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中国民兵

风起雁门红旗展

—— 山西省忻州市扎实做好新时代双拥工作纪实

文 | 边靖泽 张文瑞 梁 鑫

巍巍雁门关,昭昭忠烈魂。

山西省忻州市境内的雁门关,山峦险峻、绝壁凌云,自古便是兵家必争的战略雄关。抗日战争时期,忻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全国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步入新时代,忻州市军地自觉传承红色基因、大力弘扬优良传统,把关爱军人、关心军属作为政治责任,推动尊崇军人、崇尚英雄成为社会风尚,在忻州大地书写了“爱我人民爱我军”的时代新篇,今年该市再次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

忻州市军地组织2025年下半年入伍新兵到烈士陵园缅怀革命烈士。

“这里的血脉传承还是那样热”

“我们要像革命先辈那样锤炼过硬本领,以拼搏之姿接续奋斗!”今年6月初,雁门关伏击战遗址上,代县人武部组织民兵骨干现地教学,嘹亮的声音回响在这片浸染着热血的土地上。

回溯烽火岁月,晋察冀、晋绥两大抗日根据地从这里发展壮大,许多战役战斗在这里相继打响。彼时,忻州人民群众与部队官兵心手相连,送粮送药、参战支前,“村村有英烈、沟沟埋忠魂”成为军民同心抗敌的真实写照。

时代场景在变,红色基因的根脉与传承始终不变。警车开道、锣鼓喧天、掌声齐鸣,市领导的寄语、军分区领导的祝福,处处彰显着忻州对国防事业的高度重视与对新兵的深切关怀,更透着这座城市浸润多年的红色底蕴与拥军热忱,这是笔者在忻州市今年下半年入伍新兵出征仪式现场看到的一幕。

来到广场一侧,新兵家长们围成一圈,现场的工作人员正热情地为他们发放“拥军礼包”。说是“礼包”,其实是一本精心制作的宣传手册,里面满满当当记录着国家和地方给予新兵的各项优待政策:对入伍大学生发放一次性奖励,本科毕业生每人不低于8000元,专科毕业生每人不低于4000元,全日制在校退役士兵学生全部享受本专科生国家助学金……家长们一边翻阅手册、一边互相交流,脸上的担忧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安心的笑容,有人指着手册上的政策条目轻声感慨:“现在政策这么好,孩子在部队我们也放心了。”

新兵入伍享受崇高礼遇和全面优待,驻军部队练兵备战得到“顶格”保障,退役军人移交安置、就业创业相关待遇政策得到全面落实……这一系列拥军举措的背后,既得益于忻州市党委政府倾情倾力、担当实干,更得益于他们始终把红色基因作为精神纽带、代代相传。工作实践中,他们深挖红色资源“富矿”,投入专项资金修缮维护历史遗迹、还原历史风貌,让沉睡的红色资源“活”起来;利用新媒体平台,定期推送红色故事、革命先辈事迹短视频,借助微信、抖音等传播渠道扩大红色文化覆盖面,让红色基因在潜移默化中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常态组织党员干部、中小学生走进红色教育基地,在追寻历史根脉、感悟初心使命中触及灵魂、鼓舞精神。一桩桩、一件件饱含赤诚的工作实践,让红色基因永续传承、拥军优属氛围更加浓厚。

从战火淬炼的记忆到街巷间的红色印记,从军民同心的共建实践到代代相传的精神坚守,忻州正以全方位、立体化的举措让双拥之花在这片红色热土上绚烂绽放。

忻州市军地组织即将启程的入伍新兵瞻仰忻州籍烈士名录。

“这里的拥军劲头还是那样足”

“孩子马上要读初中,因户籍问题进不去辖区学校,这可咋整?”去年8月14日,繁峙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办公室里,家住县城的4位退役军人紧攥着户口本,眉头紧锁、焦急万分。工作人员见状立刻放下手头工作,逐字逐句记录下问题的来龙去脉,并第一时间与县教育体育局沟通协商,仅用3天时间就为老兵们解决了愁盼问题。

无独有偶。今年3月初,忻州籍边防军人银镭从千里之外来电,对市双拥办帮助其解决子女入学难题表示感谢。原来,他长期戍边,孩子到了入学年纪,正准备请探亲假专程回家协调孩子上学的事,却“意外”接到了孩子上学的通知。“没想到,家乡党委政府都替我们想在前、做在前了,我心里的牵挂落了地!”

“符合政策的军人子女都会得到妥善安排。”该市领导介绍,针对忻州市军人子女入学入托需求较大的实际,他们严格落实《山西省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办法实施细则》,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及职能部门责任,规范招生工作流程,积极落实优待政策。同时,他们每年都会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跟踪与监督,并针对部分学校名额紧张、政策解读不到位等问题提前制订预案,确保优待政策真正落到实处、惠及军人家庭。现如今,忻州市已实现现役军人子女全部就近入学入托,中高考优待政策应享尽享,仅在忻府区一地就已保障163名义务教育阶段军人子女顺利就近入学,赢得军人军属纷纷点赞。

在忻州市,高标准解决军人子女入学入托难题仅是双拥工作的亮点之一。近年来,该市采取“政府助推、市场引导、社会支持”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开展退役军人“春风行动”、“送政策到军营・送服务到基层”和退役军人暨随军家属专场招聘会等活动,进一步拓宽退役军人及随军家属就业创业平台。据统计,自2020年至今,忻州市共组织退役军人专场招聘会12场次,吸引近900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6671个,千余人次签订了就业意向书,退役士兵参加自主就业技能培训取证率达87%以上。

站在新的起点上,忻州市正以“让最可爱的人成为最幸福的人”为标尺,持续拓宽双拥新维度——从实现A级旅游景区军人军属全域优待到探索“退役军人创业孵化基地”助力转型就业,从打造航天科普研学品牌深化国防教育到推动军民一体产业赋能区域经济,这片被红色精神滋养的土地,正以永不停歇的创新实践,让双拥传统的“金字招牌”历久弥新、焕发新韵。

如今,在忻州市军地各级共同努力下,该市紧盯军人“后路、后院、后代”现实问题靶向施策、精准发力:退役安置渠道持续拓宽,军属合法权益有力维护,子女教育优待有效落实,桩桩实事做得实、看得见、暖人心。这里的拥军劲头还是那样足、爱军热情还是那样浓,这份始终“在线”的深厚情谊让军政军民团结的纽带在忻州大地愈发牢固。

“这里的爱民情意还是那样深”

“再难的日子,党和政府都是你们最坚实的后盾,往后的生活肯定会越来越好。”今年春节,忻州军分区领导一行专程走访慰问困难群众王建军,为他送上慰问金和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并与他促膝长谈,鼓励他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面对生活。

在驻军某部队,官兵们与忻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爱心结对,不仅每年定期为孩子们送上学习用品,更积极配合学校开展特色军体教学活动,将国防教育的种子播撒进校园,用迷彩青春点亮少年梦想。

定期走访慰问、举办军营开放日、帮扶困难家庭……多年来,沐浴在全社会拥军优属的春风中,广大驻军部队官兵倍感温暖、备受鼓舞,也更加坚定了扎根老区、回报人民的决心。他们在紧抓练兵备战、圆满完成各项军事任务的同时,认真履行“驻守一方、稳定一方、造福一方”的职责,着眼地方所需、立足自身所能,主动作为、同向发力,在忻州大地上绘就了一幅拥政爱民的动人画卷。

“偏关县光伏发电项目年均收益达6万元,并带动周边30余户村民收入显著增长;代县红色旅游项目每年吸引游客5万余人次,成功拉动当地旅游消费增长逾200万元;定襄县新建的文化活动场所自投入使用以来,已成功举办各类文化活动50余场,惠及村民1800余人,丰富了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回顾驻军部队的帮扶历程,忻州市双拥办领导如数家珍,“部队的同志们倾注了真情实意,使出了浑身解数,这些项目件件办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是军民鱼水情深最坚实的见证!”

去年3月,宁武县境内的芦芽山突发山火,火势迅速蔓延,严重威胁原始森林及山下村庄安全。该县人武部组织民兵应急分队迅速行动,背负装备在复杂地域长距离辗转行进、于浓烟和高温环境下持续奋战10余小时,最终成功扑灭全部明火,险情得到有效控制,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重要生态资源的安全。

“解放军来了,我们就放心了!”在当地群众眼中,每当危急时刻,总有“迷彩”身影冲锋在前。近年来,在多次抢险救灾任务中,广大官兵和民兵闻令而动、向险而行,在关键时刻发挥了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高度赞誉。(本文图片由赵元宏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