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中国民兵

巡逻在祖国边防线上

—— 记者探访边防民兵哨所实录

文 | 郭冬明 董笑然

金秋十月,瑰丽的朝阳照亮神州大地,如水的明月洒向万里河山。

在这举国欢庆的日子里,一支支身着迷彩的队伍又一次踏上了巡逻路。在祖国的边防线上,这样的场景平凡常见,这样的景象美丽动人。他们是可敬可爱的新时代中国民兵,年复一年巡逻在林海雪原、大漠戈壁、高山海岛,与风雨为伴,踏雪霜而行。他们每一次巡逻,都是对祖国神圣主权最有力的宣誓;他们每一次执勤,都是对人民幸福安宁最深情的守护。

光阴有迹,坚守无声。在国庆、中秋双节前夕,记者跟随边防民兵的脚步上海岛、走边关、进哨所,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下他们的忠诚与担当、执着与坚守。

开山岛民兵哨所民兵正在观察海况。

开山岛民兵哨所民兵正在进行日常巡逻。

江苏省灌云县开山岛民兵哨所——

“我把太阳迎进祖国”

晨曦微露,黄海前哨的开山岛还笼罩在深蓝色的晨霭中,远处黄海的波涛拍打着礁石发出阵阵轰鸣。“滴……”5时30分,随着民兵哨长付明涛的一声起床哨,民兵哨员梁登高、常发栋准时起床,穿戴整齐后从柜子里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国旗。今天,他们要用开山岛特有的方式提前为祖国庆生——迎着太阳升国旗!

“一二一,一二一……”清晨,记者跟随守岛民兵从宿舍出发向着山顶的升旗台行进,哨长付明涛手捧国旗与其他2名民兵的步伐迈得格外有力。在这座仅0.013平方公里的岛礁上,他们的脚步声在清晨的寂静中愈发铿锵作响。3段陡坡、4个平台、58级台阶——这条“人民楷模”王继才同志走过32年的路,在新中国迎来76岁生日的晨曦中,由新一代守岛人用脚步接续丈量,每一步都透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每一步都承载着沉甸甸的责任。

5时58分,天际线处的鱼肚白渐渐染上金边,海天相接处泛起淡淡的橘红色,3名民兵在升旗台前挺直腰板仔细抚平迷彩服上的每一处褶皱,目光如炬地凝视着远方。这庄严的场景在过去39年的每一个清晨从未缺席,如同一种永恒的誓言,在这东海前哨被一代代守岛人传承。

“准备升旗!”付明涛取出用防水油布精心包裹的一面国旗并缓缓展开,鲜艳的红色在晨曦中格外醒目,这是特意在国庆节前夕更换的一面崭新国旗。新国旗迎着新一天的太阳带来了新气象,也象征着新征程。

6时整,庄严的《义勇军进行曲》响起,民兵梁登高奋力挥动右臂,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展……

“向国旗——敬礼!”洪亮的口令伴随着国歌声响彻全场,守岛民兵立正肃穆、庄严敬礼、高唱国歌,目光跟随缓缓上升的国旗逐渐上移,阳光恰在这一刻跃出海平面,万道金辉洒在旗帜上,五颗金星熠熠生辉。海风将旗帜完全舒展开来,阳光透过国旗洒在开山岛上,绿树、鲜花、青草……一切仿佛瞬间苏醒,显现出艳丽夺目的色彩。

“每一次升旗,仿佛都能感受到王继才同志就在我们身边。在当年长期没水没电、缺衣少食的艰苦环境下,王继才同志整整坚守了32年。他让五星红旗每天在这里伴着朝阳升起,而自己永远倒在了开山岛上。”付明涛带着哽咽的声音告诉记者,他第一次登岛时,王继才的妻子王仕花拉着他的手说:“这座岛就交给你们了。”那一刻,他感受到了传承的分量,也明白了守护的意义。

“看,太阳完全出来了。”付明涛站在红白相间的灯塔旁指着远方说道。金光在海面上铺就一条闪耀的道路,海鸥迎着朝阳展翅飞翔,银色的翅膀掠起串串晶莹的浪花。

升旗仪式结束,3名守岛民兵开始例行巡逻,检查岛上设施、维护设备,巡看周围海面上有没有船只遇险,并记录气温、海况等信息,最后在海防日志上工整地写下:“今天风力3级,能见度良好,一切正常。今日升旗时间6时整,与日出时间同步。”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密密麻麻的日志本上,那些泛黄的纸页记录着历代守岛人的名字和日期,这是一代代守岛民兵日复一日坚守的最好见证,更是边防有我在、祖国请放心的庄严承诺。

完成巡逻后,一群海鸟恰好飞过,民兵梁登高不无感慨地告诉记者:“无论是觅食的海鸟还是葱茏的草木,都让开山岛更富生机。每每看到眼前的一切,总会想起老所长王继才。开山岛是一座‘发光’的小岛,‘光源’就是老所长的爱国奉献精神。我们来守岛,就应当迎着光、追逐光、成为光。”

王继才生前常说:“我们人离不开阳光,小岛也离不开国旗。升起了国旗,小岛就有了颜色。”如今,人在换,路未变。一茬又一茬的守岛民兵每日沿着王继才走过的那条路巡逻,红旗下绿意盎然的开山岛正是他用宝贵的生命染出来的颜色。远处海面上,早起的渔船正拖出长长波纹,国旗在朝阳下猎猎作响,那抹鲜红仿佛与天边霞光融为了一体。

马鬃山镇边防民兵哨所民兵正在为界碑描红。

马鬃山镇边防民兵哨所民兵与边防官兵、公安干警开展联合巡逻。

甘肃省肃北县马鬃山镇边防民兵哨所——

“我为祖国界碑描红”

西出阳关,遥望边陲,戈壁沙丘逶迤连绵,远处的马鬃山国门巍然耸立。

仲秋时节,黎明前的寒意尚未散去,记者来到甘肃省肃北县马鬃山镇边防民兵哨所,只见全体民兵整装待发,哨长蔡龙仔细检查着每一件装备并特意带上十几面小国旗。今天,他要带领哨所民兵会同边防部队官兵一起巡逻,目标是完成13个界碑的巡查任务并抵达目的地马鬃山496号国门界碑。

马鬃山雄踞于河西走廊西段北侧,因其境内主峰远看好似一匹抖鬃甩尾的出征战马而得名。这里素有“西北风口”之称,年平均5级以上大风达200多天。干旱和狂风塑造了戈壁滩独特的地貌,也锤炼了当地人坚韧勇毅的品质。

7时整,全体民兵在寒风中整齐列队,哨所门前的五星红旗猎猎作响。“敬礼!”蔡龙带领民兵向国旗敬礼。这一刻,戈壁的寒风仿佛也为之静默。

记者坐在巡逻车上,跟随巡逻队伍在戈壁公路上颠簸前行,车窗外的戈壁滩在阳光下泛着金属般的光泽,寒风从车窗缝隙钻入,带来远处山峰的气息。“这里该下车步行了。”车行不远,蔡龙指着车载地图告诉记者,从下车的地方到492号界碑需要穿过三道山梁。  

队伍步行不多远,便被戈壁的苍茫包裹。蔡龙粗糙的手握着一根磨得发亮的驼骨手杖走在最前面,一边反复用手杖探路一边小心翼翼地向前行走。“别看这石头不起眼,风刮了上万年才成这样。”他指着脚下的黑褐色岩石对队员说,“我们也要像它们一样,牢牢扎根在这里。”

忽然,从远处传来摩托车的轰鸣声。队员们立即警觉起来,迅速进入警戒状态。蔡龙通过望远镜观察后露出了笑容:“是巴特尔大叔!”这是当地的牧民巡边员,虽然年过花甲,但仍然坚持每周巡边3次。“国庆节快到了,我也来看看界碑,知道你们在这附近就顺便带了点奶茶和奶豆腐。”走近后,巴特尔从摩托车上卸下保温壶递过来说道。

这样的“兵民联防”在马鬃山已经成为传统。据统计,当地有近百名牧民自愿担任巡边员,形成了“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边防格局。巴特尔大叔看着眼前一个个饱经风霜的脸庞喃喃说道:“我在这片草原上放牧40多年了,亲眼看着边境线越来越安宁,生活越来越美好!”

巡逻最难过的关还是边境的“风”。眼看风越来越大,蔡龙临时找了一个背风的山坳组织大家短暂休整,民兵们拿出干馕就着刚送来的奶茶和奶豆腐吃了起来。“我们的身后是祖国,我们虽然苦点累点,但一家不圆万家圆,这就是我们边防民兵的价值所在。”趁着休整间隙,蔡龙给大家加油鼓劲,“我们边防民兵也有自己的‘风花雪月’,那风是‘铁马秋风’、月是‘边关冷月’,你们说是不是?”一向不爱舞文弄墨的蔡龙突然蹦出点有文采的话,引得其他民兵捧腹大笑,一瞬间寒冷仿佛都被驱散开来。

“咱们得加快速度,不然就不能准时和边防部队官兵会合了。”休息片刻,蔡龙决定把大家分成两部分,由他带领一部分人加速前进,由民兵苏力德带领体力相对较弱的人紧随其后。

2个小时后,民兵巡逻分队在蔡龙的带领下,终于到达国门旁的496号界碑与边防部队官兵会合。记者看到,国门主体建筑呈正方形,其上端镌刻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7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描红!”随着一声令下,民兵铁尼格尔小心地打开红色油漆罐,用毛笔蘸着红漆开始为界碑上的“中国”二字和碑号描红。他的动作轻柔而专注,鲜红的油漆在阳光下格外夺目,与民兵们黝黑的面庞形成鲜明对比。那一刻,整个队伍寂静无声,只有戈壁的风声呼啸而过,仿佛在诉说着界碑守护的漫长岁月。“每次描红,都感觉是在为祖国母亲梳妆打扮。”民兵铁尼格尔的话道出了所有戍边人的心声。

描红结束后,蔡龙掏出小国旗发放给大家并动情地说道:“虽然我们不能去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但我们要让国旗在边境线上飘扬。”鲜红的国旗与国门、界碑交相辉映,那抹中国红在戈壁滩上格外耀眼。

东宁市民兵哨所民兵利用望远镜观察边界一线情况。

东宁市民兵哨所民兵正在进行巡逻执勤。

黑龙江省东宁市民兵哨所——

“祖国永远在我心中”

东北边陲,要塞主峰。晨曦的第一缕金辉掠过蜿蜒的绥芬河,也染亮东宁要塞的群山之巅,山巅之上屹立着黑龙江省东宁市民兵哨所。站在哨所看去,蜿蜒的边境线仿佛一条长龙尽收眼底。

记者走进哨所惊讶地发现,只有4个执勤民兵的哨所,却把“家”布置得温馨喜庆,每个观察窗的窗角上都贴着五角星剪纸,金色的五星在阳光下格外醒目。然而,走进哨所值班室却是另一番景象,通信设备指示灯交替闪烁与电子大屏实时画面切换的独特景象映入眼帘。与许多人传统印象中“一岗一哨一枪”的边防哨卡不同,眼前的景象处处彰显着现代化的力量。

在指挥控制室内,记者看到巨大的电子屏幕几乎占据整面墙壁,通过6台360度监控摄像机,监控显示屏上实时显示任务区域的全景图像:界河的波澜、林间的小路、边境的界碑等重点目标都一目了然。

“指挥室,各监控点位运行正常!”操作台前,值班民兵金建华神情专注,指尖在鼠标熟练滑动,调取、放大、切换着不同监控点的画面。他身旁多种型号的通信终端指示灯不停闪烁,与上级指挥所、一线巡逻组、友邻单位保持着不间断的通联。

民兵观察员王洪彬指着装备架上的一台微光夜视仪告诉记者:“在微光夜视仪等装备的帮助下,原本只能在白天3到5小时观察的区域,现在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观察,大大提升了观察能力。”

说话间,一阵急促的“滴滴”声响起。屏幕上,某重点区域智能报警系统发出警示。“指挥室,376号界碑发现3名抵边作业人员……”监控屏幕上闪现出3个黑影,民兵观察员王洪彬迅速锁定具体位置并第一时间通报陆军某旅,经过细致观察最后确认是当地边民从事正常生产活动。尽管是虚惊一场,值班民兵还是熟练地在执勤日志电子系统中记录了此次报警及处置情况,“任何一次报警都必须严肃对待,这是哨所的职责所在。”

执勤条件的改善让哨所民兵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倍增,站岗值勤的劲头更足了。记者登上哨塔,正在值勤的民兵张怀平说:“信息化监控系统就像新入队的‘战友’,增强了哨所执勤的力量。如今坐在屏幕前就可以进行观察监测,一点鼠标就能查看各个重点区域,哨所还与边防连队、人武部值班室实时互通,边情报告时间缩短了80%,极大地提高了执勤效率。”

哨所的变化,老一代守边人最有发言权。民兵庄平秀向记者展示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他的父亲庄金成曾是东宁市民兵哨所最早一批的执勤民兵。那时候哨所很简陋,冬天透风,夏天闷热,民兵们靠着双脚丈量边境,一天要走几十里山路。

2022年“八一”前夕,东宁市投入专项资金对民兵哨所进行了信息化改造升级,完善了哨所监控系统、通联设备、生活用具和执勤装具,全面提升联合执勤、观察报知、灵活应变、综合保障“四个能力”。如今,哨所已变成集值班室、瞭望塔楼、活动室、独立宿舍于一体的现代化、数字化民兵哨所,执勤也实现了从现地巡逻到“人工+线上”巡逻相结合的转变。

窗外,秋风已带着刺骨的寒意,值班民兵金建华正操作新型无人机将边境实时画面传回指挥室。“节日期间,人员往来频繁,更要加强防范。我们守在这里,就是要让祖国和人民放心。”金建华说道。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远处的东宁市区霓虹闪烁,哨所里也依旧灯火通明,“祖国永远在我心中”的声音在每名哨兵心中回荡。刚刚走下哨位的民兵张怀平通过视频与家人“云端”聚会,屏幕那头是他的妻子和小孩,孩子对着镜头兴奋地讲述着白天外出游玩的见闻,妻子温柔地叮嘱丈夫添衣保暖……铁血与柔情、家国与边关,在这一刻紧密相连。

(朱家磊、任浩利、穆 超、吴丰泉、本刊特约记者李弘非、李军波等参与采写并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