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中国民兵

赤水河畔涌动新潮

文 | 商坤 肖诗铧 本刊特约通讯员 袁吕

千里乌江,莽莽群山。

地处乌蒙腹地的贵州省毕节市,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浸润着红色。这里曾是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所在地,贵州省第一个中共地下党支部在此创立。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毕节就有着军爱民、民拥军的光荣传统,军为民打土豪分田地,民为军运粮弹支前线,军民携手并肩风雨同舟,铸就了鱼水情深、生死与共的军民关系。

进入新时代,毕节市军地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光荣传统,用实际行动汇聚起双拥共建、双向奉献的磅礴力量,有效推动毕节双拥工作迈上新台阶、推向新高潮,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

织金县军地联合组织纪念延安双拥运动80周年文艺汇演。(摄影/张   进)

“三后”保障有了“直通快车”

“感谢这么好的政策,不仅解决了我的就业问题,也消除了我们一家人的后顾之忧。今后我会以实际行动回馈组织的关心和帮助。”随军家属刘丽萍,因母亲患病开支较大,仅靠丈夫的工资很难维持生活,在毕节军分区的帮助下,她通过毕节市举办的随军家属定向招聘会,顺利成为市红十字会下属事业单位的一名工作人员,她非常高兴,第一时间将这个好消息与丈夫分享。

“我们定向招聘的特点就是精细摸排、精准对接,为军嫂打造就业直通快车。”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领导介绍,他们每年都会定期组织随军家属就业需求摸排统计,协调地方拿出高于需求数量的岗位,并通过一对一的招考方式组织定向招聘会,确保让优质岗位精准对接随军家属。

近年来,毕节市在持续抓好军地互办实事“双清单”工作机制落实的同时,用心用情解决军人“三后”问题,及时收集汇总,配套制订专项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单位、完成时限和具体联络员,并纳入全年双拥重点工作,确保交办的事项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地方党委政府对我们转业军人是那么地照顾,让我在地方工作更加有信心了。”不久前,今年计划安置的部队转业干部陈超,如愿以偿被平职安排到地方党校工作。正准备请探亲假回家协调孩子上学的边防军人卯齐线,很快就接到了女儿上学的通知。“没想到,孩子的入学问题这么快就有了着落,就读的还是毕节市最好的小学,我心里的牵挂总算落了地!”

一项项“专项方案”的配套制订,一件件“双清单”事项的对账销号,毕节市用心用情架起了一座双拥“连心桥”,进一步浓厚了军民鱼水情。

毕节市军地联合组织医护人员开展义诊活动。(摄影/刘   松)

赫章县人武部组织民兵帮助茶农采茶。(摄影/徐   勇)

毕节市军地协力助推赫章县农副产品进江苏、进军营。(摄影/李宏宇)

戍边一线喜获“拥军礼包”

每逢春节,驻守在祖国边疆的毕节籍官兵,总能收到来自家乡的慰问信、贺年卡、祝福视频,以及装满刺梨汁、核桃、荞酥等家乡特产的慰问礼包。

“没想到在高原还能喝到家乡的刺梨原液。”品尝着家乡寄来的特产,一股暖流涌上新疆军区某部下士胡增义的心头。更让他激动的是,家乡人武部领导和优秀退役军人代表还专门录制了祝福视频。据统计,仅2023年春节期间,该市就为边海防部队官兵赠送了价值60余万元的刺梨原液慰问品。

临近“八一”,在七星关区举行的“同心向党·共卫国防”拥军优属活动现场,一首首欢快的歌曲,一段段优美的舞蹈,将全场的氛围推向高潮。“今天的活动让我重新回顾了自己的军旅生涯,我为自己曾经是一名军人感到无比自豪。”74岁的退伍军人周德礼听着红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感动地说。

毕节市拥军工作不仅体现在各项主题活动的开展,还体现在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在毕节市,包括教育、文化、交通、旅游等12个行业,280余家企业(门店)以及社会组织纷纷加入拥军行列,主动为军人军属及优抚对象提供优惠优待服务。在七星关区金桂社区,区爱国拥军促进会邀请区内14家爱心企业开展“百行千店齐拥军”捐赠慰问活动;在黔西市大关镇,由市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增城分院组成的义诊工作组,为50余名现役军人家属免费体检;在纳雍县董地乡现役军人张应渊家中,由省、市、县三级法院组成的联合维权工作组送来了14万元的司法救助金……

如今,行走在毕节市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双拥主题公园、双拥文化广场、双拥合唱团等焕发出勃勃生机,涌动着崇军热潮。

精准帮扶打造“绿色产业”

清晨,在纳雍县化作林场林禽基地,随着饲养员一声呼喊,上万只“滚山鸡”从密林间跑出,争相觅食、追逐。“这些种鸡生活在林下,运动量大、繁殖力强,前来引种的老乡络绎不绝……”林场负责人罗号介绍。

“高质量发展时期,推动农业产业向标准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实现绿色增长。”毕节军分区文职人员唐继之介绍,这几年,毕节军分区以高品质农产品生产为导向,依托当地优良鸡种资源,引导和发动群众利用闲置荒地和山林地养殖“滚山鸡”,经济效益逐年递增,市场覆盖云南、广东等地,形成从保种扩繁、商品鸡养殖到销售落地的闭环产业链。

毕节市以喀斯特地貌和高山丘陵为主,资源禀赋极不均衡。近年来,毕节军分区紧盯山地特色这个关键精准发力,与地方一起将特色农业产业这张大网在全市铺开。在织金县马家屯村,县人武部紧抓乡村旅游带来的“新流量”培育休闲农业,帮建17个温室大棚种植草莓;在赫章县大凉山村,县人武部结合高湿高海拔的地理特点,协调出资50万元助力村民发展花椒产业;在大方县红旗村,军分区将产业项目与生态景观长廊建设相结合,打造上千亩油用牡丹种植基地……

如今,七星关七彩山鸡养殖基地、金沙铁皮石斛种植基地、纳雍化作林下经济示范园、威宁赤松茸种植基地等一批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示范项目全面开花,共同组成产业集群,成为毕节市双拥工作的新样板。

偏远山区架起“致富金桥”

盛夏时节,热浪涌动。江苏省南京市一家大型连锁超市农产品展销区,来自贵州省毕节市的柴鸡蛋、土猪肉、刺梨液、核桃乳等农副产品为市民们带来阵阵“清凉”。居民李江平一边将来自赫章县的西瓜放入购物车,一边说:“这瓜不仅皮薄瓤脆、甘甜多汁,价格还实惠,已经回购好几次了。”

“产自千里之遥的绿色农副产品,从田间地头走上南京市民餐桌,这得益于毕节市军地搭建的‘黔货入苏’模式。”赫章县人武部政委敬春林介绍,几年前,县人武部抓住江苏省军区结对帮扶赫章县大凉山村的契机,接洽上一家在江苏省设有上百家门店的大型连锁超市,他们陆续将赫章县的农副产品引入该超市的200多家门店,让农产品走出了深山沟、卖上了好价钱。

为满足市场需求,该超市又主动提出与赫章县4个养鸡场结成产销联盟,推动产销精准对接。“这几个养鸡场解决了250余人就业问题,大幅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赫章县某农业公司负责人陈清泉说道。大凉山村村民苏万军掰着指头算了一笔账,“在养鸡场干活,我每年有3万元收入。”

如今,随着“黔货入苏”经验推广,毕节市军地联合构建了优质农副产品进军营、进政府、进民兵编兵单位、进大型超市的“黔货四进”体系,越来越多的农副产品通过军地协作走向全国,线上线下年平均销售额达7000万元,解决1000余人就业,间接带动了300余户增产增收,“黔货四进”为毕节市架起了一座座迈向乡村振兴大道的“致富金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