在多个军地平台同步分发,通过 “一次创作、多端传播” 的模式,让重大主题在碎片化传播场景中实现更广泛的触达。

二、把握重大主题报道细化颗粒度的实践原则

重大主题报道中,细化颗粒度并非简单的内容拆解,更不是陷入琐碎孤立的历史细节,而是需遵循相关原则,让细化的颗粒既“见微”又“知著”,实现传播效能、历史真实与价值导向的高度统一。

(一)要坚持宏观主题与微观视角的统一

重大主题报道细化颗粒度,目的是增强报道内在品质与外在传播效果,因此操作中需紧扣主题对内容要素进行深度解构与优化,避免陷入细节偏差或价值偏离。以《英雄路上的老兵》第二集《烽火经济线》为例,面对老兵讲述新四军第七师建立皖江经济线时可能出现的“物质化倾向”,主创团队以“服务抗战”主题统摄全局:提出挖掘经济线的本质是“保障供给、支援抗战”,通过补充斗争残酷场景等内容优化,将叙事重心从“经济利益” 拉回“精神价值”,确保细化的颗粒始终紧扣核心价值,让报道在具象化呈现中既具感染力,又不偏离重大主题的传播方向。由此可见,要让重大主题报道既具备历史与思想的厚重分量,又拥有贴近人心的厚实温度,一方面要在宏观主题指引下挖掘个体故事;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在个体的叙事中升华认知;通过整体性与叙事情感性的统一,让颗粒细而不碎,在信息洪流中脱颖而出,触动受众心灵。

(二)要坚持整体脉络与细节雕琢的协调

在重大主题报道的叙事建构中,细化内容颗粒度通常要靠打磨细节来实现,这些细节既包括小型叙事单元,也涵盖细微的传播符号;而叙事的整体脉络,则会明确报道的历史深度与主题方向。二者并非简单的主从关系,而是相辅相成、互相成就的共生关系。以《英雄路上的老兵》第三集《岩洞砺兵锋》为例,黄崖洞兵工厂的历史脉络构成叙事宏观框架,而老兵刘建国的讲述、其父刘贵福造枪的经历,则是精心雕琢的叙事颗粒。同时,节目中呈现的黄崖洞地貌、设计者后代的相关内容,再加上实体枪支演示等细节元素,形成了强大的叙事合力,让宏观脉络与微观颗粒相互支撑,让报道既方向清晰,又鲜活可感。由此可见,细化颗粒度要从整体主题出发,依据核心内涵和逻辑框架,有针对性地筛选和雕琢细节;整体脉络要具有足够的延展性与包容性,为细节的呈现提供足够的解释空间;要注重细节的典型性与代表性,确保最终实现细节与整体脉络的内在协调性与外在表现力的统一。

(三)要坚持深度内涵与通俗表达适配

实践证明,“深义浅传”是提高重大主题报道传播质效的优选路径。其本质是通过细化叙事颗粒度,在深挖价值与优化传递之间建立通道。如前所述《烽火经济线》节目中,主创人员选择在安徽芜湖老街,以主持人和老兵再现历史场景、模拟地下接头的过程,将“地下情报网”等历史转化为具象可体验的情节单元,这一颗粒单元融入了人物行动、场景还原与戏剧张力,在增强故事性与悬念感的同时,精准传递了历史内涵,降低了受众的理解门槛。其实践表明,在重大主题报道中,思想深度及历史性并非依靠术语堆砌,而应借助颗粒化叙事,实现深度内涵与历史价值的浅显“转译”,使厚重军事历史题材节目取得既可信又可感、既深刻又易懂的传播实效。

三、重大主题报道细化颗粒度的路径探析

在重大主题报道中细化颗粒度,是兼具政治性、专业性与创新性的系统工程,需从内容、叙事、传播三个维度协同发力,形成推动颗粒度细化的整体合力。

(一)内容维度:以微观单元激活厚重价值

细化内容颗粒度是整体颗粒度细化的核心。丰富精准的内容能够帮助受众构建全面深入的认知体系,进而理解新闻事件本质,这也是整体颗粒度细化的根本目的。以《山河在我心中:老兵与抗战》第三集《不朽的精神》为例:99岁的抗战老兵董兴旺曾任左权将军警卫员,亲历1942年反“扫荡”战斗,他哽咽回忆左权将军牺牲过程,真实的细节描述与强烈的情感流露,有效提升了重大主题的传播力与感染力,实现了宏观覆盖到微观触达的结合。这启示我们,微观单元不仅是重大主题的颗粒构成,更是核心价值的载体。军队主流媒体需从典型人物、关键事件、物质遗存、政策现场等维度切入,萃取兼具政治高度、历史厚度与情感温度的“颗粒”,将其作为激活价值的核心载体。具体实践中,要实现从宏观到微观的下沉、从整体到细节的延伸,并通过多渠道采集信息,搭建层次清晰的报道体系,让细化的内容颗粒既扎根细节,又承载深层价值。

(二)叙事维度:以故事语态破除时空壁垒

叙事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认知效果。细化呈现颗粒度是整体颗粒度细化的关键突破口,决定受众对重大主题的认知深度与接受度。《山河在我心中:老兵与抗战》节目中,主创团队以“沉浸式叙事场域+情感赋能”破解80年时空隔阂带来的理解难题:抗战老兵程茂友深情讲述自己从“人圈”幸存者到八路军战士、再到审判见证者的个体抗战史,最后通过重返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旧址等历史现场,完成时空交叠的叙事闭环。个人故事及关键场景不仅消解了历史距离感,更在情感层面打通了历史与当下的连接,让受众得以近距离感知历史、共情主题。其实践表明,细化呈现颗粒度要围绕提升信息的可理解性、记忆性和传播性展开。重大主题报道中,军队主流媒体要以人格化叙事替代概念化宣教,用鲜活个体故事消解主题的抽象感;要以场景化还原实现沉浸式表达,让受众身临其境感知内容;要以情感逻辑重构价值传递路径,让重大主题背后的精神价值走进人心。

(三)传播维度:以融媒赋能提高传播质效

作为重大主题报道价值传递落地环节,细化传播颗粒度不仅是提升媒体影响力的核心抓手,更是实现重大主题从圈层传播走向大众共鸣的有效路径。该栏目主创人员在跟踪采访抗战老兵申秉宸时,发现老人特意带着与战友的合影老照片观看九三阅兵。团队随即运用AI技术对老照片进行智能化修复与活化,让老兵实现“走出”照片的跨时空互动。这一创新产品在中国军号客户端发布后,引发受众广泛共情。这启示我们,军队主流媒体提高重大主题报道传播质效,要借媒体融合优势双向发力。一方面,要以短视频、虚拟现实等技术赋能,提升内容吸引力与适配度,助力报道在多屏生态渗透;另一方面,要靠多类社交媒体矩阵拓展平台,突破圈层壁垒,推动主流价值传播从单向宣传到多维互动、从规模覆盖到效能扎根的转型。

(作者单位: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广播电视部)

责任编辑:张和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