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中国民兵

跨越时空的“团聚”

文 | 周 明 丁时伟

春日清晨,湖南省醴陵市左权镇将军村黄茅岭的山坡上,薄雾未散,鸟语花香。这里,长眠着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左权将军的母亲张氏。这里,也因为左权的名字而被很多人知晓。

左权,1905年出生于醴陵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4年,左权考入黄埔军校,从此踏上革命道路。这一走,便是与母亲的永别。

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进行“铁壁合围”大扫荡,左权在这次激烈战斗中不幸壮烈牺牲,年仅37岁。因战乱阻隔,左权母亲未能见到儿子最后一面,甚至不知他葬于何处。新中国成立后,左权的遗骸被迁葬至河北省邯郸市晋冀鲁豫烈士陵园。他的母亲则长眠于醴陵故土。

数十年间,母子二人,一南一北,隔山隔水,未曾“相见”。左权的外孙沙峰心中一直有个愿望:让姥爷和太姥姥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团聚”。这个想法,得到醴陵军地多方力量的积极响应。于是,一场由醴陵市军地共同组织的简朴而庄严的取土仪式在左权母亲墓前举行。

仪式开始前,醴陵市基干民兵和小学生代表一起用白毛巾一点点擦拭墓碑上的浮尘。墓碑上,“先妣左母张氏老孺人之墓”几个大字已斑驳。他们一边清理杂草,一边向身旁的人讲述:“左权将军牺牲时,他的母亲还在醴陵盼儿归,这一等就是一辈子……”

沙峰缓步上前,从黑色帆布背包中取出一个釉下五彩瓷坛。“太姥姥,我来看望您了,这次我将带着您的念想去看望姥爷……”沙峰抚着墓碑,轻声呢喃。他缓缓俯身,用铲子掘起一抔湿润的故土,除去枯叶和碎石,动作轻柔如捧珍宝,“这抔土,是太姥姥的牵挂,也是家乡的思念”。

这抔土,是左权离家时踩过的黄土地,揉进了母亲倚门远望时滑过衣襟的泪水,更寄托着醴陵军民对英雄的深情追思。

每一抔泥土,都带着记忆,带着母亲对左权深深的眷恋。

队伍中,左权红军小学的学生们将一束束黄菊摆在墓碑前……

仪式结束后的次日上午,载着这坛故土的列车从醴陵东站启程北上。车厢内,瓷坛被红绸包裹着,7名随行军地人员轮流守护。当列车驶过长江时,醴陵民兵、红色宣讲员杨云志感慨不已:“当年,左将军从醴陵出发参加革命,今天我们护送故土北上,这何尝不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1000多公里的路程,众人小心守护着瓷坛,守护着一段沉甸甸的历史和深情。途经武汉站时,列车长得知瓷坛的来历后,特意腾出空间用于安全存放;途经郑州站时,几名退役老兵得知后,也自发加入护送队伍……

河北省邯郸市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内,松柏苍翠,玉兰吐蕊。当醴陵故土护送队伍出现在陵园门口时,等候多时的邯郸军分区官兵和邯郸市第二十八中学的学生们齐刷刷敬礼。太行山的风掠过墓碑上“太行浩气传千古”的鎏金大字,仿佛将湘音与冀语编织成同一曲挽歌。

祭扫仪式上,醴陵基干民兵代表捧出竹篮,取出从醴陵带来的艾叶粑粑和酱板鸭。沙峰跪在墓前,颤抖着将故土撒向青石缝隙和墓碑周围。“姥爷,太姥姥来看您了……”

泥土回归大地,仿佛母子二人终于跨越时空紧紧相拥在一起。此刻,阳光为左权将军墓镀上了金色,醴陵故土已化作护着新草的春泥。

80多年前,左权将军血洒太行,用生命捍卫了民族尊严;80多年后,一坛故乡的泥土让英雄与母亲“重逢”。从湖南醴陵到河北邯郸,这场跨越千余公里的特殊“重逢”,串联起的不仅是一位抗日英雄与母亲的深情,更是一次对英烈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左权将军和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我们唯有铭记历史,砥砺前行,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一位前来瞻仰的老人说,在这片他们用鲜血守卫的土地上,山河无恙、国泰民安,而他们的故事也将永远被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