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独行列传》中这样描述范冉,“所止单陋,有时粮粒尽,穷居自若,言貌无改。闾里歌之曰:‘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范冉,字史云,汉桓帝时为莱芜长,被后世尊为古代廉吏的典范。明朝吴从先在《小窗自纪》中赞扬他:“甑中生尘釜生鱼,千载之下,不悲其穷而扬其清。故知澹泊之乡,芳洁所托。”
一个人能否做到清正廉洁,与其是否有淡泊之心关系甚大。孔子就说过,“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翻开浩瀚的史籍,自古以来,清心寡欲,恬静自处,不慕名利地位,不为斗米折腰,是清官廉吏的一种共同品格。不管身处什么样的时代、什么样的环境,他们始终保持淡泊之志,以平和的心态、清苦的生活,稳稳地托起高尚的品行。
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淡泊名利的典范。陈云同志曾写下一幅题词,“个人名利淡如水,党的事业重如山”。这既是他一生奋斗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党内同志的谆谆教诲。我们党的创始人之一、革命先驱李大钊,不仅自己“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地节俭生活,他的后代也都淡泊名利,不谋私利。长子李葆华先后任过水利部党组书记等职务,不论在哪个岗位都生活俭朴、清正廉洁,直至2005年去世,仍住着上世纪70年代的房子,用着老旧的三合板家具、人造革蒙皮的椅子。李大钊的孙子、“七一勋章”获得者李宏塔,继承家风,固守清贫,把“永远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当作为官的本分,身为厅级干部仍然骑自行车上下班,一骑就是20多年。正是这样的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常怀淡泊之心,坚守住了“不求有名于个人,只求有益于党”的精神家园和革命气节。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纵观古今,无数的事实表明,只有具备淡泊的心境,从内心涵养一汩清泉,才能“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清廉为官,奉公为民。如果对身外之物过分追求,横也攀比竖也攀比,不知足不知止,导致内心失衡、私欲膨胀,以至甘为物质奴役,手中的权力就可能会成为贪腐谋私的工具,正如古人所说,“欲无度者,其心无度;心无度者,则其所为不可知矣”。
廉洁自律是共产党人为官从政的底线。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能否守住拒腐防变的防线,最紧要的是守住内心。很多落马的官员忏悔时痛哭流涕,说都是被心中的贪欲所害,“眼里识得破,肚里忍不过”。人有欲望是正常的,但不能为欲望所困。古人早就告诫我们:“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兹事体大,不可不察,不可不慎焉”。
落马官员的忏悔不仅对党员干部,乃至对所有握有公权力的人来说,都是深刻的警示和启迪。“天下之难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管住贪欲,最好的办法就是常掸心灵灰尘、常清思想垃圾、常掏灵魂旮旯,永远葆有一颗淡泊之心,寡欲少求,戒贪止欲,耐得住生活上的清苦和寂寞,不追求安逸,不贪图享受,从思想根子和灵魂深处,扣好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的“第一粒扣子”,以内无妄思保证外无妄动。借用爱因斯坦的一句话,就是“不管时代潮流和社会风尚怎样,人总是可以凭着自己高尚的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