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  《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     张和芸 

文字编辑    杨庆民 赵静轩

文字编辑兼责任校对    唐晓诗 

美术编辑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本期值班    张和芸 


本刊顾问

丁 子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陈飞虎 赵贵存

方青云 肖一沙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 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发  行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 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8587892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抗战木刻:充分发挥视觉传播的应急动员功能——基于抗战时期报纸木刻版画传播的思考

作者:李思远 郭思月

摘 要:木刻版画以其特殊的媒介属性和视觉特征在抗战文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报纸木刻版画为研究对象,从时代背景、重点问题、传播策略三个方面,探讨其在战时应急动员中展现出的强大功能,以期为拓宽全媒体时代视觉传播路径、优化叙事策略、吸引受众关注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抗战时期;木刻版画;应急动员;视觉传播

版画,是视觉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木刻版画以刀代笔、以木代纸,通过刻刀在木板上的痕迹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传达出强烈的情感和表现力。独特的刀味与木味使其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与地位。1931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期间,木刻版画作为战时重要的宣传载体,依托报纸媒介形成了独特的视觉传播体系。因其具有创作主题鲜明、制作成本低廉、传播效率高等特点,成为动员民众、鼓舞士气、揭露侵略暴行的有力武器。周恩来同志曾将一套《狼牙山五壮士》木刻连环画送给美国记者,不少国外美术馆也收藏了中国抗战木刻版画,体现出抗战木刻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重新审视木刻版画的传播逻辑与历史价值,既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亦为新时代主流媒体拓宽视觉传播路径提供借鉴。本文以报纸木刻版画为研究对象,从时代背景、重点问题、传播策略三个维度展开分析,结合具体案例与当代启示,探讨木刻版画的应急动员功能与当代转化意义。

一、揭示抗战时期报纸木刻版画传播的时代背景

抗战时期,报纸木刻版画的兴起与战时社会需求密不可分,其传播效能依托于特定历史条件与社会心理。

(一)民族危亡下的传播需求

在抗战艰苦的条件下,报纸木刻版画通过高度符号化的语言传递了民族团结、抵御外敌的抗争精神,其简单易行,又具有复制性,有效满足战时大规模传播需求。比如,首发于1935年12月《现代版画》并被多家报刊转载的李桦作品《怒吼吧!中国》,以删繁就简、刚劲有力的独到象征手法,描绘了一个被捆绑和蒙蔽的男人正在嘶吼着摸索匕首的场景,戏剧性地将近代中国愚昧落后、饱受蹂躏、奋起反抗的历史浓缩于画面中,具有极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号召性。该作品频频出现在抗战传单上,激励民众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其传播实践启示我们,新时代主流媒体视觉传播要深刻把握历史脉搏,紧扣时代主题,传达人民心声,反映社会呼声,强化民族认同;要善用独到视角,摹画有温度、有质感的“人间烟火”形象,发挥图像介质跨文化传播的普适性和情感动员能力;要结合应用场景选择适当的传播媒介,既要利用好墙报、手绘传单、展览、公共张贴等线下传播形式,更要善用公众号、短视频平台、自媒体平台等线上媒介,构建社会动员的完整路径。

(二)大众化美术运动的有力推动

近代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掀起了大众化美术运动,美术成为唤醒民众、传播思想、引导舆论的重要工具。在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推动下,“一八艺社”、木铃木刻研究会、MK木刻研究会等各类木刻创作团体迅速壮大,艺术家们在继承传统版画技艺、借鉴欧洲版画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版画的便捷性、大众性、可复制性,创作出一大批反映民族民生呐喊的作品,使新兴木刻艺术成为“时代的战鼓”和“革命的号角”。由此可见,新时代主流媒体视觉传播要发掘运用好人才、历史、传统艺术等各类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创作,进一步增强受众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要善于借鉴融合中西方传统艺术形式,如年画、中国画、壁画、雕刻等,融入当代叙事,以受众喜闻乐见的创作风格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动员受众参与艺术展、美术创作工坊、艺术讲习班等互动活动,形成持续扩散的传播效应。

(三)国共合作背景下的舆论宣传共识

抗战时期,在第二次国共合作背景下,以木刻版画为代表的各类文艺创作成为宣传斗争的有力武器,增强了民众的团结意识和胜利信心,对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新华日报》1938年7月2日刊登的张谔作品《欢送新战士上前线杀敌去!》,描绘新战士出征的场景。画面中,送行队伍热烈欢呼、群情激昂,有人高举着“人民个个做勇士!战士个个做英雄!”的标语横幅,极大激发了广大民众参军抗日的热情。这启示我们,新时代主流媒体视觉传播要充分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找准服务党和国家大局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导向凝聚共识;要站稳立场,紧紧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核心话语,宣传中国主张、中国方案,解读中国智慧、中国贡献,打破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种种歪曲和误读;要讲求引导策略,用国际通行的方式、模式、语言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打好国际传播人民战争。

二、探究抗战时期报纸木刻版画传播的重点问题

在战时复杂环境下,报纸木刻版画积极应对宣传效能、受众接受与意识形态整合三重挑战,大量讴歌时代、针砭时弊、教育民众的作品成为抗日救亡的响亮号角。

(一)努力实现“文盲传播”

人民群众的支援是抗战胜利的关键所在。为取得更广泛的宣传动员效果,解放区木刻工作者深入田间地头,听取群众意见,一扫过去风雅主义、抽象化表达,代之以极具中国气派的民族形式语言再现陕甘宁边区的革命历史图景,推动抗战木刻向民族化、本土化转型。比如,美术家古元1942年12月19日发表于《解放日报》的作品《离婚诉》,融入中国传统绘画和民间美术特点,通过单线轮廓和简练刀法,描绘了抗日根据地妇女与封建婚姻制度作斗争的场景。画面中,申诉者的态度、文书认真的表情、门口乡亲们的好奇,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极大激发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这启示我们,新时代主流媒体视觉传播要秉持通俗化、大众化原则,贴近受众审美,融入时下流行的国风美学、二次元等艺术风格,满足不同群体的视觉需求;要精准传播,将抽象化、浓缩化的理论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场景联系起来,激发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受众的情感共振;要善于运用视觉符号,选取具有象征意义的视觉元素,丰富作品情感表达的层次感,激发受众想象力。

(二)注重平衡揭露与鼓舞的双重功能

抗战时期,木刻版画在传播功能上有着“投枪”与“号角”的双重性,既注重揭露日寇罪行唤起民众同仇敌忾的社会情绪,也着力表现我军的胜利成果和日本帝国主义穷兵黩武的行径,直刺敌人“要害”。比如,《新华日报》1938年3月10日刊登的丁里作品《敌四十万万侵略费从那里来的?》,画面以坚船利炮之下是千千万被压榨致死的日本民众为核心,配合“日本扩充军事费用四十万万”的新闻,既直观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深重罪恶,又巧妙戳破其侵略背后的政治经济窘境,极大鼓舞了中国民众抗战必胜的信心。这启示我们,新时代主流媒体视觉传播要发挥服务舆论场的媒体功能,有针对性地展开舆论斗争,找准进攻“靶子”,抓住对手软肋,直击对手痛点,坚定维护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要讲究斗争艺术,精准洞察与快速反应,巧妙运用事实与逻辑,针对部分西方国家的恶意抹黑,针锋相对进行有理有据地反击;要前瞻国际风云变化,以权威、准确、及时的视觉信息揭露霸权主义的真实面目,增强我国际话语权。

(三)积极整合多元政治力量

抗战时期,木刻艺术不仅在抗日民主根据地独领风骚,在国统区也广泛运用。周恩来同志积极促进延安和国统区的木刻交流。无论是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还是中国木刻研究会等全国木刻运动的领导和组织机构,都与我党有着密切联系。他还鼓励国统区木刻工作者紧跟时代、结合抗战主题进行创作,使木刻艺术顺应人民需要,更好发挥抗战的宣传教育效果。当时,《新华日报》对延安木刻的刊登和介绍,在国统区引起广泛反响,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其成功实践启示我们,新时代主流媒体视觉传播要做好党和人民的喉舌,旗帜鲜明传递政治话语,将党的政治主张、创新理论等以视觉语言呈现给普通受众;要在彰显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视觉内容上下功夫,通过传统文化符号和极具中国特色的美学风格唤起受众集体记忆,加深民族情感的联结;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合理运用条漫、动画、虚拟形象等表现手法,讲述各行各业各战线的动人故事,凝聚亿万网友思想共识,画好网上网下最大“同心圆”。

三、厘清抗战时期报纸木刻版画传播的策略方法

木刻版画与报纸媒介的深度融合,扩大了战时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其传播策略为新时代主流媒体视觉传播提供了方法论参照。

(一)媒体融合:报纸与版画的共生关系

抗战时期,木刻版画与报刊协同叙事,使抗战宣传在短时间内迅速覆盖了不同社会群体。比如,晋察冀边区创办的《抗敌画报》《战线画报》,晋绥边区的《人民画报》《战斗画报》等,成为木刻版画传播的重要渠道;《新华日报》不仅刊登了大量的抗战木刻作品,专门开辟了《木刻阵线》副刊,还发表了有关木刻运动方面的消息和评论文章,在宣传抗战、唤醒民众和促进抗战木刻繁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可见,新时代主流媒体视觉传播要探索多媒介融合,共同构建一致性的图像意义。如《中国日报》海外版持续刊载的中式美学插画,时尚风格与传统美学交融,既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又提高了报纸辨识度,深受国内外不同受众群体的喜爱;要针对不同传播介质的特性和受众偏好采取差异化传播策略,灵活创新呈现形式,提高视觉内容的跨圈层语态适配度;要积极尝试新技术,如利用AI生成水墨风视频、AR/VR技术打造沉浸式视觉体验等,让静态的画面“动”起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二)符号创新:从木刻到卡通的时代转化

鲁迅先生倡导新兴木刻版画,最看重其革新性。这种“新”体现在现代版画艺术与中国传统美术相结合,探索出具有时代风格、民族特色的视觉符号体系。比如,彦涵1944年创作的木刻年画《军民合作,抗战胜利》,运用大胆的艺术想象,将“旧门神”秦叔宝与尉迟恭换成了象征保家卫国的八路军和民兵,呈现出“新门神”形象,这种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的融合,为视觉语言表达注入了新的活力。这启示我们,新时代主流媒体视觉传播要结合时代潮流,将中国传统审美风格与流行元素相融合,探索构建符合当代审美的符号体系;要创新表现形式,融入动画、漫画、手绘等技法,实现真实故事与虚拟场景的跨时空交融,如新华社2024年7月7日推出的党史动漫专题片《初心》,以动漫短片形式再现18位革命先烈、英雄模范的感人事迹,全网点击量破2亿;要善于利用B站、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二创”模式,鼓励用户参与内容生产,形成二次传播链,提高符号社会认知度。

(三)价值传承:抗战精神与新时代美育

抗战时期,报纸木刻版画不仅广泛鼓舞动员民众,更以图像形式铭刻了抗日救亡的珍贵历史记忆。比如,1946年由中华全国木刻协会编辑、开明书店出版的《抗战八年木刻选集》,全书选取的100幅作品将抗战时期中国的“三个天下”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敌占区景象凄惨,敌人烧杀抢掠,人民颠沛流离;国统区贫穷、饥荒、劳役、抓壮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边区呈现生产、学习、练兵、歼敌与军民协作的兴旺景象。时至今日,这些作品仍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献与美学价值,是全民族抗战的历史缩影。由此可见,新时代主流媒体视觉传播要以沉浸式视觉叙事重构历史现场,通过复原重大战役场景、英雄人物事迹、普通民众生活等,将宏大的抗战精神具象化为可感知、可共情的视觉故事;要萃取东方美学意象,深入挖掘抗战历史中的美学元素和精神符号,提升受众审美素养;要通过价值契合,推动抗战精神与新时代美育的深度融合,让年轻群体在交互共创中完成价值传承,活化精神基因。

(作者单位:武警士官学校、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

责任编辑:唐晓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