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誉为“东方明珠”的上海市,如今驻守着这么一支队伍——其前身是八路军某部侦察连,诞生于抗日烽火之中,战功赫赫、威名远扬;在和平岁月里,他们几经调整转隶,成为霓虹灯下的新哨兵,初心不改、本色不变。
这支队伍,就是上海警备区警备纠察队一中队。该中队自2017年调整组建以来,先后2次荣立集体二等功、2次荣立集体三等功,被军委国防动员部表彰为“基层治理规范化建设先进单位”,其党支部2次被军委国防动员部党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上海警备区警备纠察队一中队官兵正在进行刺杀对抗训练。
红色之城“追光者”
“步伐坚定走在十里洋场,一身戎装映着青春的脸庞;集合在警备纠察旗帜下,亲爱的战友我们无上荣光……”晨光熹微,上海尚未完全苏醒,一首激昂的《警备纠察队队歌》已在上海警备区警备纠察队一中队营区响起。
步入营区,随处可见醒目的强军标语,“红”的底色、“战”的味道扑面而来,让人不仅能感受到其“外表”的军旅气息,还能领略“内里”的忠诚信念。
“让每面墙、每根灯杆、每块展板都会‘说话’,让全体人员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随行的警备纠察队干部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们将忠诚文化、胜战文化、安全文化等融入营区文化建设之中,聚焦铸魂育人抓理论贯注、抓教育引导、抓文化熏陶,推动基层建设全面发展、全面过硬。
开训拉练,将出发地选在中共“一大”会址;组织政治教育,与西藏军区“高原戍边模范营”开展互学共育活动;开展“新时代奋斗观”大讨论,邀请原“南京路上好八连”官兵讲述他们转隶特战部队的亲身经历;新兵入营,安排大家来到荣誉室讲传统、在军旗前集体宣誓……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见证了该中队在铸魂育人方面的诸多创新之举。他们针对中队官兵“动”、“散”的特点,在引导官兵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的基础上,结合部队转隶调整和驻地发展,让官兵走进红色场所听党课、走近革命前辈学传统、走入社会课堂看发展,积极构建处处是课堂、时时受教育、次次有收获的生动格局,将思想的伟力讲得可见可及,成了官兵强筋壮骨的“营养剂”。
“在这片土地上,曾有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民族解放抛头颅、洒热血……”近日,该中队官兵再次走进淞沪抗战纪念馆参观见学,这是他们连续3年开展“学传统、悟初心、砺斗志”学习教育活动的镜头。“每当听到那感人的奋斗故事和先辈们的先进事迹,自己心中就充满了干好工作的激情。”一级上士胡荣峰在参加完活动后说道。
记者翻阅该中队学习教育计划看到,他们除认真落实上级的规定动作外,自主安排的活动也精彩纷呈:组织阅读理论书籍、撰写心得体会,举办“讲传统、话使命”演讲,开展“党史军史大家谈”班务会……正是这强有力的教育引导,让流动的“哨兵”始终保持了政治坚定、信仰如磐。
上海警备区警备纠察队一中队组织官兵进行战术训练。
上海警备区警备纠察队一中队纠察小分队正在上海人民广场巡逻执勤。
黄浦江畔“先锋岗”
伫立在初秋的黄浦江畔,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时值正午,记者来到警备纠察队一中队位于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旁的执勤点位,战士许舒豪正在哨位执勤。闷热的天气让年轻战士的脸上微微冒汗,却丝毫没有影响他执勤的状态。记者望去,川流不息的游客摩肩接踵,许舒豪瞪大眼睛、挺起胸膛,在哨位上展现着最好的状态。
为何要在黄浦江畔执勤?中队长王基晓向记者介绍:“黄浦江畔两侧多为旅游景点,人流车流汇集,是警备纠察重要的点位。在这里设置执勤点位,既便于维护军容风纪、军车运行秩序和交通安全,又能让游客更有安全感。”
记者站在哨位附近观察,只见游客或咨询游览路线、或委托官兵暂时照看行李,执勤官兵应对自如、热情服务,路过的游客纷纷投来赞许的目光。从他们灿烂的笑脸上,记者看到的是两个字:信任。
与此同时,分队长李金龙正带队在另外一个执勤点开展军车检查纠察工作。
“信息时代是‘全民皆记者’的时代,警备纠察工作面临更多挑战,这要求我们在执勤过程中更加注重程序、强调规范。”面对采访,李金龙斩钉截铁地说道。
说话间,战士们4人一组各就各位。片刻时间,负责检查过往军车的战士拦下一辆军车,立正、敬礼。“同志,您好!请出示证件,接受检查。”“三证一单齐全,信息无误,放行。”不到2分钟,检查完毕,车辆通行。
“这么快!”听到记者的惊叹,李金龙笑着解释:2分钟是文明执勤的需要。为防止影响交通,战士们人人练就一双“火眼金睛”:20米开外可分辨军车真伪,30米开外可识别真假军人。刚才车子停靠时,他们已通过号牌外观大致分辨了真伪。
“监督是主责,服务是本质。新时代警备工作必须变单打独斗为联合执法,才能与时俱进。”上海警备区机关人员介绍,近年来该中队先后赴湖北、陕西、浙江等地参观见学,邀请驻地武警、公安等协作单位业务骨干前来帮训,全面提升警备工作人员执法素养和处置能力;充分挖掘地方现有执法力量和信息技术资源,建立“110”军地联动平台,引接交警道路交通监控和城市地理信息等系统;定期与协作单位互动交流,探索出了执法与服务结合、军队与地方联动、平时与战时衔接的警备工作新模式。
夜幕降临,闷热依旧。大街上霓虹闪烁,一派繁华景象。哨位红旗招展,一中队官兵仍全副武装、精神抖擞。据统计,组建以来,一中队执勤区域覆盖上海市16个区、142个街镇,执勤行车里程36万余公里,徒步巡查里程数万公里,受到了军地广泛赞誉。
“初心之地”见初心
登顶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之巅俯瞰黄浦江两岸,金茂大厦、世博园区、杨浦大桥……一处处地标建筑铺展出一幅壮美画卷,目之所及皆是流光溢彩。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海警备区警备纠察队一中队多年如一日开展“为国节约一粒米、为民节约一度电”活动,班班配备修理箱,人人都有针线包,吃“忆苦思甜饭”、过“干粮补给日”……“为国家尽义务,为人民献爱心!”这是一代代中队官兵念在口中、记在心上的口头禅,更是在工作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该中队有一支志愿服务队,自2017年成立以来先后开展志愿服务数百次、无偿献血2万余毫升……这一连串的数字,是他们对为民服务宗旨的深刻理解——来自于人民更要服务于人民。
近年来,该中队广大官兵自觉投身拥政爱民工作,既当后备排头兵、又当国防宣传员、还当双拥志愿者,以勇于奉献的担当和舍我其谁的使命感,争当强军路上的“螺丝钉”,续写着新时代的“雷锋日记”,成为黄浦江畔群众心中的“温暖绿色方阵”。
“我们的为民服务项目也在与时俱进。”该中队战士潘琳涛介绍说,他们的服务内容由刚开始的修鞋、理发、磨刀“老三样”,逐步拓展到健康理疗、法律咨询等20多项,装备也从缝纫机、工具包、理发箱“三件宝”升级为超声波眼镜清洗机、多功能血压仪等。在官兵的带动下,50多家单位、数百名志愿者也参与其中,军地联手撑起的爱民帐篷有时绵延近200米。
去年7月中旬,上海突遇极端天气,一中队全时备勤担负抢险救援任务。疾风骤雨中,该中队全体官兵通宵奋战,冒雨抢修受损道路、做好道路临时管制等工作;今年3月上旬,中队官兵走进辖区中小学开展“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争当时代有为少年”国防教育活动,组织主题班会、红色革命故事大讲堂等活动23场次,捐赠各类教育教学物资数万元……盘点一年来参与的社会服务工作,上海警备区机关人员深情地说:“一中队的志愿服务没有终点,每时每刻都是为人民服务的起点。”
深夜,城市安然入睡,路灯星星点点,陪伴着执勤点上的士兵。从空中俯瞰巨大楼宇间的哨位只是一个微小光点,但微光暖暖守护着和平安宁。望着执勤官兵挺立的身姿,记者坚信:新时代“霓虹灯下的哨兵”,永远是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