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军事新闻主持人共情传播探析
摘 要:全媒体时代,共情传播成为构建传受信任的关键枢纽,在信息传递与舆论塑造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本文基于共情传播理论,在分析全媒体时代军事新闻主持人共情传播的时代内涵、要求的基础上,围绕共情转化能力、情感互动能力、采编复合能力三个方面,探讨提高全媒体时代军事新闻主持人共情传播质效的方法路径。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军事新闻主持人;共情传播
共情传播,即传播者与受众通过情感共鸣建立连接,以情感为纽带实现信息传递和意义共享的过程。全媒体时代,共情传播成为构建传受信任的关键枢纽,在信息传递与舆论塑造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作为连接军事信息与受众之间的桥梁,军事新闻主持人如何有效运用共情传播将宏大的国家叙事、严肃的军事话题转化为富有温度、可感可知的情感体验,实现从传递信息到价值认同的升华,是亟待破解的时代课题。本文基于共情传播理论,在分析全媒体时代军事新闻主持人共情传播的时代内涵、要求的基础上,围绕共情转化能力、情感互动能力、采编复合能力三个方面,探讨提高全媒体时代军事新闻主持人共情传播质效的方法路径。
一、准确把握全媒体时代军事新闻主持人共情传播的时代内涵
共情传播并非简单的煽情,而是在全媒体环境下,对军事新闻主持人职业角色和传播使命的重新定义与深化拓展。
共情传播要与时代脉搏同频。强化军事新闻政治导向与价值引领是共情传播的基石。比如,央视国防军事频道“防务新观察”栏目2025年8月1日播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 从胜利走向胜利》,主持人围绕山东舰入列意义、歼-16驱离外机战术等议题切入,既聚焦大国重器发展,又回应现实安全挑战,精准契合强军兴军的时代主线。由此可见,军事新闻主持人共情传播要立足时代全局,紧跟国家战略与强军进程,将个体表达融入国家意志;要展现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增强受众的自豪感与使命感;要直面涉军谣言,讲清中国军队维护世界和平的时代担当,掌握舆论战场的情感主导权。
共情传播要与受众情绪共振。调动受众的情绪情感,是实现共情传播的前提。比如,央视国防军事频道“正午国防军事”栏目2024年9月12日播出的《第十一届北京香山论坛今天正式开启》,主持人以“香山论坛到底‘香’在哪?”“对话的声音往往比枪炮的声音更响亮 ”等通俗化表达,引发受众情绪共振。这启示我们,军事新闻主持人共情传播要回应受众关切,将宏大叙事与个体视角相融合,推动共情形成;要优化话语表达,把专业的军事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富有情感张力的群众语言;要强化共情体验,运用视频、直播、AR/VR等形式丰富受众情感体验层次。
共情传播要与强军使命契合。服务战斗力生成、凝聚军心士气、提升国防动员效能是共情传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比如,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荣获第32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打卡!中国军队》,主持人以第一视角带领受众沿着习主席视察过的部队、接见过的官兵的足迹,深入基层部队实地打卡,充分展现了新时期部队官兵风采和大国重器的震撼力量。这充分说明,军事新闻主持人共情传播要与强军使命契合,共情于实战化训练的硝烟味、官兵敢打必胜的血性胆气;要强化全民国防意识,凝聚起思战、谋战、备战的共识;要立足军民团结,通过讲述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续写爱我人民爱我军的时代新篇。
二、深刻认识全媒体时代军事新闻主持人共情传播的时代要求
军事新闻因其特殊的政治性、专业性、保密性,对共情传播运用的“度”与“界”要求更高,这也决定了军事新闻主持人要深刻认识共情传播的时代要求。
政治性与情感性相统一。当前,意识形态斗争尖锐复杂,共情传播必须坚守政治底线、把准情感尺度。比如,央视国防军事频道“防务新观察”栏目2023年4月28日播出的《海军军舰紧急撤离我在苏丹人员》,主持人代入同胞视角剖析撤侨行动的深刻内涵,“有种安全叫祖国接你回家”“坐在中国大使馆组织撤离的车上,安全感满满”,将宏大政治叙事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共情表达,取得良好传播效果。这充分说明,军事新闻主持人共情传播要把讲政治摆在首位,坚持政治标准是第一标准;要把握受众心理,建立情感连接;要注重表达技巧,切忌不符合事实的过度煽情,引起受众反感。
专业性与普及性相统一。全媒体时代,受众更倾向于有价值的内容。共情传播要在军事新闻专业性的基础上,做好国防知识普及。比如,央视国防军事频道“军事报道”栏目2024年12月2日播出的“主播有说法”短视频,主持人运用拟人化叙事解读菲船位鲎藤礁海域非法聚集事件,让受众了解到事实真相,“这就像调皮孩子故意撞人后倒地哭闹耍赖,菲律宾的低级碰瓷,只会暴露其违法挑衅行径。”由此可见,军事新闻主持人共情传播要引领主流价值观,保持“高精尖”的专业内核;要化繁为简,打破专业知识壁垒,降低受众认知门槛;要深入洞察新闻背后的专业价值,使共情更具权威性和信服力。
保密性与在场性相统一。军事新闻身临其境的在场感,往往带给受众更强的冲击力,但必须以保密为前提。比如,央视国防军事频道“防务新观察”栏目2024年11月11日播出的第十五届中国航展节目,主持人有意识地隐去人民空军现役主战装备的技术参数、作战能力等保密信息,从飞行表演的震撼观感切入,带领受众领略人民空军的强大实力,做到了保密性和在场性相统一。由此可见,军事新闻主持人共情传播要筑牢安全底线,高度警惕部队番号、驻地、装备参数等敏感信息泄密风险;要建立情感场域,通过真情实感的叙事和镜头语言渲染气氛、传递情感;要主动引导舆论,既满足公众求知欲,又挤压猜测空间。
三、不断探索提高全媒体时代军事新闻主持人共情传播质效的方法路径
全媒体时代,提高军事新闻主持人共情传播质效要从共情转化能力、情感互动能力、采编复合能力三个方面下功夫。
提高共情转化能力。把理性概念变成情感叙事是军事新闻主持人应具备的共情转化能力。比如,央视国防军事频道2024年7月25日播出的《兵器面面观》,主持人将装甲车复合装甲结构形容为“手机贴了钢化膜又套防摔壳,但只增加一包纸巾的重量”,迅速拉近与受众的距离。这启示我们,军事新闻主持人要强化专业信息转化力,深入透彻理解军事战略、装备性能等专业知识,并用生活化语言输出给受众;要强化故事叙事能力,以讲故事的方式唤起受众集体情感记忆,赋予军事新闻情感温度和人文厚度;要强化隐喻建构能力,善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将专业内容转化为具象表达。
提高情感互动能力。军事新闻主持人情感互动能力是重塑传受关系的关键。比如,中国军视网2021年12月14日推出的“寻访英雄之寻找战友·一场跨越70年的重逢”直播,主持人由“串场者”变为“亲历者”,全程参与接收老兵寻亲诉求、协调跨地域团聚事宜、跟拍重逢瞬间等环节,构建“主持人-老兵-观众”紧密相连的情感链,引发全网热议。由此可见,军事新闻主持人要转换自身定位,以“第一人称话语”带给受众感同身受的心理满足;要把握共情点,借助语言、表情、眼神、肢体动作等,深化与受众的情感关系;要营造互动场景,通过评论、连线等方式,与受众建立强关联性。
提高采编复合能力。军事新闻主持人具备采编复合能力,才能全程把控节目的共情效果。比如,中国军号客户端2023年7月20日推出的“运-20接我上军校”直播,主持人全程参与策划、采访、撰稿等流程,观察捕捉到鲲鹏矿泉水瓶身印有“飞机满编、信念满格、战力满舱、答卷满分”字样等诸多生动细节,激发飞行学员的使命感与荣誉感。这启示我们,军事新闻主持人要深度参与采编流程,从源头融入共情要素,全程把控传播节奏与情感温度;要深入现场,挖掘情感素材,捕捉触发受众共情的关键细节;要掌握共情技巧,打开采访对象的情感阀门,获取真实生动的故事。
(作者单位: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广播电视部)
责任编辑:唐晓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