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中国民兵

建成法律援助“快反队”

文 | 田定宇 本刊特约记者 张雪璨

“没想到事情解决得这么快,万分感谢!”前段时间,河北井陉籍战士许佳儒专程赶到井陉县人武部送去一面锦旗,感谢人武部帮他协调解决购房问题。

去年5月,许佳儒在老家井陉县购买了一套商品房,并与开发商签订购房合同,约定在1个月内办理贷款手续,否则将按违约处理。然而签订合同不久,他便随队远赴新疆驻训。情况有变,开发商却不同意延期办理贷款。无奈之下许佳儒向井陉县人武部求助。获悉情况后,人武部及时协调县涉军维权工作组出面调解。经涉军维权服务工作人员与开发商现场调解,详细说明情况、耐心讲解政策后,开发商代表很快表明态度:“部队军事训练关系国防安全,企业决不拖后腿。”两天后,许佳儒便惊喜地接到人武部电话:“开发商同意延期办理购房贷款,直到你正常休假回家。”

“我们站在服务打仗、服务战斗力的高度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并专门组建了一支涉军维权‘快速反应部队’,目的就是确保涉军维权等不得、拖不得,必须快审快办快结。”河北省石家庄警备区领导介绍,近几年,石家庄市各县(市、区)人武部联合司法行政机关建成军人军属法律援助工作站24个,实现了县(市、区)全面覆盖。200多名专业律师、司法机关工作人员以现场值班、电话值班、网络值班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做好涉军维权工作,成为涉军维权“快速反应部队”。

工作实践中,该警备区还依托涉军维权服务团队,注重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普法培训,积极开展“法治进军营”、“法律服务进家中”等活动,着力构建“军人懂法、军事机关懂得用法、服务团队维权依法”的主动局面,不断创新涉军维权工作举措、拓宽涉军维权领域、压实涉军维权责任。今年以来,石家庄市军地双方先后100余次走进军营开展法制宣传,提供法律咨询1000余人次,通过法律援助解决涉军土地纠纷、人身损害等维权案例16件次。

军地联手铸后盾,依法维权暖兵心。石家庄警备区坚持“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服务宗旨,与地方相关部门携手开通军人军属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并联合法律援助中心开展法律咨询、纠纷化解等涉军法律援助事项。今年春节刚过,在某部服役的战士孟雅迪收到了法院的判决通知书,判决结果显示其过世祖母的遗嘱有效,房产归孟雅迪所有。看到这个通知,孟雅迪长舒了一口气。

孟雅迪父辈有兄妹三人,父亲早逝,母亲一直承担着照顾一家老小的责任,祖母去世前一直由自己的母亲照顾。然而母亲的付出不仅没有得到孟雅迪伯父和姑姑的认可,反而引来亲人的猜忌。2022年祖母去世前立下遗嘱把房产留给孟雅迪,但是伯父和姑姑并不认可,坚称遗嘱是伪造的,要求平分房产。

“这种情况只需对遗嘱进行专业鉴定,并由法院依法判决遗产归属即可。”去年下半年,孟雅迪接受了涉军维权服务律师的建议,将遗嘱送至专业机构鉴定,并向法院提起诉讼。部队驻训期间孟雅迪无法请假外出,而此时地方司法机构因疫情影响也无法正常办公。于是,石家庄警备区协调裕华区人民法院和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为孟雅迪启动“绿色通道”,优先安排调解、开庭,从初审到终审不到一个月便全部结案。今年初,随着一记清脆的法槌声响,悬在孟雅迪心头的石头终于落地。孟雅迪说:“石家庄警备区和法院的高效工作让我倍感惊喜,这次纠纷也让我切身感受到了家乡浓浓的拥军情。”

“部队战斗力建设急需的,就是我们该干的!”石家庄警备区领导说,“部队要强,首先军心先要稳,不能让官兵有后顾之忧,不能让部队有分心之事。”据悉,他们还协调地方相关部门,在全市21个公证处、22个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5个司法鉴定机构等场所开辟了军人军属“绿色通道”,实现涉军维权案件简化程序优先受理,在公证、仲裁、司法鉴定等服务领域也坚持依法优先办理,服务费用应减尽减、应免尽免,最大限度维护了军人军属合法权益。

新乐市人武部会同市司法局开展“送法进军营”活动。(摄影/杨 燚)

新乐市司法局工作人员到该市人武部进行普法宣传。(摄影/杨 燚)

赞皇县军地召开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座谈会。(摄影/米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