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  《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     张和芸 

文字编辑    杨庆民 赵静轩

文字编辑兼责任校对    唐晓诗 

美术编辑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本期值班    张和芸 


本刊顾问

丁 子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陈飞虎 赵贵存

方青云 肖一沙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 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发  行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 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8587892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三个凸显:让伟大抗战精神入耳入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军事广播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系列报道带来的思考

作者:邓曦光

摘 要: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历史纪念类重大主题报道面临推陈出新、引导舆论及强化认知的挑战。本文结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军事广播策划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系列广播节目与融媒体产品实践,提出军队主流媒体要凸显专业特色、军味战味、价值引领,增强选题针对性、叙事创新性、传播联动性。

关键词:军事广播;重大主题报道;传播实践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军事广播(以下简称“军事广播”)紧扣“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主题,传承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光荣传统,发挥自身传播优势,策划推出《烽火英雄》《抗战家书》等系列广播节目与融媒体产品,通过央广中国之声“国防时空”栏目及“央广军事”新媒体平台推广,取得良好传播效果。本文聚焦此次实践,从选题策划、叙事创新、融合传播三个维度,探讨军队主流媒体提高历史纪念类重大主题报道传播质效的具体路径。

一、凸显专业特色,提升历史叙事的温度

全媒体时代信息繁杂,凸显自身特色、打造专属“特产”是媒体提升产品辨识度与落地率的关键。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这场宣传战役中(以下简称“此次宣传”),军事广播立足自身媒介属性,聚焦特色鲜明的声音资源,将听觉优势转化为传播优势,让红色历史在声音中鲜活起来。

深挖故事,强化伴随性内容价值。广播以声音为载体传递信息,受众可在通勤、家务等碎片化场景中同步接收内容。这一伴随属性高度适配全媒体时代受众信息接收碎片化特点。军事广播着重打造适配伴随收听场景的优质内容,让受众在碎片化时间里既能轻松获取抗战历史等核心信息,又能借助声音的陪伴感深化认知,从而在多元传播场景中抢占受众注意力。例如,他们将全方位展现抗战历史的《人民的抗战》化整为零,拆分成6集主题独立的音频产品,适配受众收听需求;再如,《烽火英雄》节目以口语化表达,将吉鸿昌、左权、彭雪枫等抗日英雄的故事讲得生动鲜活。这启示我们,提高重大主题报道传播质效,军队主流媒体要准确把握媒介特点与时代需求。一方面,要放大自身优势、强化产品业态适配性,吸引更多受众;另一方面,要将故事化表达与媒介形态深度融合,依据不同媒介特点创新叙事,让受众在感受故事魅力的同时,获取真相与深度。

巧用声音,增强广播节目感染力。广播节目中,播音的音色、语态、语调,以及配乐、场景音响,直接影响传播效果,唯有运用得当,才能精准传情达意,增强节目感染力。在军事广播节目《抗战家书》中,播音员以深情的语调诵读英烈家书,字字恳切,直接牵动听众情感;《人民的抗战》节目则巧妙嵌入歌剧《扬子江暴风雨》等珍贵历史音响,那些饱含力量的旋律与歌声,生动传递出当年抗日军民“誓死不当亡国奴”的坚定民族情绪,极具冲击力,直击人心。由此可见,声音等呈现方式,不仅是内容的表达技术,更对传播效果有着直接且关键的影响作用。军队主流媒体要通过技术赋能,探索信息呈现的新颖形态与生动载体,以鲜活形式激发受众的感性关注;要精细打磨优化内容表达,既在形式上契合受众审美,更在内涵上承载更多信息增量;要借助媒介融合与场景重构,搭建多维立体的传播场域,让受众从被动信息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实现传播效能跃升。

多元互动,提高受众广泛参与度。无互动不传播。全媒体时代,面对新媒体更具参与感和趣味性的多元互动形式挑战,军事广播在提升互动针对性、指导性上下功夫。例如,他们与上级业务指导部门的密切互动,使《烽火英雄》等节目被中宣部列入重点推介。又如,策划《人民的抗战》《永志不忘》等节目时,专门面向部队官兵、专家学者等征集意见建议。其实践表明,军队主流媒体的互动绝非单纯追逐热度与流量,而是必须紧扣“传递国防理念、普及军事知识、凝聚强军共识”的核心定位,在精准触达受众的同时,实现价值的深度传递。要树立多元互动理念,在与上级业务主管和指导部门保持全流程、全链条沟通的同时,打通与受众网上网下互动渠道;要创新线下互动形式,更精准把握受众需求,深化情感联结;要聚焦核心主题设计互动,让受众在参与中既能获得表达自我的空间,又能形成正向认知。

二、凸显军味战味,增强选题策划的深度

选题是内容的“定盘星”。作为军队主流媒体,军味战味是独特标识与吸引力核心。此次宣传,军事广播围绕传播军事信息、宣传党史军史、弘扬军队精神等展开,增强选题策划的深度。

突出主流媒体时代责任。对于历史纪念类重大主题报道来说,其核心价值在于锚定历史与现实的深层关联,以史鉴今。这不仅要求还原历史事件的本来面貌,更需澄清对历史的模糊认知与片面解读,坚决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误导。军事广播节目《永志不忘》邀请军队院校专家,以唯物史观为核心视角,一方面,系统阐释“为何有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才能胜利”“为何说战争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在民众之中”等关键历史逻辑,帮助听众从本质上理解抗战胜利的必然性;另一方面,针对“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的直接动因”等公众认知较模糊的史实进行细致梳理,填补认知空白,有效匡正了部分人对抗日战争的模糊认识。其实践表明,军队主流媒体策划历史纪念类重大主题报道,不能仅停留在客观呈现历史全貌和细节的层面,更要主动担起认知引导使命。要关注网上网下舆情,有针对性地设置议题,回应公众疑问、回击负面质疑;要遴选党史军史权威专家,将严谨史实转化为适配媒体传播的生动语言,以通俗叙事、深刻论理,提高产品传播实效。

突出军队视角立意策划。军队媒体姓党为军,肩负着服务党和军队中心工作、凝聚军心士气、传播强军声音的核心职责,重大主题报道更要紧扣这一核心。军事广播在系列节目中,始终突出军队视角,着力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在抗战中发挥的核心作用与光辉形象。《人民的抗战》生动讲述八路军、新四军带领民众开展敌后游击战、发动百团大战的故事;《强军战旗红—探访抗战英模部队》则以当代视角,回望八路军“平型关大战突击连”、新四军“抗日第一连”等英模部队对日军作战历程。具有鲜明军味战味的节目,不仅成为部队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教材,也有效吸引了军迷和关注国防、军队建设的受众。这启示我们,军队主流媒体在重大主题报道中要聚焦人民军队历史大事件,挖掘鲜为人知的故事细节,清晰展现军队在关键节点中发挥的核心作用,让历史叙事更具说服力与感染力;要从英烈的鲜活经历中,提炼部队忠诚无畏、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以故事为载体传递强军文化,让受众感知军队精神内核;要通过历史与精神的传播,激励新时代官兵传承光荣传统、扛起时代重任,实现历史精神与当下使命的同频共振。

突出军媒资源平台优势。军队主流媒体具有信息发布权威、资源专业稀缺等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能触达受众、影响受众的传播强势,既是其履行姓党为军核心职责的重要课题,也是提高传播质效的快速通道。军事广播在制作《人民的抗战》节目时,主创团队利用机制与渠道优势,突破普通媒体的采访壁垒,不仅独家专访了多位 95 岁以上的抗战老兵及亲历者家属,获取了饱含个人记忆与历史细节的一手素材;还联动军队研究抗战历史的顶级专家学者,掌握了专业、深度的研究视角,为节目积累了人无我有的稀缺内容资产。制作中,权威专家学者联合评审,从史料真实性、历史逻辑关系、数据准确性等对节目内容进行全面把关与细致论证,让严谨的历史内容呈现得准确生动。节目播出及上线后,收获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与社会反响。这启示我们,全媒体时代,做强优势是提高传播质效的关键支撑。军队主流媒体要依托平台权威背书与专业定位,深入挖掘军事领域稀缺信息,通过人无我有的独家素材,吸引受众;要充分发挥军队专家和智库的专业优势,建立全流程内容审核机制,让权威专业成为提升传播力的坚实基础;要灵活运用军队媒体多平台一体联动的机制优势,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端发布,形成聚合传播新优势。

三、凸显价值引领,形成立体传播的合力

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目的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军事广播在宣传中,始终紧扣这一核心,精准对接受众,凸显价值引领。

找准专业性与通俗性的平衡点。重大主题宣传的核心目标是引导主流舆论、凝聚社会共识,而找到受众兴趣喜好与主题内核的“最大公约数”、画出凝聚共识的最大“同心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军事广播在此次宣传中重点发力于专业性内容的通俗化转化。如前所述《人民的抗战》节目不仅拆分成6集便于受众接受,而且运用大量史实史料,以鲜活的人物和生动的故事展开大众化叙事,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由此可见,提高重大主题报道传播质效,要在坚守专业准确底色的前提下,满足受众对“易懂、好读、有共鸣”的需求。要通过故事化叙事,如将战史转化为老兵亲历故事,让历史“可感”;要通过场景化呈现,如用音效还原战役场景,让主题“可触”;要通过生活化解读,如将国防意义与民众生活关联等方式,让思想“可见”,进而实现宣传“传得开”与“入得心”的统一。

把握情感化与多元化的结合点。情感共鸣是新闻宣传效果的重要衡量标准,而声音作为独特的记忆载体,在传递情感、带动情绪上具有文字难以比拟的优势。军事广播特别报道《“沙家浜连” 的薪火传承》,便是声音传递情感、引发共鸣的生动例证。节目聚焦 98 岁抗战老兵王槐亭与老部队“沙家浜连”官兵的“云端”见面场景,用声音捕捉到极具感染力的情感细节:当老人讲述当年战斗故事时,沧桑嗓音里突然迸发的激情,藏着对峥嵘岁月的深切追忆;当了解到老部队如今的发展现状时,老人发自内心的开心笑声,满含对传承的欣慰与自豪。这些未经修饰的真实声音,绕过文字的间接转化,以听觉直击人心,让“薪火传承”的主题更具温度与感染力。这启示我们,情感共鸣是拉近重大主题与受众距离的桥梁。一方面要用有细节、有温度的故事为载体传递主题,将价值理念巧妙融入其中,增强作品的历史纵深感与情感共鸣度;另一方面要灵活运用声音、画面、音乐等情感元素,构建沉浸式叙事,让受众在多感官的触动下自然融入叙事情境,进而产生心理亲近感与思想共振。

拓宽产品多样化供给传播渠道。拓展“广播+”的多元化供给渠道,是军事广播推进“台、网、端、微”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此次宣传中,军事广播同步打造融媒体产品《打卡英雄路》等系列短视频,在“央广军事”新媒体平台推出。该系列以“打卡”这一年轻化、互动化的表现方式为切入点,通过记者实地探访以英雄命名的街、路,串联起各地红色地标,在行走中缅怀英烈事迹、追忆抗战功勋,让沉淀的红色记忆与当下生活语境接轨,焕发时代光彩。系列短视频产品借贴近年轻受众的表达、兼具故事性与感染力的内容,成为传播爆款。相关微博话题#打卡英雄路#登上微博热搜榜,阅读量3276.8万。这启示我们,提高重大主题报道传播质效,既要坚守传统阵地优势,更要主动创新策划融媒体产品,拓展新媒体传播渠道,形成“多端发力、同向发声” 的融合传播效应;要立足军队媒体的资源禀赋,借助 AI 等前沿技术赋能内容生产;要摒弃生硬的宣传语态,让内容既有技术加持的吸引力,又有情感共鸣的穿透力,最终获得正能量的大流量。

(作者单位: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广播电视部)

责任编辑:张和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