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厚植:军队基层报道“泥土味”强化路径探析
摘 要:基层是军队战斗力的基础,基层报道对于凝聚军心士气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新征程对基层报道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本文结合军队主流媒体实践提出,坚持政治性与新闻性、指导性与服务性、正面宣传与反映问题相结合,提升“战味”“汗味”“兵味”,让基层报道更好地服务练兵备战。
关键词:基层报道;“泥土味”;传播实践
基层是军队战斗力的基础、全面建设的源泉,蕴含着生动的人物、鲜活的故事,是军事新闻的富矿。基层报道对于展现基层面貌、凝聚军心士气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新征程,军队建设和媒体环境发生深刻变革,对基层报道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泥土味”在新闻报道中,意味着原汁原味还原事物真实面貌,具有增强报道可信度,提高传播质效的作用。本文结合军队主流媒体实践,思考军队基层报道“泥土味”的内涵和时代要求,探讨强化“泥土味”的着力点,旨在让基层报道更具亲和力与感染力,更好地凝聚军心士气、服务练兵备战。
一、基层报道“泥土味”的内涵:“战味”“汗味”与“兵味”的交融
在军事新闻中,基层报道的“泥土味”有深刻内涵。
“泥土味”是“战味”,聚焦军队职能使命,凸显思想性。军人生来为战胜,聚焦基层打赢能力的报道往往能够在收获受众良好口碑的同时获取可观流量。例如,《解放军报》2025年1月刊发的稿件《用奋斗托举大国长剑》《用坚守擦亮胜战底色》,讲述火箭军某旅高级军士群体备战强能、勇担使命的故事,在军营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受众表示,“让人激动,更让人放心”。这启示我们,军队基层报道要紧跟时代步伐,准确传递时代声音。要积极反映基层部队为适应未来战争需求,对战略战术的探索与应用;要关注基层部队将新兴军事科技融入日常训练与作战准备的情况;要呈现基层部队在不同场景下对自身使命任务的践行等,为军队建设提供有力的经验借鉴与舆论支持。
“泥土味”是“汗味”,反映官兵练兵备战,凸显现场感。“汗味”是军营最日常的味道,练兵备战、遂行任务的过程是“流血流汗不流泪”“汗水湿透衣背”的过程。基层报道聚焦“汗味”,能够增强现场感,提高新闻吸引力。例如,《解放军报》2024年、2025年推出“三伏探哨”“三九探哨”系列稿件,呈现一个个哨所官兵履职故事,吸引了大批受众。网友表示,看到了官兵的坚守,感受到不一样的青春。由此可见,对于基层报道而言,现场感是让受众跳出“旁观者”视角,增强与新闻内容情感连接、提升传播效果的关键要素。军队基层报道要聚焦练兵场的即时状态,通过捕捉动态细节,让受众直观感受训练实战氛围;要跟踪基层官兵执行任务的完整链条,以过程性叙事展现任务的真实质感;要构建可感知的现场语境,呈现部队练兵备战的火热场景和官兵昂扬斗志。
“泥土味”是“兵味”,展现官兵鲜活形象,凸显贴近性。提升基层报道的“兵味”,关键在于塑造有血有肉的真实形象。例如,《人民海军报》稿件《一名二级军士长延期之后……》报道了海军某部二级军士长陈小平未能晋升一级军士长后的故事,有失落,也有奋起。官兵表示,“真实可信、有温度、有魅力。”其实践表明,“兵味”是官兵身份特质的自然流露,其中既蕴含着普通人的情感底色,又承载着军营生活细节。军队基层报道要通过对官兵本真状态的呈现,让官兵形象从平面走向立体,从共性走向个性,让公众更直观地理解军队的日常、感知军人的付出,从而在情感认同的基础上,强化对人民军队的信任与支持。
二、基层报道强化“泥土味”的时代要求
军队基层报道强化“泥土味”,绝非简单复刻部队基层场景或堆砌官兵生活细节,而是紧扣时代脉搏,实现“扎根大地”与“仰望时代”“贴近受众”的统一。
坚持政治性与新闻性统一,在时代命题中锚定叙事坐标。政治性与新闻性的统一是基层报道实现价值与温度并存的关键。例如,央视国防军事频道推出的《南部战区海军航空兵:建强战斗堡垒 锻造海天雄鹰》,通过实战化演练中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等鲜活事例,展现基层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中央军委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取得良好效果。这启示我们,军队基层报道要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要用基层的鲜活实践反映和印证官兵对新要求、新标准的贯彻落实;要把握好时度效,确保报道不偏离主旋律。
强化指导性与服务性结合,贴合官兵需求彰显实践价值。当指导性与服务性相统一时,军队基层报道能够将抽象的价值观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指南。例如,《解放军报》2025年6月起推出的“陆军基层部队提升合成训练质效见闻”系列报道,聚焦全军合成训练现场会提出的“蹚出部队作战能力生成新路径”课题,以“解剖麻雀”的形式展现基层部队探索,受到欢迎。其实践表明,基层报道只有既扎根基层土壤,又汲取时代养分,才能实现引导实践、服务官兵、凝聚共识的传播目标。一方面要着力为基层官兵提供思想引领、行动指南和工作方法,注重将上级的军事战略、方针政策等转化为基层官兵能够理解并践行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关注基层官兵的实际需求,为他们的生活、工作和成长提供帮助。
实现正面宣传与反映问题辩证统一,体现“泥土味”的深度魅力。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是我党长期以来的重要经验,监督反映问题是媒体职责,两者的有机结合能够全面展现军队形象。例如,《解放军报》稿件《“开放问卷”问出解题方案》,讲述某营以发放调查问卷形式了解基层却发现形式本身存在的问题进而加以改进的经历。有基层主官表示,这样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这启示我们,基层报道旨在推动基层全面建设,积极正面宣传、激发官兵自豪感使命感和真实反映问题、推动查漏补缺是两个重要维度。要以讴歌官兵奉献、展示强军成就为“主基调”,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增强基层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要及时发现和反映基层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展现发展的复杂性,同时推动问题解决。
三、提升基层报道“泥土味”的着力点
强化基层报道“泥土味”非一日之功,需要军事新闻工作者转变作风、提升能力,在火热的基层一线深耕细作。
脚到现场,平视观察获取真实素材。脚上沾泥土,报道才能有“泥土味”。专家指出,《解放军报》“三伏探哨”“三九探哨”系列稿件受到军营内外的广泛关注,与稿件中大量现场记录不无关系。这启示我们,强化基层报道“泥土味”,军事记者要沉到班排,亲身感受官兵训练生活的真实气息;要与官兵同甘共苦,以平视而非俯视的角度观察感受,获取第一手线索和最真实的素材;要注重细节观察,从官兵的日常言行、训练表现等细微之处发现亮点与问题,让报道更鲜活、有温度。
心在基层,感悟洞察提炼报道亮点。“心在基层”是抵达深度与增加温度的关键路径。例如,火箭军政治工作部宣传文化中心记者在基层跟随官兵巡山时,带队班长无意间指着小树说那是他们移防后亲手栽种的,草坪也是一块块“拼活”的……这些细节很快被记者呈现在新闻产品中,官兵“扎根塞外”的精神具象化,鲜活的稿件受到基层欢迎。由此可见,做好基层报道,“心在基层”是根本。军事记者唯有让心真正扎根基层,才能在感悟中触摸基层的灵魂,在洞察中发现新闻的富矿,在提炼中打造出具有影响力和感染力的报道亮点,为军队基层报道注入鲜活的生命力。
情系官兵,用心思考反映官兵心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例如,《解放军报》稿件《雪山脚下,老兵不忍说“再见”》,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述数名即将退役的老兵回忆新兵时光、日常训练点滴,字里行间流露战友深情、军旅成长以及对军营的热爱与不舍。这启示我们,记者要强化“官兵视角的用户思维”,思考报道是否为官兵所需所喜、是否贴近其真实情感,提升共情能力与叙事技巧,善于从细微小事中捕捉和表达官兵丰富的情感世界,增强报道的感染力。
(作者单位:火箭军政治工作部宣传文化中心报社)
责任编辑:张和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