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  《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     张和芸 

文字编辑    杨庆民 赵静轩

文字编辑兼责任校对    唐晓诗 

美术编辑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本期值班    张和芸 


本刊顾问

丁 子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陈飞虎 赵贵存

方青云 肖一沙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 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发  行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 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8587892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突出重围:在舆论战场博弈中化被动为主动——从皖南事变我党成功破解舆论困局谈提高我国际舆论斗争策略

作者:匡俊霖 顾岳

摘 要: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舆论场成为大国博弈的重要战场。打好国际舆论斗争主动仗,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必然要求。本文结合皖南事变后我党舆论斗争实践,围绕澄清事件真相、凝聚多元力量、增强传播效能三个方面,梳理分析其中蕴含的斗争智慧,以期为提高我国际舆论斗争策略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皖南事变;舆论战场;斗争策略;实践启示

话语权即控制舆论的权力,体现了“谁的声音被听见、谁的叙事被接受、谁的立场被认同”,往往决定着舆论斗争主动权。话语权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回顾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光辉历程,始终把争取对外话语权摆在重要位置,向世界有力传递中国声音。抗战时期,我党应对皖南事变的舆论战就是经典案例。1941年1月,国民党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并通过歪曲误导、污蔑抹黑、信息封锁等多种手段,对我党实施舆论围困。面对军事上的生死较量、舆论战场的激烈博弈,我党主动作为,突出重围,展开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成功破解舆论困局,赢得了舆论斗争话语权、主动权。其灵活多变的应对策略为今天的舆论博弈提供了深刻启示。当前,国际舆论斗争局势波诡云谲,风高浪急,美西方对我舆论围剿愈演愈烈。打好国际舆论斗争主动仗,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必然要求。本文结合皖南事变后我党舆论斗争实践,围绕澄清事件真相、凝聚多元力量、增强传播效能三个方面,梳理分析其中蕴含的斗争智慧,以期为提高我国际舆论斗争策略提供借鉴参考。

一、针锋相对,主动发声,澄清事件真相

皖南事变发生后,面对国民党的污蔑抹黑和舆论封锁,我党针锋相对,主动发声,有效澄清了事实真相。这对我打好当前国际舆论斗争主动仗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快速反应,争夺舆论先机。1941年1月17日,国民党通过《中央日报》发布“一·一七”通令,诬称新四军“抗命叛变”,企图通过编织“舆论迷雾”,实施栽赃嫁祸。广大民众深受舆论误导,我党对外形象严重受损。面对诬陷,中共中央翌日即发布《关于皖南事变的指示》,面向全党公开事变真相,并通过公开发表谈话、社论、通电等形式,揭露国民党反共分裂本质,驳斥所谓“叛军”的无耻谰言,在短时间内有效化解了舆论被动局面。其实践表明,快速反应始终是掌握舆论主动权的制胜法宝。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外部挑战,提高我国际舆论斗争策略要前瞻国际风云变化,以权威、准确、及时的信息发布,揭露霸权主义的真实面目,扭转国际社会对华负面认知;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主动设置议题,先声夺人,回应社会关切,挤压虚假信息的生存空间;要善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加强对负面信息的实时监测和分析,为后续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确保在突发事件中快速反应、精准施策,抢占舆论先机。

灵活应对,突破舆论封控。为隐瞒皖南事变真相,国民党在国统区实施了严苛的新闻审查和信息封锁,妄图以“战时新闻管制”限制我党新闻言论自由。在舆论环境极其恶劣的情况下,周恩来同志领导南方局及《新华日报》等我党主流媒体实施破障反击。1941年1月12日、17日,《新华日报》先后采用“打哑谜”“开天窗”等方式,规避审查封锁,报道事变真相;1月19日,南方局将《新四军皖南部队惨被围歼真相》的材料印成传单,散发给重庆各界人士以及各国驻华大使馆,以事实辩驳国民党的污蔑。一系列灵活应对措施,有效突破了国民党的舆论封控。这启示我们,打通传播链路是舆论斗争制胜的关键因素。提高我国际舆论斗争策略要积极开拓传播路径,构建“报、网、端、微、屏”立体网格,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传播矩阵;要深耕CGTN、China Daily等官方海外传播平台,联合海外媒体“借船出海”,扩大传播覆盖面;要丰富传播形式,如利用动漫、表情包等流行文化载体,以隐喻、暗讽等方式有效应对美西方的封堵噤声。

举证溯源,强化传播信度。皖南事变期间,国民党利用喉舌媒体大肆污蔑新四军“违抗命令、不遵调遣”“抗命叛变”,对我党展开全方位的抹黑、攻击、打压和围堵。为破解被孤立、被污名化的局面,我党通过《新华日报》《新中华报》等媒体系统披露国民党的命令、新四军北移路线、叶挺与国民党军交涉电文等原始文件,并详细公布新四军抗敌战绩,以完整的证据链条力证新四军是“遵令行动”“积极抗战”,戳破了国民党的政治谎言。这充分说明,证据是舆论斗争中破除不实言论、树立话语权威的“重要武器”。提高我国际舆论斗争策略要重视证据的采集与运用,通过对零散的证据素材做明确的逻辑关联,构设于我有利的证据链条,防止因事实定性不明造成认知偏差和舆论被动;要把证据纳入整体战略策划环节,抓住对手攻击抹黑的虚假性、话语逻辑的漏洞处,适时公布相关证据素材,引领舆论走向;要高效传播证据,根据不同媒体平台特性精准投放,通过可视化呈现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提升中国话语在国际传播中的公信力与说服力。

二、借薪助火,集援强势,凝聚多元力量

皖南事变后,面对敌强我弱的舆论斗争格局,我党巧妙整合国内外舆论力量资源,形成了对国民党的舆论强势。这对我当前反制美西方舆论霸权具有启示作用。

利用官方媒体权威,集中力量造势。皖南事变后,社会各种政治力量都表现出对事件的高度关注,但此时大多数人被国民党发布的虚假信息蒙蔽,使得整个事件扑朔迷离。我党利用《解放日报》《新中华报》等官方媒体大张旗鼓发声,争夺对事件报道的话语权。《质问国民党》《抗议无法无天的罪行》《拥护新四军将领声讨亲日派》等社论,深刻揭露国民党“以分裂代团结、以内政代抗战”的卑劣行径,用12个“为什么”层层追问,直击国民党破坏抗战团结的本质,形成强大的舆论震慑力。由此可见,官方媒体在国际舆论斗争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提高我国际舆论斗争策略要充分发挥官方媒体的“压舱石”作用,针对美西方的谣言炒作,保持高强度、高频次发声节奏,及时回应质疑、澄清事实;要创设议题精准反制,除了做到不缺位、不失语外,更应学会主动“喂料”,有针对性地提炼、策划议题,有步骤地形成话题效应;要扩大传播声量,通过全方位、全媒体、全时空的传播策略,树立官方媒体权威可信形象,不断引导舆论走势。

争取中间力量声援,强化舆论态势。皖南事变发生于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阶段,部分中间力量被国民党刻意散播的片面舆论所裹挟,对我党抗战立场和团结诚意产生了质疑和误解。为进一步让中间力量看清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动面目,我党秘密联络宋庆龄、柳亚子等国民党左派代表人物,以及黄炎培、梁漱溟等中间党派领袖,集众发声谴责国民党顽固派的分裂阴谋,我党的声望空前提高。由此可见,巧妙运用第三方传播的“他者”效应,是打好国际舆论斗争主动仗的重要途径之一。提高我国际舆论斗争策略要发挥统一战线优良传统,画好国际国内、线上线下舆论斗争“同心圆”,从政治和战略高度把握时度效,在坚决打击美西方敌对势力的同时最大限度争取人心;要加强与知华友华力量的交流,通过定期举办圆桌论坛、对话研讨会等活动,拉近彼此距离,建立信任关系;要加强外线策应发声,如借助网络大V、意见领袖的粉丝影响力,通过网上发帖等形式及时回击美西方对我攻击炒作的负面言论,壮大舆论斗争力量。

借助国际媒体影响,扩大传播空间。关于皖南事变真相的信息传递,单单依靠国内媒体是远远不够的。我党借助国际媒体的影响力,打破了“真相传不出、误解在加深”的舆论困境。周恩来同志主动联系斯特朗等外国记者,详述事变经过,并提供翔实证据。《真理报》《纽约先驱论坛报》《纽约时报》《曼彻斯特导报》接连发声,以客观视角披露皖南事变真相,谴责国民党是事变的始作俑者,并不再转发国民党消息,舆论方向发生了重大转变。这启示我们,在国际舆论斗争中,“借船出海”“借力发声”是突破舆论困境、掌握话语主动权的关键手段。提高我国际舆论斗争策略要化被动为主动,积极与国际媒体展开合作,使其成为我“传声筒”,从而转“他力”为“己力”,变“他塑”为“自塑”;要推动外宣内做、外宣外做、外宣请外国人参与做,用国际通行方式、模式和语言,把我国的发展道路、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宣传好;要善于站在对方视角思考,以人类共同情感消解中西方文化差异,使国外受众最大程度卸下思想防备,凝聚共识。

三、分众表达,灵活叙事,增强传播效能

为增强皖南事变后舆论传播效能,我党采取分众精准传播方式和灵活多变叙事策略,赢得了国内外广泛声援和支持。这为提高我国际话语权、抢占舆论制高点提供了借鉴参考。

注重通俗表达,用接地气的方式讲清道理。面对民众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对复杂政治斗争难以理解的情况,我党借助生活化、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和快板、民谣、画报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展现形式,将抽象的政治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如用“抗日的队伍上前线,背后有人放冷箭”等大白话解读事变的来龙去脉,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战的罪恶本质,让民众迅速认清真相,为我党争取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由此可见,在国际舆论斗争中,不同国家民众的文化背景、认知层次、信息接收方式等差异较大。提高我国际舆论斗争策略要注重语言转化,用受众熟悉的语言、文化传递核心信息,把“政治术语”翻译成“生活白话”,避免“自说自话”的传播盲区;要用“小切口”承载“大主题”,将抽象的政策理念与民众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用讲故事的方式说道理,提高传播效果;要灵活运用载体,如短视频、动画、Vlog等,精准契合受众碎片化阅读习惯,实现从“能听懂”到“能认同”的舆论引导实效。

构建共情话语,凝聚情感“最大公约数”。皖南事变后,我党舆论宣传紧扣“民族大义”核心,将事变定性为“亲者痛、仇者快”的民族悲剧。周恩来同志在《新华日报》发表“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用“兄弟相残”的悲愤意象唤醒了全民共情,表达了我党立场,让各阶层民众意识到国民党顽固派的错误行径,触动其对民族生存的本能关切。此外,我党还通过连载《皖南突围记》等纪实文章,还原新四军将士的战斗细节与牺牲场景,“以血证史”的叙事形式引发全社会的情感共鸣。这启示我们,提高我国际舆论斗争策略要善用微观叙事,将宏大的政治事件转化为可感知的个体情感故事,搭建起有效沟通的精神桥梁,让舆论宣传更具感染力;要以共同利益为纽带,构建命运与共的情感认知,清晰展现中国与世界的交汇点,将情感认同转化为可触摸的现实价值;要锚定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等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理念,将中国实践与全球议题相结合,通过挖掘中国行动与普世价值的契合点,增强国际民众对中国的情感认同,进而扩大舆论支持基础。

讲究差异叙事,精准对接受众多元需求。皖南事变后,为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和声援,我党根据不同国家的利益诉求与价值取向,采取了差异化的叙事策略,向国民党施加国际舆论压力。针对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着重强调事变对远东战局的不利影响,引发其对战争局势的担忧,促使美英等国通过外交渠道对国民党施压;针对苏联等社会主义阵营,则突出共同革命理想,强化意识形态共鸣,争取政治声援和支持。由此可见,在国际舆论斗争中,不同国家的诉求不一、立场多元,提高我国际舆论斗争策略要针对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进行“精准画像”,有侧重地进行传播,避免“一刀切”,实现“同一件事,不同角度说,都能说到对方心坎里”;要构建符合不同受众认知特点、价值观念、利益诉求的叙事体系,用贴近对方语境的叙事方式讲好中国理念、中国故事,打破政治与文化壁垒;要强化动态协作联动,构建多边立体支持网络,借力“第三方话语”,打破美西方的舆论垄断,规避“宣传偏见”的质疑,进而提高我国际影响力。

(作者单位:火箭军指挥学院)

责任编辑:唐晓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