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中国民兵

破译“最美”密码

文 | 贾园园 徐文璐

晚秋的济南城,泉水欢涌,游人如织。

“佛山影落镜湖秋,湖上看山翠欲流”,比起大明湖旖旎的美景,莲花山下的陈毅中学上演的国防教育“一堂好课”同样精彩。“硝烟”四起的操场上,军体拳表演、应急处突演练、千人军歌大合唱等一个个“燃爆”全场的节目相继上演,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场仪式感和氛围感拉满的视觉盛宴从方案拟制到组织实施仅用两天时间,而幕后的总导演竟是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人武部的一位女职工。

国动舞台大,奋斗天地宽。10月底的一天,笔者专程采访了这位被表彰为山东省军区“最美职工”的韩晓庆,近距离破译解读了“最美”密码背后的“诗和远方”。

韩晓庆在山东省军区第二届“五美”先进事迹报告暨颁奖典礼现场。(摄影/张  瑞)

“只要给我舞台,我就演绎精彩”

那天见到韩晓庆,已是午后时分。因承担策划“抗美援朝老兵校园行”任务,刚刚结束“国防教育进校园”活动的济南市莱芜区人武部政治工作科负责人韩晓庆依然处于“奔跑”模式,忙着修改方案计划、协调对接辖区学校,一个事接着一个事,几乎让她停不下脚步。

“我从小就想当兵,能在咱们国防动员系统工作,也算圆了军旅梦。”临近下班,韩晓庆才抽空向笔者讲述了自己的24载“国动情”。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作为土生土长的莱芜人,韩晓庆是在“沂蒙六姐妹”等红色故事的熏陶感染下成长起来的,加之父亲是一名退役军人,能穿上绿色军装成了她的梦想。

读高三那年深秋,正当韩晓庆焦急地等待征兵报名时间时,家里的变故一下击碎了她的从军梦——父亲因过度劳累突发脑溢血倒在了工地上。噩耗传来,韩晓庆选择中断学业,默默挑起家庭重担。

阳光总在风雨后。韩晓庆的第二次“从军梦”随着原莱城区人武部一则招录信息出现了转机。1999年8月,原莱城区人武部成立民兵训练基地,面向社会招录事业编制职工。当时已在莱芜师范附属小学担任民办教师的韩晓庆得知消息后便第一时间飞奔报名点,经过层层考核,最终通过选拔。

从“吃着公家饭”的人民教师跨界到“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民兵训练基地职工,陌生的环境、全新的工作内容,一切都需要重新学习适应,但她从不叫苦、从不言弃。刚到人武部,因不了解保密工作,韩晓庆每天摸黑起床整理机关业务知识要点;没写过新闻稿,她就自购业务书籍进行学习钻研;记不住征兵政策法规,她便手绘体检、政治考核等征兵工作流程图……不到两年时间,这位山东嫚儿就成为工作中的“多面手”,赢得领导同事们一片叫好声。

实干是最好的担当,荣誉是最好的证明。当保密员,她是军分区业务标兵;负责信访维稳工作,她是善解当事人思想疙瘩的“知心大姐”……凭着对工作的执着追求和真挚热爱,韩晓庆先后被莱芜区委区政府评为“双拥工作先进个人”、“信访工作先进个人”,被济南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表彰为“全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并荣立三等功。

韩晓庆深入辖区学校开展国防教育知识宣传。(摄影/董  帅)

韩晓庆为莱芜区人武部职工讲解违法违纪典型案例。(摄影/董  帅)

“岗位就是战位,职工同样能站‘C位’”

“飞鸽”牌干部,“永久”式职工。

“职工岗位不轻松,想干就有干不完的活。”作为曾经占据人武部“半壁江山”的职工群体,无论是身份地位、工资待遇都与现役干部、文职人员差距较大,可韩晓庆却从不在意,即便是还有3年时间即到龄退休,但她依然与年轻人比学习、和男同志比吃苦,撑起了人武部政治工作“半边天”。

回顾往昔工作,曾经的“金牌老师”谈及最多的则是民兵教育。

育人者必先育己。教师出身的韩晓庆对抓好民兵教育有一种久违的亲近感,第一次上场“救火”,就博得满堂彩。那是2003年初夏的一天,因负责民兵教育工作的同事临时有事,韩晓庆“临危受命”为参加轮训的100余名民兵上了一堂思想政治教育课。面对时间紧迫、教案不熟悉等“囧境”,韩晓庆将自己收集的莱芜民兵小故事编入教案,并结合莱芜党史军史讲述民兵发展史。“原以为会‘哑火’,没想到台下数次响起掌声。”谈起首次登台授课的情景,韩晓庆难掩喜悦之情。

首次授课好评如潮,坚定了韩晓庆做好民兵思想政治工作的信心。随后的工作实践中,她将收集整理的“党史小故事”制作成学习手册,定期向民兵推送理论学习“金句”,同时牵头编撰出版《莱芜民兵故事集》等教育读本,这些冒着“热气”的故事逐渐成为民兵集训、预定新兵役前教育的“主打教材”。

说起韩晓庆,莱芜区人武部领导赞不绝口:“她总能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到极致,工作非常认真负责。”

2019年初,因地方行政区域调整,原莱城区人武部划归济南警备区管理。转隶移交工作中,韩晓庆主动承担难度系数最大的文件档案整理、归档工作。那段时间,韩晓庆吃住都在办公室,连续加班加点十几天,认真细致做好登记统计、分门别类归档资料,确保了移交工作顺利完成。

“两面锦旗见真情,一心巧解挠心事。”采访中,同为政治工作科职工的张雪莹向笔者讲起了韩晓庆化解涉军矛盾的故事。

去年底,辖区张家洼街道办事处一村庄面临整体搬迁,村上一名军属对拆迁政策不理解,产生抵触情绪。在部队服役的儿子了解情况后,多次劝说家人未果,部队来函请求人武部协调解决。作为“金牌调解员”的韩晓庆及时与街道办联系对接,多次与该军属沟通解释,最终保证了拆迁工作顺利进行。今年“八一”前夕,张家洼街道办事处和该村敲锣打鼓分别将写有“军民连心一家亲,排忧解难见真情”、“鼎力相助,鱼水情深”烫金大字的锦旗送到区人武部。面对赞誉,韩晓庆坚定地说:“只要岗位需要我就干,只要组织号召我就冲。”

韩晓庆的办公桌上有一个摆件,上面写着“事经我手无差错,事交我办请放心”,同事们都说韩晓庆一干起工作就“走火入魔”。正是凭着这种“不服输”的劲头,她做到了“事事都尽心,岗岗都精彩”。

韩晓庆协调辖区医疗机构在帮扶村开展义诊活动。(摄影/董  帅)

因为爱得深沉,所以选择守护”

“四个老人、三处住家、两个孩子、一副担子。”采访临近结束,这位“老武装”用一首“4321歌”谈及责任与坚守。

公公半身不遂,婆婆多种病痛缠身,母亲身体也大不如从前,丈夫在银行工作经常加班加点。每天忙完单位的工作,韩晓庆就在三处家中奔波。喜欢打篮球的儿子戏称,“妈妈是位‘空中飞人’。”曾有亲戚不止一次地劝韩晓庆换个单位,每次都被她婉言回绝。

那是2014年的大雪节气,齐鲁大地气温骤降,泼水成冰。一日午后,正在辖区大王庄镇协调军人军属维权问题的韩晓庆突然接到学校老师的电话:“孩子突然晕倒,被送往市中心医院了。”为了能赶在春节前妥善解决维权问题,韩晓庆只得打电话叮嘱丈夫前往医院照料孩子,自己直到双方签字和解后才离开大王庄镇。“返程时风雪交加,到达医院已是后半夜了。”谈及往事,这位平凡的母亲满眼泪光、沉默良久。

那段时间,她带着儿子奔波于济南、北京各大医院,体重也从120多斤降到不足100斤,满头黑发也变得斑驳花白。为了不耽误工作,她把手头的工作记录成一个小本子交给同事,从每项工作的流程到相关单位的联系方式,均写得一清二楚。孩子康复出院后的第二天,她又准时出现在民兵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上。

2021年以前,韩晓庆是莱芜区人武部唯一的“半边天”,但却从不以女同志自居搞特殊,先后承担过征兵政治考核、民兵思想政治教育等多项业务,每项工作从“门外汉”到“老把式”,都比别人付出了更多的汗水。去年初,韩晓庆出现膝盖积液,时常难以下地走路,为了不耽误工作,她每天天不亮就去针灸理疗,上班时间一到她又精神抖擞地出现在单位。

24个寒暑,可以丈量一个人的工作长度;24载春秋,却无法计算一个人的事业高度。正如山东省军区第二届“五美”先进事迹报告暨颁奖典礼颁奖词上写的那样:“强军征程巾帼不让须眉,二十四载专武不渝其志。”作为国防动员系统的一名普通职工,韩晓庆始终不松劲、不懈怠、不止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闪耀着“最美”的从武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