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头岭伏击战,是1938年3月16日八路军第129师在山西省潞城县(今长治市潞城区)至河北省涉县之间的神头岭进行的一场战斗。此次战斗不仅是围点打援战法的成功范例,而且在辩证地分析地形、能动地利用地形方面也给我们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启示。
1938年初,根据八路军总部命令,为打击与削弱侵入晋东南和占领长治的敌人,并策应晋西的八路军第115师和晋西北的八路军第120师作战,以牵制向黄河防线进攻的日军,八路军第129师将主力部队向南辗转机动。3月上旬,八路军第129师部队在邯(郸)长(治)大道以北地区集结,寻机歼敌。
八路军第129师根据“敌一处受袭,他处之敌必然出援”的规律,并结合长治市黎城县、潞城县之间有浊漳河相隔便于阻断交通,以及神头岭附近地形复杂便于设伏的判断制定作战方案。具体作战部署是:以第769团一部袭击黎城吸引长治、涉县日军来援;将第769团主力置于黎城东北的东、西黄须地区,伏击涉县来援之敌;第386旅辖第771团、第772团及补充团于神头岭设伏,伏击潞城来援之敌。
第386旅受领任务后,派人前出至神头村附近勘察地形,发现地图与现地不符:公路不在山沟里,而是在神头村东侧的山岭上,山岭宽度不过一二百米,公路两边地势比公路略高,除了紧贴路边有一些国民党军队以前修筑的旧工事,再无任何隐蔽物。该旅认真分析了地形和敌情后,决定将伏击地点由神头村西改在山岭:山岭虽然不便隐蔽(别处又无更好地形可供利用),但伏击部队能充分利用旧工事隐蔽伪装,同时也能给日军汽车、骑兵运动和展开造成很多不便。第386旅根据神头岭山梁狭窄、山梁长径短的特点,作了“前轻后重、三面夹击”的兵力部署。3月15日傍晚,部队向伏击地区开进,于3月16日拂晓前进入设伏地区。
3月16日4时,按照作战部署,第769团第1营袭入黎城城关,与黎城日军进行激烈巷战。在歼敌100余人后,第1营立即撤出城外。涉县的日军有数百人乘汽车向黎城增援,在黎城县东阳关镇东黄须村、停河铺乡西黄须村附近与第769团主力接触,日军稍作抵抗便窜回涉县。
9时30分,从潞城来援的日军完全进入我军三面设伏形如口袋的伏击地区后,第386旅伏击部队从东、西、北三面向其发起攻击。第771团于神头岭北侧迎头截击敌人,第772团、补充团从公路两侧对日军实施夹击,切断了敌人的退路,与日军展开激烈的战斗。敌人的建制被我军打乱,失去了统一指挥,重兵器和骑兵均受地形限制,难以发挥作用。经过两小时激战,进入神头岭的日军除了后尾的100余人逃脱外全部被歼灭。
神头岭战斗,破坏了日军的交通运输线,成功牵制了日军向黄河南岸和西岸的进攻,有力策应了兄弟部队在晋西地区的作战行动,为开辟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刘 杨整理)
矗立在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区神头之战纪念园内的神头之战纪念碑。(摄影/马小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