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创新:让伟大抗战精神不断发扬光大——抗战时期《大众日报》在极端恶劣环境中的创新实践与启示
摘 要:勇于创新是继承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选择。研究发现,《大众日报》作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山东分局机关报,面对极端环境和生死考验,以勇于创新克服物资匮乏、敌伪封锁等困难,成为舆论战场重要阵地,展现了伟大抗战精神的实践智慧,对全媒体时代军事新闻传播强化战时应变能力、创新传播手段、深化军民互动等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抗战精神;传播创新;《大众日报》;战时宣传
抗日战争不仅是军事较量,更是思想与意志的对抗。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众日报》(以下简称“该报”)以勇于创新精神突破封锁,成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重要舆论武器。面对物资短缺、敌伪“扫荡”等严峻考验,大众报人创造性地采用土法造纸、油印技术、建立“三位一体”战时发行体系等,使该报成为“一张从未中断出版的党报”。其报道内容紧扣抗战主题,通过惠民政策解读、组织群众读报、引导舆论走向、敌后战况传播,有效动员群众、瓦解敌伪斗志。报社相关人员也因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1942年11月在沂水对崮峪一带突围时,中共山东分局宣传部长兼该报社管委会主任李竹如不幸牺牲,是报社史上职级最高的烈士。据统计,从创刊到新中国成立,共有578名报社工作人员和发行员,为该报的出版发行壮烈牺牲,其中抗日战争期间牺牲的同志就有223位。
全媒体时代,军事新闻传播面临新挑战,舆论斗争形式更趋复杂,舆论引导更需高效,媒体融合发展要求更高。该报的创新实践启示我们,军事新闻传播必须强化战时适应能力、优化传播策略、提升舆论斗争效能。本文从办报模式、发行机制、舆论动员三个维度,探讨该报的创新实践,并结合现代军事新闻案例,提炼可借鉴的启示。
一、创新办报模式,确保党的声音在极端环境中永不中断
面对敌人的封锁与“扫荡”,该报以灵活多变的办报方式,确保党的声音在极端环境中永不中断。
(一)因地制宜突破物资封锁
自力更生保障出版。1941年日军加紧对根据地经济封锁,印刷材料属于战略物资,封锁极其严密,报社运转十分艰难。该报就地取材,用马尾松烟子灰加上松香制成“土油墨”,用桑树皮、麦秸等作原料造出了土新闻纸,确保了报纸正常出版。这启示我们,全媒体时代的军事新闻传播工作要强化危机意识,按照打仗的标准抓建设。要紧贴战场,做好战时新闻传播的思想和物资准备工作;要培养灵活应变、善用既有资源的思维和能力,夯实舆论斗争基础;要整合报、台、网、端、微等平台,实现媒介生态系统的适应性重构,彰显顽强的媒介韧性,以适应复杂环境。
(二)多形态出版适应战时需求
石印报、油印报、书页式小报并行。战场上,每一期报纸出版都面临着考验。无论环境如何险恶,该报坚持出版,不能出铅印报,就出石印报、油印报;不能出四开四版,就出四开两版或者八开、十六开的书页式小报。1942年3月,因设备转移困难,报社出版“战时版”,每版仅1100字,浓缩关键战讯,把最重要的信息传出去。截至1949年4月1日由解放区农村迁至济南,该报连续出版2510期,从未中断。实践证明,军事记者需掌握多平台适配能力,构建文字有力、广播有声、视频有形、图片有意、网络有度的全媒体生态模式,提升信息投送效率;信息精简是战时传播关键,战时新闻传播需在信息安全、传播效率、认知对抗间寻求平衡,达到规避敏感信息、缩短审核周期、适配有限带宽、赋能智能传播、提升传播效能等目的;现代军事新闻可探索“微传播”模式,如采用短视频战报,在数十秒内传播最新动态,满足受众信息需求和感官需求。
(三)文化大军构建“多媒体”矩阵
全媒体时代是个大趋势,媒体融合发展是篇大文章。该报是根据地的文化航母,1939年至1943年,创办了《大众电讯》、书店、通讯社和印书馆等多个机构,在舆论宣传、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文化大军”。其中大众印书馆是我党在山东抗日根据地最早创办的一个比较完备、有相当规模的出版印刷单位,创刊4年,出书188种73万册。这启示我们,军事新闻传播要实现“多维度覆盖”与“多手段融合”。要推进多维度平台覆盖,可参考如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在习近平强军思想指引下·我们在战位报告”系列报道实践,构建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平台一体化传播格局,以“多兵种协同作战”扩大舆论覆盖;要深化多手段融合传播,融合文字、影像、直播等,推动军事新闻传播由平面向立体、由静态向动态、由单向向交互转变,形成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叠加传播的融合效应;要强化优质视觉叙事,可借鉴抗美援朝战地记者徐肖冰拍摄手法,通过精心设计视觉元素、梳理清晰叙事结构,借助技术赋能、激发情感共鸣,不仅让受众“看到”,更让受众“感受到”和“理解到”。
二、创新发行机制,突破敌人的封锁与分割
发行是报纸的生命线,该报通过组织创新,突破敌人的封锁与分割。
(一)武装交通穿越封锁线,及时完成信息传递
战斗推向哪里,报纸就发行到哪里。该报在上级的支持下,建立了武装交通发行渠道。“报纸能出版,我们就能送出!”战邮人员手里拿着枪,身背邮件、报刊,穿过敌伪设立的岗楼、据点、封锁线,日夜奔波在漫长的邮路上,把邮件、报刊迅速准确地传送到广大军民手中。该报不仅在滨海地区广泛发行,还送到延安,使党中央及时了解敌后人民的抗战情况。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中央举行报纸展览,该报凭借高质量的内容、广泛的影响力被评为敌后办得最好的报纸之一。实践证明,发行不仅是信息传递,更是精神鼓舞,是团结军民、凝聚力量的重要纽带。实践证明,当代军事新闻传播要围绕“精准触达”下足功夫,要打破渠道壁垒、突破信息茧房,确保内容送达受众,避免传播悬浮;要锻造“韧性发行”的渠道能力;要在技术迭代与舆论环境变化中,既善用新媒体矩阵扩大覆盖,也保留核心渠道的稳定性,让关键信息在任何场景下都能高效抵达受众。
(二)邮发合一,以高效发行体系提升效率
有效的联合出战斗力。1942年2月,山东战时邮务总局成立,构建起多层次渗透式发行网络。1944年6月该报发行量达到1.5万份,报纸两天就能送到订户手中。这是大众报人在战争年代机构改革的创举。这启示我们,体制创新是提升传播效能的关键。要敢于创新,寻求非常规的突破点,如通过邮发合一机制,实现运营成本集约化、网络效应倍增、系统容错增强,以解决当前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实践中存在的“内容生产与渠道分发割裂”等问题;要不断优化“军地协同”机制,在基础设施共享、采编力量共建、传播链共用等方面发力,实现硬件软件资源的边际效用最大化;要善借鉴战争年代的传播经验,如解放战争时期新华社战地通讯网络,采用“蜂巢式”传播结构和“去中心化”设计节点,形成覆盖最后一公里的“毛细血管式”信息传输体系。
(三)敌占区渗透,精准投送瓦解敌伪
战争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1942年初,敌后抗日战争进入艰苦阶段,日本侵略者在敌占区对群众进行奴化教育。战时邮局利用武工队、社会团体等多种发行渠道,拓展该报敌占区发行,及时将抗日战况、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等传达给敌占区群众,戳破其虚伪宣传,唤醒民众的抗争意识。实践证明,舆论博弈需精准投送,如武工队通过精心选址,在敌占区集市伪军常去的粮行、茶馆等地张贴该报,实现“信息狙击”,撬动伪军投诚,可比拟为当今的“地理围栏推送技术”;现代军事新闻传播可探索“算法推荐+心理战”,通过建立受众情绪变化数据模型,准确预判舆论走向和可能的热点,及时调整应对策略,把握舆论动向,影响受众心理;要借鉴我军特有的攻心战术,如抗美援朝时期播放战俘录音的“攻心广播”,将其转化为AI生成的“个性化威慑内容”短视频等,通过大数据分析目标的特点与软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三、创新舆论动员,以群众路线强化抗战共识
该报不仅是信息载体,更是凝聚民心、动员抗战的利器。
(一)政策解读,推动减租减息
事实最能影响受众。该报在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报道开创了“数据说服”模式。1942年6月刊发的《减租减息问答》,从标题到内容都简明扼要、直击要害。采用“群众提问-政策解答”的对话体形式,将复杂的土地政策拆解为“二五减租具体怎么算”“游击区如何执行”等通俗话题,用“地主得四点五,佃户得五点五”的具象化表述消除农民疑虑,直观呈现政策惠民效果。这启示我们,政策宣传需贴近民生,拉进与受众距离,如中国退役军人微信公众号2024年10月23日推文《退役军人服务“一件事”,全面上线!》,以“福建退役士兵跑动次数减少70%,办理时间压缩80%,收件材料减少30%”等量化成果展现政策实效,增强政策传播的感染力;现代军事新闻传播可结合“军民共建”案例,用事实说话,如《解放军报》2023年2月11日稿件《军民共建新玉麦》,报道西藏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作为典型边境乡,在军民携手努力下,从曾经的“三人乡”发展为“幸福美丽边境小康示范乡”,其发展历程生动展现了军民共建的显著成效;军事记者深入基层要从“观察者”变为“翻译者”,实现从“记录现象”到“解码价值”的跨越,展现更为真实生动的军营风貌,放大军营好声音。
(二)群众读报,扩大传播半径
众人拾柴火焰高。为深入宣传党的纲领、方针和政策,1940年起,该报成立读书会,让文化水平较高的通讯员向群众宣讲报纸上的重要内容。战时邮务总局提出了每份党报要达到10人阅读的目标,把村干部、民兵、工人、农民、青年、妇女组成各种读报小组,创造性地在群众中开展读报活动,实现根据地内只要有群团组织,就有报纸,就有读报组。根据群众意见改进报纸,下大力气使内容思想为群众所理解。该报以具体的行动促进报纸与实际相结合,与群众的具体要求结合。实践证明,有效传播需互动参与,重视受众反馈,促使媒体调整内容,形成“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良性循环,使党的声音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现代军事新闻可发展“社群化”传播,如优化新媒体账号,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深耕垂直领域,实现分众传播、垂直传播、精准传播,强化官兵归属感和身份认同;借鉴解放战争“诉苦运动”报道,军事记者践行“同吃同住同劳动”原则,在演训一线采集官兵心声,通过个体叙事唤起集体记忆,让读者从“旁观者”变为“共情者”,强化情感共鸣。
(三)社论攻势,引导舆论风向
评论作为党报的旗帜,是体现党报高度和品位的思想产品。1942年6月,该报连续发表三篇“对话体”社论,标题直接喊话《向地主士绅们进一言》《再向地主士绅进一言》《三向地主士绅进一言》。其中第二篇这样写道,“我们和先生们已经在敌后共同坚持抗战五年了,现在抗战已经接近胜利,虽然前面还有更大的困难,但我们相信,我们一定会比从前更加亲密,更加团结,一起打日本保家乡”。这种“掏心窝子”的说话方式,让很多原本观望的地主富农放下了顾虑戒备,不少人主动捐粮捐枪,汇聚了抗战合力。这启示我们,真正有战斗力的军事评论不是“高空轰炸”,而是像该报那样用“促膝谈心”的方式实现立场传递,更好发挥“风向标”作用;现代军事新闻需强化“观点战”,用接地气的话打动普通人,把大道理说进心坎里,让受众从“旁观者”变“参与者”;舆论斗争要强化目标意识,通过议题设置、情感动员、历史阐释等方式争夺舆论主导权,把复杂局势说成人人听得懂的“大白话”,让受众秒懂站队,主动转发扩散, 扩大传播覆盖面。
(作者单位:信息支援部队)
责任编辑:张和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