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子河畔,新四军军部旧址开启“人从众”模式;桃花潭旁,王稼祥故居游人如织……临近“五一”假期,安徽省宣城市红色旅游火爆出圈,多处景点成为热门打卡之地。
宣城是一片红色热土,无数革命先辈在这里洒下热血甚至献出宝贵生命,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红色印记。近年来,该市军地注重系统性保护红色资源、体系化传承红色基因、融合式发展红色文化,通过“回看走过的路”厚植情怀、“再忆曾经的事”激扬斗志。
广德市组织专武干部到红色场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武警某部官兵到泾县红色场馆开展现地教学活动。
系统性保护——
守护红色热土的历史根脉
“孤军奋斗罗霄山上,继承了先烈的殊勋……”谷雨时节,皖东南的宣城惠风和畅,人头攒动。在一片雕刻精美、风格古朴的徽派建筑前,一群参加红色研学的学生齐声高歌《新四军军歌》,引来周围游客驻足观望。
这栋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展陈面积8000多平方米的建筑,是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走进展厅,一件件历史文物、一张张战斗图片,令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新四军指战员浴血奋战的年代。
“北有延安宝塔,南有云岭烽火。”宣城曾是皖南党组织首创地、新四军军部所在地、渡江战役重要策应地,这里有星罗棋布的红色遗址、革命旧址、纪念地及纪念建筑设施。据统计,该市登记在册的革命遗址近300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有700多处、烈士纪念设施达1300余处。
“用好用活红色资源,首要任务是保护好红色资源。”宣城军分区领导介绍,宣城市军地在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方面目标一致:依法管理保护红色资源,守护好皖南重镇的“红色殿堂”。
设立红色片区、打造红色线路、编印红色地图……笔者从宣城市文旅局了解到,近年来该市军地按照“有景可观、有迹可循、有史可听”的思路,全面实施“革命旧址维修保护、革命文物陈列展示、革命故事宣讲传播”三大工程;突出抓好红色资源的全面清查,健全普查、挖掘、整理、认定为内容的革命文物保护机制,“中共中央东南局旧址”等一批革命旧址得到全面维修;按照“应迁尽迁、集中管护”要求,对零散烈士墓进行迁移修缮,完成市烈士陵园、烈士英名墙项目工程建设及多处烈士陵园、烈士事迹展陈馆改造工作。
一域一特色,一地一品牌。与此同时,各县(市、区)纷纷“放出大招”,及时对红色遗址进行全方位修缮和场景复原,让红色资源成为增强城市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发展自信的“助推器”。宣州区实行革命文物定期排查制度,加强对辖区红色旧址、革命遗址的摸排梳理,整合建立红色资源库;旌德县以“追寻红色根脉”为主题,深入本地党史人物故居、革命斗争遗址等开展实地探访,整理形成红色文物清单……
从标语墙的修缮到纪念馆的升级,从临时抢救保护到长期依法保障……宣城市军地携手持续推进红色资源保护利用,让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让红色文化成为潮流新风。
广德市军地联合组织红色教育进校园活动。
体系化创新——
感悟红色资源的时代魅力
“高高的云岭,高高的山啰,山下流淌着青弋江哟……”“五一”前夕,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文艺演出活动在泾县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前举行。
为什么说别开生面?因为压轴演出的皖南花鼓戏《高高的云岭》将理论灌输与诗朗诵、情景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表现形式相结合,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当灯光亮起,不少观众的眼中都闪烁着晶莹的泪花。
历史,只有不断被感知,才能更好地传颂和续写。逛文化公园、听红色故事、看情景演出……笔者在多个场馆参观时发现,除了实物展陈形式外,还有利用声、光、电等技术手段设置的战场情景和体验环节,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受到感染熏陶。
“好的内容离不开好的表现形式。”宣城军分区领导说,红色资源不仅需要“活”起来、更需要“动”起来,通过历史与现实的互动,融入现实思想、融入工作实践,才能发挥更大价值。工作实践中,宣城市军地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坚持结合融合。推出“红色+文旅”发展思路,采取“化点成珠、串珠成线、连线成片”的思路打造了以新四军军部旧址、皖南事变烈士陵园等重点革命遗址为重要节点的红色文化旅游线路,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追捧”;创新“场馆+课堂”教育理念,按照“有景可观、有迹可循、有史可听”的思路,细化各类红色场馆教育、管理和使用规范,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红色教育阵地。
——坚持活动牵引。持续提升红色文化的知晓度、传播率,在中小学开展“走进红色场馆、探寻抗战遗址、对话荣誉老兵”红色寻根活动,连续多年在全市举办“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演讲比赛,推动红色文化教育辐射城乡、覆盖全员;注重从革命先烈后代、退役军人等群体中选拔组建红色宣讲队伍,持续加强对外推介“宣城红色品牌”,引导大众争做红色传人。
——坚持文化培塑。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红色血脉、魅力宣城》红色旅游专题宣传片,拍摄大型纪录片《云岭印记》,发行邮册《新四军在宣城》,丰富高品质红色文化供给;及时留存红色记忆,建立全市红色档案资源数据库,实现跨馆跨平台的资源共享,推动红色文化传承发展。
教育内容持续拓展,教育形式日趋多样,教育体系不断完善……透过这一张张喜人的红色教育“成绩单”,笔者听闻宣城市党政干部、广大群众和学生的国防意识不断增强,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氛围更加浓厚。
融合式发展——
激发红色传人的行动自觉
青弋江畔寻军魂、革命旧址讲传统、无名碑前谈信仰……今年清明节前夕,宣城军分区组织的“重走新四军征战路”主题党日活动如期进行。
“红色文化是独特而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具有丰富的价值内涵和强大的教育功能。”该军分区领导介绍,近年来他们注重从辖区丰厚的红色资源“富矿”中汲取教育营养,在全区部署开展“弘扬新四军精神、争当红色传人”系列教育,通过“以点带面抓、榜样引领学”等方式,持续培塑奋进攻坚的精神品质。
笔者通过查阅该军分区教育计划了解到,他们统筹用好红色场馆“活阵地”、革命故事“活基因”,打造“由点及线再到面”的思政课教育矩阵:依托红色纪念场馆建成“民兵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持续开展红色地标打卡、红色场景体验等活动;线上开展“传承红色基因,讲好新四军故事”云直播,线下举办主题演讲、歌咏比赛、征文活动,让官兵和民兵近距离感悟英烈精神、增强奋斗奋进动力。
“我们注重把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强军兴军优势,将遂行使命任务作为发扬优良传统最经常、最宝贵的实践平台。”宣城军分区领导介绍,他们有个雷打不动的传统:凡是新交流的干部、新入职的文职人员,都要到革命旧址、红色场馆等地参观见学,在思想上厚植胜战底气,在读战史、学战将、研战例中领悟胜战之道。
革命战争的硝烟已经远去,但宝贵的精神却历久弥新、代代传承。近年来,宣城军分区将红色文化教育延伸到演训一线、渗透到应战应急任务一线,教育引导广大官兵、民兵在抢险救灾、应急处突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冲锋在前、主动作为。去年汛期,宣城境内多条主要河流超警戒水位,绩溪、旌德等地相继出现汛情灾情。任务面前,广大民兵挑重担、打头阵,成为抗洪大堤上的“最美”身影。
宣城的红色记忆,是镌刻在青山绿水间的精神密码,是流淌在岁月长河中的信仰力量。如今的宣城,青弋江微波荡漾,一座座红色纪念馆、一处处革命遗址遗迹掩映在青山绿水中。公园有红色雕塑、街道两旁悬挂红色标语,沿街商铺不时传出革命歌曲……红色文化已融入人民群众生活,红色成为这座历史名城最亮的底色。(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