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  《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     张和芸 

文字编辑    杨庆民 赵静轩

文字编辑兼责任校对    唐晓诗 

美术编辑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本期值班    张和芸 


本刊顾问

丁 子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陈飞虎 赵贵存

方青云 肖一沙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 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发  行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 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8587892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凝魂聚力:奏响时代最强音——抗战时期《解放日报》的宣传策略与当代启示

作者:张芝龙

摘要:抗战时期,面对民族危亡,《解放日报》以思想引领统一认知、情感共鸣凝聚人心、舆论引领汇聚合力,熔铸全民抗战共识。本文梳理其实践提出,新时代军队主流媒体要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统一、创新传播形式、强化舆论协同,为强军兴军筑牢思想根基。

关键词:抗战时期《解放日报》;宣传策略;舆论引导;实践启示

抗战时期的《解放日报》(以下简称“该报”)作为我党为“团结全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而创办的党报,在硝烟弥漫的抗战岁月中擎举精神火炬,精准传递了党的政策主张,广泛凝聚了社会情感力量,为全民族抗战胜利作出积极贡献,践行了党报“服务人民、引领舆论、凝聚力量”的使命担当。当前,国际舆论场复杂多变、意识形态领域暗流涌动、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革,为强军兴军汇聚强大正能量成为军队主流媒体的时代课题。本文结合该报的传播实践提出,新时代军队主流媒体要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统一、创新传播形式、强化舆论协同,为强军兴军筑牢思想根基。

一、统一思想,让党的抗战主张成为全民共识

抗战时期,面对复杂的时局与多元的思潮,该报全方位多层次展开宣传,推动党的抗战主张成为全民共识。

及时精准传递党的声音。该报紧扣党的抗战方针,及时精准展开全方位宣传。一方面,全面阐释党的抗战理论,为思想统一奠定基础。例如,从1941年起,连续3年于“七七事变”纪念日前后刊发《中共中央为纪念抗战四周年宣言》等文章,系统深入解读党的抗战路线和核心理论,让民众清晰把握抗战方向;另一方面,及时报道八路军、新四军敌后作战战果,鼓舞民心士气。例如,1942年8月7日刊发《馆陶北阳堡两度血战 我获全胜歼敌近千》,详细记述河北省馆陶县北阳堡战斗的胜利历程,以鲜活战果振奋人心。

贴近民众赢得广泛认同。抗战宣传中,贴近民众成为让党的主张深入百姓心中的“黏合剂”。这在该报1942年4月1日改版后尤为鲜明。例如,1942年党中央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大生产运动方针后,该报一方面以社论《论发展边区的经济建设》等稿件为核心,系统阐释大生产运动的必要性,为民众理解政策方向提供理论支撑;另一方面,通过《南泥湾的春天》《纺车边的姐妹们》等报道,呈现三五九旅开垦南泥湾、边区妇女纺纱织布等实践,用具体数据和鲜活案例为民众提供行动参照。

分层传播推动全面覆盖。抗战宣传中,精准分层传播成为凝聚多元抗战力量的“连接器”。该报综合应用社论、理论文章、问答专栏等多元形式,让党的声音实现高效覆盖。例如,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后,该报第一时间发表社论《论皖南事变》,通过深刻的时局剖析、严谨的逻辑论证,清晰传递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反对分裂”的核心立场,统一了中高层群体的思想。

该报的实践充分证明,新时代军队主流媒体要将“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作为传播活动的根本准则,以及时、精准、高效的舆论引导助力强军事业;要构建严格的稿件审核机制,确保所有报道精准阐释党的创新理论与政策导向;要推动文风革新,采用贴近官兵、契合群众的通俗语言,将党的方针政策转化为具象化的军事实践叙事,提升信息传播穿透力和受众认同感。

二、情感凝聚,以共情共鸣汇聚全民抗战合力

抗战时期,该报紧扣根据地建设与抗战动员需求,以密切联系群众为传播导向,为联合抗战筑牢情感根基与舆论支撑。

聚焦民生,强化情感联结。回应受众关切是提高传播质效的有效抓手。该报专门开设“民生简报”专栏,既如实呈现群众在医疗卫生、子女教育等领域的实际困难,也同步报道边区政府的对应解决方案,推动民生问题落地解决。例如,针对群众对基础医疗的迫切需求,专栏连载《战地救护常识》,以图文结合形式演示止血包扎、骨折固定等简易技能。

宣扬典型,激发情感共鸣。典型报道是传播中具象化价值理念、增强内容感染力的有效载体。该报以典型报道为纽带,让民众在共情英雄壮举中明晰“为何抗战、如何抗战”,进而将情感共鸣转化为保家卫国的行动自觉。例如,1941年狼牙山五壮士为掩护群众与主力转移,弹尽粮绝后,纵身跳崖。该报迅速刊发文章,既还原战斗细节,更提炼其宁死不屈、守护群众的民族气节与革命精神。报道引发强烈反响,根据地掀起学习五壮士的热潮,一周内参军人数增加了300多人。

引导参与,深化情感认同。参与是传播效果的放大器。抗战宣传中,该报以民众参与为纽带,将个体抗战意识转化为集体行动合力,进而强化情感认同。该报一方面大力发展基层通讯员队伍,至1944年11月,仅陕甘宁边区的通讯员数量便接近2000人,其中工农通讯员1100人,群众化的内容生产让宣传更贴近基层实际、传递民众心声;另一方面广泛开展编读往来,主动向民众征询政策落实建议、前线战况反馈及身边抗战故事。

该报的宣传实践启示我们,新时代军队主流媒体要深化与基层部队的联结,深入基层、深入官兵,挖掘鲜活素材,以具象化内容、贴近性叙事拉近与受众距离;要创新典型宣传,通过“小切口”展现官兵坚守岗位、攻坚克难的“大情怀”,以可感可知的榜样形象激发情感共鸣;要搭建常态化互动渠道,设置专属栏目或话题,鼓励官兵分享成长经历、表达思想见解,及时回应官兵备战焦虑、职业困惑等现实关切,通过双向交流增强黏性,进而凝聚起强军兴军的思想共识与行动合力。

三、舆论领航,强化全社会抗战认同

抗战时期,该报突破单一传播模式,为抗战胜利营造了有利舆论氛围。

勇于战斗,强化舆情引领效能。舆论即战场。该报始终将揭露侵略者暴行与唤醒民族觉醒相结合,极大坚定全民抗战意志。据不完全统计,1941年至1945年该报刊载的有关敌伪对沦陷区暴行的稿件就达249篇,这些新闻事实持续通过报纸传播至边区及全国,为动员民众踊跃加入抗日队伍、共同反击日寇,扩大并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报还巧妙以事实为武器,采取对比式报道方式,粉碎国民党对抗日根据地及民主政权的污名化宣传,使舆论始终朝着团结抗战的方向发展。

全面浸润,注重文化赋能。除新闻报道与评论外,该报还依托文艺载体构建群众喜闻乐见的抗战宣传体系,以润物无声的传播形态强化认同。1943年,该报全文刊登《黄河大合唱》歌词并附简谱,明确标注“可在集会、游行时合唱”,使这首饱含民族激情的作品通过报纸快速下沉至边区,成为激发民众斗志的精神号角;同时,开设漫画专版,以视觉化语言实现“不识字也能看懂的宣传”,降低认知门槛;连载抗战题材小说,通过故事叙事传递“正义终将战胜邪恶” 的信念。

协同联动,形成传播合力。抗战时期,该报与《新华日报》(华北版)、《晋察冀日报》依托新华社无线电新闻台网与统一发稿机制,建立制度化通联,通过互相转载与同步刊发,实现“一篇社论,多地传播”,显著放大了党的声音在各根据地的覆盖面与时效性。例如,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期间,三家报纸同步刊发《论联合政府》的核心内容,使得毛泽东思想在各根据地广泛传播。

该报的宣传实践启示我们,壮大奋进新时代的军事主流舆论,军队媒体要强化政治敏锐性与现实回应性,针对历史虚无主义歪曲党史军史、错误政治观点冲击主流价值等问题,主动发声亮剑;要从传播形式与协同机制两方面发力,融合应用短视频、H5 等新形态,将强军成就转化为官兵喜闻乐见的“强军 Vlog”等,提升内容吸引力;要加强与地方媒体、商业平台的协同,通过“军媒原创 + 全网分发”扩大传播影响力。

(作者单位:武警工程大学)

责任编辑:张和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