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中国民兵

旗展江淮风帆劲

—— 安徽省聚力提升新时代党管武装工作质效纪实

文 | 辛 雷 陈东东 蔡永连

指挥中心内,巨大的电子屏幕上数据奔流、态势图实时更新;深山密林中,民兵新质力量依托数字化指挥系统快速向“战场”机动……前不久,记者在安徽省某演训现场看到,指挥席军地领导共同研战谋战,其他席位各类人员依令而动、分工协作,一场实战化演练激战正酣。这是安徽省聚力抓实党管武装工作、军地联合开展演训活动的一个镜头。

安徽是一片红色的热土,素有崇军尚武的优良传统。近年来,安徽省坚持高起点筹划、高标准推进党管武装工作,以“在肩上”的责任担当、“在弦上”的战斗姿态、“在路上”的坚毅执着把方向、谋全局、抓大事、解难题,统筹抓好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强省富民与强军兴武各项工作协调发展,江淮大地上处处再现崇军尚武、助力打赢的火热场景。

安徽省肥东县举行2025年下半年入伍新兵欢送仪式。(摄影/武志豪)

让“软指标”变成“硬任务”——

坚持把武装工作“置顶”办理

“将武装工作纳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保障经费纳入财政年度预算、管武责任纳入党政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重点优抚对象医保参保率、抚恤和生活补助按月足额发放率、医疗补助落实率均达到100%,驻军部队官兵子女优先进入重点中小学校就读……”今年年初,宿州市党管武装工作会议上,各县(区)交出的答卷令人振奋。沉甸甸的成绩背后是各级党政领导将强军兴武之责深深烙印于心、牢牢扛在肩头的有力见证。宿州市相关负责同志告诉记者,该市对各级党政主官政绩考核中党管武装工作情况占比达到2%。一名县委书记坦言:“砣小压千斤,这2%的分值激发了上下管武兴武的热情动力。”

“坚持把武装工作‘置顶’办理。”宿州市领导介绍,近年来该市各级党委政府主动扛牢管武兴武时代重任,从市委书记带队督查武装工作到新老县(区)委书记交接武装工作、再到党委议军会集中破解武装工作难题……一系列“硬核”举措层层压实责任,使党管武装这项“软指标”变成“硬任务”。

近年来,安徽省各级党委坚决扛起管武兴武责任,自觉把抓经济与强武装捆在一起同时研究、同步部署、同向推进,打造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全力保障、军地齐抓共管、逐级履行职责的崭新局面。他们在严格落实双向兼职、党委议军、定期述职等制度外,还建立起武装工作“绿色通道”、涉军议题第一时间上会等议事决策机制,确保事关强军兴武的事项先办快办、应办尽办、特事特办。

曾经一段时间,阜阳市因为民兵训练基地设施陈旧、承训能力不足,导致民兵成建制训练受到影响。“备战打仗需要什么,党管武装就坚决推进什么。”去年以来,阜阳市多次召开会议并确定按照“资源重组、一地多用”的思路尽快建成集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训练基地。经军地人员反复勘察、周密论证,他们盘活占地近百亩的某建设停滞项目,并模块化设计了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军事训练区、应战应急中心、后勤保障区等功能区,联动解决民兵训练、国防动员演练、国防教育等难点问题。据了解,该基地投入使用后大大改变了民兵分队成建制训练难的现状,有力助推了民兵战斗力建设实现新跃升。

安徽省铜陵市组织民兵进行战术课目训练。(摄影/万   欣)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民兵无人机分队组织民兵进行战术训练。(摄影/张子博)

由“让我做”转向“我要做”——

建起管武兴武的“四梁八柱”

“部队有需求,地方有保障。”近年来,安徽省各级紧盯部队所需和官兵所盼扎实做好党管武装工作,省委、省政府和省军区联合出台《安徽省国防动员委员会工作规则》等文件,及时构建权责明晰的省、市、县三级国防动员体系,探索建立“党委议军会把方向、军政座谈会解难题、现场办公会抓落实”的武装工作运行机制,同时研究出台加强军事设施保护、保障过境部队行动、规范拥军支前工作等配套措施,使党管武装工作从“让我做”转向“我要做”。

今年年初,驻军某部反映营区周边民用电磁信号干扰较大,严重影响了部队训练工作。“问题清单”列出后,所在地主要领导第一时间主持召开党委议军会进行专题研究,之后又召集地方相关部门现场办公解决问题,并在一周内查明了干扰源、制订出了具体整治方案,同时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关键区域的电磁环境优化和防护设施升级,使部队训练得以恢复正常。两年多来,该省已累计协调解决部队战备训练用地、军事设施保护、随军家属安置等难题200余项,受到驻军部队和安徽籍官兵普遍欢迎。

“眼里要有国防,心里要有官兵。”在全省各军分区(警备区)党委第一书记党管武装工作述职会上,安徽省委领导的话点燃了各级党委爱武兴武的澎湃激情。多年来,该省军地坚持精力向援战保战聚焦、政策向服务备战打仗倾斜,并经过不断探索实践打造形成了“两条特色链路”:一条是聚焦国防动员援战要求构建起“需求精准提报——潜力精准匹配——任务高效落实”的闭合链路,另一条是贯通“入伍——在伍——退役——就业——优待”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保障链路。这两条链路前后呼应、协同发力,共同擦亮了援战支前的响亮品牌。与此同时,该省多地还积极建成了军地数据共享体系,汇聚交通、医疗、通信、气象等部门动态数据并搭建起可视化平台,实现军地需求精准匹配与工作任务高效协同。今年防汛关键期,该省军地联合防汛指挥中心通过“防汛通”信息系统精准测算出兵力、物资和工程机械数质量情况,快速调集最近的民兵应急分队、可征用的砂石料场和挖掘机等做好防汛抗洪工作,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安徽阜阳籍的某特战旅连长王斌长年驻守雪域高原,该市依据建成的军人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链路展开“暖心”行动,不仅为其家属提供了心仪的就业岗位,还通过“军人子女教育优待绿色通道”将其孩子送入省城优质小学,王斌在感谢信中写道:“家乡的关怀消除了后顾之忧,让我更能全身心投入到守护国门的任务中!”

从“挖潜力”改为“建链路”——

为后备力量插上“科技翅膀”

前不久,安徽省某演练场上硝烟弥漫,一阵阵急促的警报声骤然响起,民兵詹厚宏正在掩护一名“新战友”展开排爆行动。只见这名“新战友”脚踩履带、跨沟越障,利用灵敏的视觉系统精准锁定目标并及时引燃了爆炸物。

这名“新战友”的真面目是履带式机器人,它体型虽小但无坚不摧,排爆安全高效,让人眼前一亮。

“不仅平时服务有行动,急时应急有作为,更要战时应战有能力。”安徽省军区某局领导介绍,近年来他们紧盯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充分发挥省内高科技企业集中、人才资源多、创新活力足的优势,紧紧围绕推动科技潜力向备战打仗能力转化狠抓民兵新质力量建设,优化人员编组、购置装备器材、创新施训模式,取得了实实在在成效。

近年来,合肥市军地注重挖掘“科创名城”的科技潜力,率先引进新型技术手段、智能装备与科技人才,将量子通信、生物科技、无人机侦察、智能语音等前沿科技和相关的新型人才融入新质民兵分队建设之中。该警备区领导感慨,合肥市支援保障力量正在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由传统领域向新兴领域转变,这种脱胎换骨的变化是当地国防建设与科技发展同频共振的结果。

向新聚能、向战攻关,也为“传统队”注入更多新动能。民兵医疗救护分队是一支传统民兵任务分队,是作战部队卫勤保障力量的重要补充,近年来多地反映这支队伍存在优势资源难转化、前后方协同不密切、指挥使用不规范、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导致力量与任务的匹配度不高,快速反应力和支援保障力打了折扣。对此,六安市军地在队伍编、建、训上进行有益探索,他们以任务需求为牵引,通过优化编组结构、细分救护模块、引进新质设备、升级医疗手段和模块化组训模式,形成多个可灵活组配的模块化小组,全力打通“接、检、治、送、防、补”全链路,使其不仅能在本地执行医疗救护支援保障任务、还可跨域嵌入卫勤保障行动,真正成为了一支能够遂行援战保战任务的医疗尖兵。

记者了解到,当前安徽省国防动员办公室正在全力探索推开“国防动员一张图”工作运行模式,此举将使国防动员头绪多、任务重、协调难等问题得到较好解决。据悉,该项目依托“安徽省一体化基础平台”构建,设有“国防动员大数据集成中心”、“国防动员态势服务平台”等综合性应用系统,涵盖交通路网、应急资源、人口分布、气象实况等领域信息,建成使用后必然会有力提升平战转换效率和动员指挥效能,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插上“科技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