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中国民兵

“当兵就不能怕死”

—— 记101岁抗战老兵闫可风

文 | 高海滨 吕 爽

每每我们看望闫可风“老革命”时,只要谈到战争年代的场景和牺牲的战友,他总会潸然泪下……他说:“抗日战争很惨烈,日本鬼子的‘三光’政策,杀了很多人,我忘不了血腥的一幕幕,我也是在敌人封锁的夹缝中生存下来的。”

1924年12月,闫可风出生在山西省垣曲县。后来,因父亲调至内蒙古归绥市(现呼和浩特市)工作,他幼年便跟随母亲来到归绥市陶林县生活,一直上到高小二年级。“还差两个月就毕业了,鬼子来了,全家人开始逃难。”闫可风不无遗憾地说道。

1938年八路军进攻陶林县打鬼子,父亲便秘密做起侦察、锄奸和发动群众工作。年幼的闫可风受父亲的影响,帮父亲给八路军运送药物和传送信件。看着日本侵略者到处烧杀抢掠,闫可风意识到:只有参军打鬼子,老百姓才有活路。

“爹,我要当兵打鬼子!”1939年10月,在家人的支持下闫可风参加了八路军,被分配到大青山骑兵支队。这支队伍曾先后粉碎了日伪军多次“扫荡”,创造了开展敌后骑兵游击战争的丰富经验。那时的闫可风在骑兵支队主要做侦察敌情、传送信件、运输药品等工作,18岁时因表现出色被任命为指导员。

一次,闫可风带领7名战士到敌占区宣传抗日。到老乡家后,他们很快就被日伪军发现了,于是决定往山里撤,但敌人紧追不放。上了山头后,南面是悬崖,西面是起伏地,敌军很快追了上来。“当兵就不能怕死,更不能当亡国奴。”闫可风告诉大家坚守山头和敌人死拼。

战斗打响后,闫可风带领一个班的战士抢先占据了有利地形,先后打退了敌人4次进攻。那天下午敌人发动第5次进攻,眼看着敌人离他们越来越近,只见闫可风不慌不忙、沉着应对,瞄准敌人队伍中的机枪手一枪将其击毙。

眼见占不到便宜,加之天色已晚,敌人便结束战斗撤回了。“打了一天,我们8名战士成功击退敌人的进攻,无一伤亡。”闫可风难掩骄傲地说道。

1945年农历正月,闫可风带部分战士到归凉县一带开展游击活动时突降大雪,寒风凛冽,冻得人浑身发抖。闫可风高烧不退,无力走路。他不能随队战斗,只好带上通讯员柳根娃暂时找了一个窝棚养病。

窝棚是位于摩天岭山西坡上的一个较深土坑,他们在上面盖上柴草进行伪装隐蔽。在这里,闫可风连续4天没迈出窝棚一步,直到高烧退去他才出棚打探情况。得知敌人仍在四处搜捕,闫可风意识到不能因为自己连累了当地百姓,便决定寻找时机转移出去。

第二天,他们准备转移时,看到前来窝棚口抱柴火做饭的老乡面色紧张一句话没说拔腿就跑,闫可风觉得情况不对,拿起枪想往窝棚外查看,结果一探头,敌人的子弹便从他的头顶飞过,如果再低一点头盖骨就会被打碎。生死关头,闫可风想,“打死一个够本,打死两个赚一个。”只见他拿起枪“啪、啪”两声枪响,两名敌人应声倒地。这可把敌人吓坏了,不敢冒进就地隐蔽起来。趁这个空隙,他决定由自己来抵挡敌人的进攻,掩护通讯员撤退。只见他一边迎着敌人射击,一边命令通讯员从敌人火力较弱的一侧突围,哪知通讯员刚跑出去没多远,就不幸中弹牺牲了。闫可风顾不上悲伤,便利用地形优势边打边往山头撤退,在山梁处他找到一处深沟隐蔽了起来。尾追的敌人并没有发现闫可风,便将山头包围起来,气急败坏地用机枪进行扫射,同时喊话:“快出来,看到你了,不出来就打死你!”闫可风一动不动。敌人不死心还往几处深沟投掷了手榴弹,闫可风识破了敌人的诡计,愈发不动!直到太阳下山仍搜寻无果,敌人便撤退了。就这样,闫可风借助深沟躲过了敌人的追捕。

闫可风胜利突围后,当地老百姓编了一句顺口溜:“闫可风真能干,五枪打死两个半”,并称赞他是“孤胆英雄”。

在那段战火纷飞的年代,闫可风还参加了绥包战役、大同战役、集宁战役等一系列战役战斗,先后被授予了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1983年6月离休后,他还经常到石家庄驻军部队及学校为官兵和学生讲述革命故事,而每当有人称他“老英雄、老首长”时,他总是说那些牺牲的战友才是真正的英雄。(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闫可风(左五)参加所在干休所建所40周年暨第三十届“彩色周末”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