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中国民兵

永远的“哨兵”

文 | 胡东霞

金秋时节,丹桂飘香,神州大地千里金风秋色染、万里河山披锦绣。作为多年从事部队新闻报道工作的我怀着对边关军人的无比崇敬,精心拟定边关行计划。首站直奔位于新疆西南部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在天空最后一缕阳光消逝前,我们赶到了被誉为“西陲第一哨”所在的连队。

斯姆哈纳,海拔2910米,是一个以放牧为生的柯尔克孜族村庄,也是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的陆路通道,同时还是我国最晚迎来朝阳和最后送走夕阳之地,新疆军区某部斯姆哈纳边防连就驻守在这里。

一座巨幅红色五角星像前,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出连部营门约300米处的一棵胡杨树旁,竖立的石碑上“扎根树”3个红字夺人眼目。连队干部杜麒麟说,这棵胡杨树已成为连队一张耀眼名片。新兵入伍,它是顶礼膜拜的最老“前辈”;老兵退役,它是依依不舍的忠实“伙伴”;官兵巡逻,每次都到“扎根树”下列队敬礼。

眼前的胡杨树,高大粗壮,树干遒劲,在高原沙石夹裹着狂风暴雪似利刃般的侵袭摧残下,笔直的树干已被刻上一道道深深的裂纹,虽饱经风霜却枝繁叶茂,虽遍体鳞伤仍昂首挺立,凸显一种不屈不挠、砥砺奋进的英勇与豪迈。随手拾起散落在碎石地上的胡杨树枝,折断处的截面均呈现五星形状。官兵们说,这正是对他们一心向党、卫国戍边赤子心的印证。

上世纪60年代,边防站建立初期,首任站长施秋根、教导员杨亲锁率领13名官兵,牵着3峰骆驼,身背一口铁锅,在寸草不生的戈壁滩上艰难跋涉了7天7夜,也未找到适合生存的驻扎地。面对“抬头雪茫茫、低头土黄黄”的雪域荒漠,官兵们心灰意冷。突然,杨教导员发现了一棵胡杨树,枝叶扶疏、青翠葱茏,在狂风中傲然屹立。“树能活的地方,人就能活。”从此,官兵们在这里建站守防,这棵树也因此被称为“扎根树”。

如今,连队引来雪山上的水源,在这里种活了一片白杨林;架起了一座“前哨桥”,桥下修起仿古小凉亭;山上的贝壳化石铺就的小路曲径通幽,一座美丽的“哨卡公园”靠着一代代戍边官兵的双手建成,矗立在戈壁深处。

笔者在连队荣誉室看到,一块“绿化先进单位”的牌子夺人眼目。同行的机关干部胡甲俊说:“这份荣誉的背后,记载着一茬茬官兵卫国守边的忠诚与奉献。”有一年夏季突发山洪,战士谭杰种下的树苗被洪水冲走了。焦急的他请示连队后,顺着河道寻找,终于借着夕阳余晖,看到了沾满泥土、躺在河道边的小树苗。第二天,他又重新把这棵小树苗种在“扎根树”旁。

“艰苦奋斗建哨卡,誓把绿色种满家。”几十年来,一代代戍边官兵接力栽种“扎根树”,一点点染绿戈壁高原。如今,哨所周边已种下万余棵“扎根树”,昔日荒漠已变成绿洲。

“人和树一起扎根,树和人一同守防。”在这金黄璀璨的“扎根树”披上盛装之季,从江西省萍乡市入伍的哨兵吴航宇,双手紧握钢枪,肃立在“西陲第一哨”的哨楼上,开启了新的戍边奋斗征程。

“西陲第一哨”。(摄影/胡东霞)

“扎根树”。(摄影/胡东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