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眼光:深刻揭示人民战争伟力——从抗战影像中人民战争情景再现谈新时代军事影像报道守正创新
摘 要:抗战时期的我军影像报道始终立足时代主题、坚守人民立场,深刻揭示了人民战争的伟力。本文结合我军抗战影像的宣传实践,分析其在报道内容、职业精神、媒介建构三个维度的经验做法,提出新时代军事影像报道创新路径,以期为构建与强国强军征程相匹配的视觉话语体系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抗战影像;人民战争;军事影像报道;创新路径
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深刻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在伟大的人民战争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亿万中华儿女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一时期,我军影像报道始终立足时代主题、坚守人民立场,不仅记录了中华儿女在反侵略斗争中的英勇壮举,塑造了“军民同心、共御外侮”的集体记忆,更深刻揭示了“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成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视觉见证。在影像成为重要话语形态和传播形式的今天,回望抗战影像中人民战争情景,对新时代军事影像报道创新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结合我军抗战影像的宣传实践,分析其在报道内容、职业精神、媒介建构三个维度的经验做法,提出新时代军事影像报道创新路径。
一、站得高,从抗战大局中寻找报道选题
抗战时期,我军影像报道始终站在民族救亡的历史高度进行政治动员,将镜头对准战争全局与个体命运的交织,定格了人民战争的壮阔图景。
把握全局视角,突出抗战主题。在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过程中,我军影像报道始终把握全局视角,突出全民抗战时代主题,积极宣传我党提出的全面抗战、持久抗战和敌后游击战等一系列战略主张。比如,《晋察冀画报》摄影记者赵烈于1940年拍摄的系列组照《我们是抗日小兵》,生动展现了河北省唐县儿童团检阅大会上,儿童团员整齐列队、引吭高歌、军事训练的场面。队列中的“小女兵”梳着短发,肩背木刀、手持木枪,脸庞尚显稚嫩,眼神却格外坚毅,那副随时准备奔赴战场的模样直击人心,唤起民众的抗战意志。这启示我们,新时代军事影像报道要敏锐把握历史方位与时代脉搏,服务党和国家大局。要锚定强国强军使命,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视角谋划选题,凸显人民军队在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的“钢铁长城”作用;要深入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从政治和战略高度把控非战争军事行动和战时新闻传播时度效,回应时代重大命题;要抢占舆论制高点,针对国家安全形势变化主动设置议题,阐释中国军队的和平立场,揭露美西方霸权行径,提高我国际话语权。
强化政治导向,服务战时动员。面对民族危机,我军影像报道充分发挥记录史实和战时动员的双重作用,通过生动的画面使广大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到抗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比如,著名战地摄影记者沙飞于1942年拍摄的组照《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记录了河北省平山县青年刘汉兴光荣参军,全家为其送行的情景,展现出人民群众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喜悦之情和保家卫国的坚定决心。这组照片一经刊出,在晋察冀边区引起巨大反响,百姓纷纷效仿,涌现出送丈夫、兄弟、子侄参军抗日的热烈画面,形成了强大的战争动员效应。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军事力量的根基深植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新时代军事影像报道要成为凝聚军心士气的精神武器。要树立鲜明政治导向,坚定不移传播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声音,系统展现军队改革重塑的历史性成就,增强官兵投身强军事业的信念;要服务备战打仗,大力宣传实战化训练、新质战斗力建设、官兵精武强能火热画面,营造“一切为打赢”的浓厚氛围;要立足全民国防教育需求,通过具象化的国防政策阐释、国防知识普及等,持续强化群众的国防意识和责任担当。
坚守人民立场,凝聚民族精神。抗战时期,我党领导广大军民活跃在敌后战场,依托高山密林、江海湖泊、平原地道创新战术战法,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人民是抗战的主角,也是我军影像报道的焦点所在。比如,战地记者李峰于1945年拍摄的作品《切断敌人的补给线》,真实记录了山西省忻州支前民兵为切断敌军供给线掀翻铁轨的经典瞬间。漆黑的夜幕下,一双双明亮的眼睛警惕地注视着前方,一个个民兵用尽全力手抬肩扛,将长长的铁轨翻离路基,画面形象生动地显示了人民群众在人民战争中的伟大力量,是抗战精神的生动写照。这启示我们,军民一体才能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威力。新时代军事影像报道要坚持人民至上,捕捉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生死与共的感人瞬间,大力弘扬“军民团结如一人”的优良传统;要聚焦一线,深情讴歌军政军民团结的时代精神,通过记录真实、立体、鲜活的人物与场景,引发民众情感共振;要扎根人民,聚焦人民群众喜怒哀乐、关注人民群众命运变迁,以影像回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二、踏得实,在人民战争中捕捉精彩瞬间
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我军摄影记者深植人民战争的沃土,以摄影为武器,脚踏实地战斗在抗日救亡的最前沿,把八路军与边区群众团结抗战的影像传遍世界。
在脚踏实地中讲好百姓故事。在抗击日本侵略者这场人民战争中,我军摄影记者深入群众,用相机捕捉并传递了一个个英雄儿女的故事。比如,1942年是抗战最困难的时期,日寇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和烧杀抢掠,战地摄影记者江波到河北省平山县潘松村的子弟兵母亲戎冠秀家中采访。清晨响彻四方的钟声引起江波的注意,询问得知这是戎冠秀以钟声示警,向乡亲们传递敌人来犯信息,同时也是集合游击队员迎敌的战斗号角。江波拍下戎冠秀晨起敲钟的镜头,这幅以《黎明的钟声》为题的摄影作品成为中国人民觉醒、抗争的典型意象。这启示我们,打动人心的故事往往藏于不起眼的细节中,脚踏实地采访是确保报道质效与创新的基石。新时代军事摄影记者要脚踏实地深入一线,在看似普通的日常里发现“非典型瞬间”,打破浮于表面的观察和“蜻蜓点水”式报道;要练就“铁脚板”,保持永远在路上的姿态,亲历、见证、记录强国强军的生动实践;要捕捉“活鱼”,用心观察、感悟、挖掘官兵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以小见大,凸显深刻的时代意义和新闻价值。
在脚踏实地中开辟崭新视角。抗战时期,我军摄影记者深入敌后抗日根据地、游击战场甚至火线,从不同角度阐释人民战争的伟力。比如,战地摄影记者石少华在1942年至1945年间六进白洋淀,与雁翎队员生活战斗在一起,拍摄了《白洋淀上的雁翎队—冀中水上游击队》《冰上轻骑》《土坦克》等一系列反映雁翎队与日寇战斗的作品。照片中,雁翎队员或在水面列阵包抄敌人,或乘着雪橇在冰面上伏击敌人,或在芦苇丛中监视放哨,处处显现了人民战争的智慧。由此可见,视角是摄影的灵魂,找准崭新视角要靠记者脚踏实地“在场”。新时代军事摄影记者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战地记者的优良传统,离战火更近、离生活更近、离兵心更近,在俯身贴近中发现最能反映事件本质、表达主题且符合受众接近性选择心理的“最佳视角”;要从受众好奇心出发,既要真实记录强国强军征程上的宏大叙事,又要捕捉“人”与“物”的细微之处,多角度还原事件本真面貌;要将思想力转化为视觉冲击力,通过构图、景别、镜头运动方式等影像叙事语言,赋予图片象征意义与哲学思考。
在脚踏实地中坚守职业精神。在环境极端困难和恶劣的抗战第一线,我军摄影记者始终保持一名战士的冲锋姿态直面枪林弹雨,甚至为了心中的理想不惜献出宝贵生命。比如,八路军前线记者团记者雷烨在冀东前线冒着炮火拍下《潘家峪惨案》《滦河晓渡》《转战长城内外》等名作,记录下日军的滔天罪行。1943年4月,日军突袭晋察冀画报社驻地,雷烨转移时遭遇日寇,他掩护战友突围后,砸碎了心爱的相机,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壮烈殉国。由此可见,一名优秀的记者首先是一名坚定的革命者,任何时代都需要脚踏实地坚守职业精神。新时代军事摄影记者要培塑坚定的政治信念,坚定对党绝对忠诚的信念,坚定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服务的信念,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信念,为党的新闻事业奋斗终身;要练就过硬心理素质,在实战化训练中磨炼抗压韧性,在突发事件现场驾驭情绪,在复杂舆论场中保持定力;要强化不畏生死的责任担当,秉承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深入最危险的地方探寻真相,履行记录历史、传播真相的职业使命。
三、敢创新,让抗战故事深入寻常百姓家
在长期的抗战实践中,我军影像报道不断摸索,积极创新,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传播规律,让抗战故事深入寻常百姓家。
创新技术手段。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在晋察冀地区组织创办专题性画报《晋察冀画报》,通过视觉方式传递信息,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残酷暴行,展示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敌后根据地,战地摄影记者就地取材,不断创新技术手段。比如,战地摄影记者沙飞利用破相机镜头制作“土造日光放大机”,用被子遮挡门窗充当暗房,以脸盆、碗碟为工具冲洗照片;何重生创造出铅皮制版印刷法和轻便平版印刷机,使出版的画报“装潢之美观,印刷之精致可与战前大都市内所见之画报杂志相比美”。这启示我们,技术创新是提高新时代军事影像报道质效的有效途径。要利用AI赋能内容生产,如图文自动生成、优化光影效果、历史照片修复等,提升军事影像报道的生动性和创意性;要利用大数据精准传播,通过数据识别热点、洞察民意、预测趋势,优化内容选择与分发,精准触达目标受众;要打造交互体验,将影像与AR/VR技术结合,让受众沉浸式体验影像拍摄现场,切身感受军事训练、战场环境(历史或模拟)等,增强全民国防教育吸引力。
创新话语体系。抗战时期,唤醒民众是抗日救亡的急务。当时,大多数百姓不识字,我军摄影报道充分考虑群众的文化水平,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宣传。比如,1939年初,战地摄影记者沙飞和罗光达在军区驻地河北省平山县蛟潭庄举办了我军第一个摄影展览—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摄影展览。为了让目不识丁的百姓了解照片拍摄的内容,展览现场专门安排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战士和当地妇女干部作讲解,增强了百姓对共产党的理念和抗战形势的认知,极大鼓舞了民众斗志。由此可见,创新话语体系是新时代军事影像报道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关键手段。要灵活运用镜头语言,画面淡化仪式感,减少谈心、看报等摆拍式镜头,多用抓拍式画面,增强影像报道亲和力、感染力;要搭配简洁文字,对影像报道进行解释说明或补充画面信息,文字要突出重点、通顺达意、生动有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开门办报、群众办报,调动广大官兵拍摄积极性,通过官兵视角、群众语言、网感表达,实现军事影像报道从单向传播到双向共鸣。
创新宣传阵地。在交通不便、信息受阻的抗战时期,我军影像报道积极拓展传播途径,通过传阅、宣讲等多种形式构建内外联动的传播体系。比如,《晋察冀画报》依靠新华书店系统、国统区中共建立的内部和地下交通及城工部等途径,将发行范围覆盖了根据地、触达到国统区和敌占区。为争取国际读者,《晋察冀画报》第一期就以中英双语出版,先后传送到苏联、美国、英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极大地争取了国际舆论对我党的支持。这启示我们,传播联动能够提升新时代军事影像报道的影响力和覆盖面。要兼顾军内军外传播,充分利用军地媒体“报、网、端、微、屏”等传播载体,形成多样态、多终端、立体式、全覆盖的传播阵地;要兼顾国内国际传播,积极拓展海外传播平台,开辟国际发声渠道,通过视觉影像讲好中国军队故事,传递中国军队声音;要坚持内宣外宣双驱动,针对性选择对外传播主题,用国际视角、审美习惯讲故事,吸引海外受众注意力,向世界展示新时代人民军队的自信和风采。
(作者单位:武警后勤学院)
责任编辑:唐晓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