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直气壮:凸显舆论斗争的人民力量密码——抗战时期《新华日报》舆论斗争策略和启示
摘 要:抗战时期,《新华日报》作为我党在国统区的中央机关报,于复杂舆论斗争环境中,以针锋相对的立场坚守、刚柔并济的灵活策略、众擎易举的协同传播展开宣传斗争,为我党争取舆论主动权、传递抗战主张发挥关键作用。本文分析总结其斗争经验,旨在为当下主流媒体应对复杂舆论环境、强化思想引领提供可借鉴的实践参考。
关键词:抗战时期《新华日报》;舆论斗争;策略研究
1938 年 1 月 11 日,《新华日报》(以下简称“该报”)在武汉创刊。作为我党创办的首张全国性政治机关报,其存续的9年多时间里,始终以宣传抗日民族救亡运动为核心使命,积极揭露敌伪残暴行径,紧扣“坚持抗日”主题发声,在国统区复杂的舆论斗争环境中有效突破传播壁垒,为我党争取舆论主动权、动员民众投身抗战发挥了关键作用。
一、针锋相对:以事实与立场为武器亮剑舆论场域
面对抗战时期复杂的舆论环境,该报始终坚持鲜明的态度,与日寇伪宣传、国内错误舆论观点以及国民党反动派开展斗争。
揭露敌人暴行,戳穿敌方虚假嘴脸。日军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一面炮制“中日亲善”的虚假宣传,一面掩盖残杀中国军民的真相,妄图操控国际舆论。该报针锋相对揭露其虚假宣传。南京大屠杀发生后,该报以《恐怖的南京城》为题详细报道事件经过,谴责日军“百人斩比赛”暴行;整个抗战时期,累计发表 400 余篇揭露日军暴行的文章,戳穿日军谎言,引发民众愤慨。
站稳态度立场,驳斥错误舆论思潮。抗战初期,国统区舆论场受“亡国论”与“速胜论”双重干扰,该报依托社论、专论等形式系统阐释“持久战”战略,批驳错误观点,稳定人心。1938 年5 月21日该报刊发社论《坚持长期抗战》、10月7日至9 日连载《论目前的抗战形势》,并陆续推出《坚持持久战》《克服困难,渡过难关》等,通过多层级、持续性的报道,廓清舆论迷雾,稳定民众认知。
勇做党的“旗帜”,弘扬军民抗战壮举。抗战期间,该报通过多维传播策略,既强化党的抗战思想传递,又推动多元抗战力量整合,有效发挥舆论动员作用。一方面,系统传播共产党抗战思想与方针,助力国统区民众深化对党的认知与信任;另一方面,全面报道各方抗日活动以调动群众积极性、凝聚多元抗战力量。同时,该报通过密集报道重大军事行动强化精神激励。1940年8月至12 月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期间,其相关报道达百余篇。
话语即权力。该报的宣传实践启示我们,舆论斗争实际上是话语权的争夺、是舆论框架的博弈。在信息传播全球化背景下,美西方国家挟其优势传播资源占据强势地位,常以抢先设置框架、布设“框架陷阱”等方式企图陷我方于舆论被动。我们要针锋相对,提升反制能力、强化议题设置,塑造于我有利的舆论态势。一方面,面对美西方预设的议题与框架,要系统筹划反制措施,依托事实依据与鲜明立场展开回击,既避免“失声”“缺位”,更防止落入其“框架陷阱”;另一方面,要主动创设议题、设置舆论框架以抢抓斗争先机,重点研究对手框架的解构路径、己方框架的建构方法及框架转换的实现策略,在我方主导的框架内释放正向信息以达激浊扬清之效,助力跳出负面舆论“漩涡”,塑造道义在我、法理在手的有利舆论态势。
二、刚柔并济:融原则之“刚”于策略之“活”
抗战时期,国民党当局对我党实施严酷新闻封锁,该报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通过策略性表达实现党的抗战主张的持续传递。
既合作又斗争,联合一切抗日力量。创刊之始,该报即在发刊词中宣告,愿成为“一切抗日的个人、集团、团体、党派的共同的喉舌”。具体实践中,该报既客观报道国民党政府的抗日言行,也坚决揭批其破坏抗战的阴谋,以此争取各党派支持,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局。例如,1938年台儿庄大捷后,该报在醒目版面报道这场由国民党将领李宗仁指挥的战役,盛赞前线将士的奋战精神。报道超越了党派之见,汇聚起全民族抗战最大“同心圆”。
正面引导和迂回宣传并举破击封锁污蔑。针对国统区民众对我党敌后抗日革命根据地了解匮乏,国民党污蔑共产党军队 “游而不击”等困境,该报一方面强化正面引导,积极宣传我军民抗战实绩,以事实回击国民党的不实言论;另一方面开辟“边鉴”专栏,增进民众对根据地的认知;同时,大量刊载郭沫若等民主党派人士及中间力量的言论,借第三方视角发声,有效突破国民党言论封锁,维护我党形象。
巧用版面语言表达态度引导舆论。1939年,在一、二、三版内容均被国民党检查当局控制的情况下,该报借助四版副刊开展宣传引导,开辟“两三事”“老实话”等杂文专栏,将抗日言论融入杂文、小说中。该报还通过“开天窗”等形式揭露国民党扼杀出版自由的事实。例如,1940年1月6日,该报整个上半版头条位置露出大片空白,只刊印了八个大字“抗战第一!胜利第一!”旁注两行小字,予以说明。据统计,9年间该报共“开天窗”21次,在“不言”中鲜明表达了立场,传递了信息。
该报的宣传实践启示我们,信息传播是舆论斗争的基础载体。要坚守原则立场,在重大原则问题上,舆论引导需突出官方权威表态,旗帜鲜明传递我方立场与关切,全程聚焦斗争主题,构建清晰有力的舆论导向;要灵活运用多元策略战法,通过外交攻势、法理反制、舆论造势、心理攻击等方式,牢牢掌握国际舆论斗争主导权;要深化对新闻传播规律与方法技艺的研究,在斗争中综合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渠道,采用图文、音视频、漫画等形式开展全维舆论造势,扩大正向舆论影响力,争取舆论主动。
三、众擎易举:舆论斗争必须坚持人民立场
“战争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抗战时期,该报坚持人民立场,为我党在舆论宣传上掌握主动发挥了巨大作用。
动员民众参军参战、支援抗战。该报自诞生起便承担动员民众参军参战、发动民众支援抗战的责任:一方面以社论、短评与报道直接激励民众参军,1938年至1943年间,仅关于青年从军的消息就刊发 200余条;另一方面持续动员并反映各界捐募支援抗战的活动,在唤起民众参与抗战、鼓动民众支持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重视外宣把握国际舆论话语权。该报高度重视对外宣传,不仅在国内发行,还覆盖海外多个地区,国内读者中亦包含众多有影响力的外籍人士,通过影响海外意见领袖扩大我党主张的传播范围,引导国际舆论走向。同时,该报始终密切关注国际反法西斯斗争形势,呼吁建立并巩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抨击世界范围内的法西斯侵略行径。
秉持群众路线鼓励互动参与。该报秉持我党“群众路线”优良作风,通过开设特色栏目强化与群众及党外人士的联结。例如,开辟“读者信箱”栏目,加强编读往来;开辟“友声”专栏,专门刊载各界党外朋友的文章,推动众多党外人士为抗战积极献计献策。
该报的宣传实践启示我们,“兵民是胜利之本”,在舆论斗争中,要始终坚持人民立场,避免“一家独唱”,要发动最广大海内外民众力量,善用“借船出海”“借口说话”策略,壮大人际传播声势,丰富传播主体与形式,形成国际传播大合唱;要以人民为中心,及时回应国内外民众关切,尊重其参与权与知情权,在斗争中要注重多角度阐释观点,兼顾不同文化、人群共鸣点,寻求价值认同;要适配分众化、层级化传播趋势,加强与民间意见领袖合作,激发公众关注热情,提升传播针对性与互动性,增强大众媒介参与感,争取国内外舆论支持。
(作者单位:新疆军区政治工作部、新疆塔城军分区)
责任编辑:张和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