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中国民兵

“孔雀蓝”逐梦强军路

—— 陕西省军区聚力加强文职人员队伍建设新闻观察

文 | 刘 飞 申 鑫 本刊记者 冯 伟

最美人间四月天。谷雨时节,三秦大地姹紫嫣红,年轻的“孔雀蓝”队伍拔节生长。穿行在陕西省军区座座军营,记者看到的是,文职人员训练场上“破局”夺旗、课堂内外讲解示范、诊疗一线用心用情;听到的是,文职人员受领任务挺膺担当、遂行使命冲锋在前、面对困难全力攻坚。

他们奋斗的激情源自哪里?打赢的本领如何淬炼?追根溯源,答案就在陕西省军区各级抓建文职人员队伍的务实举措中。近期,记者将镜头聚焦到活跃在三秦大地的“孔雀蓝”队伍,近距离感触该省军区运用新理念新方式管理这支新生力量的实践与思考。

陕西省军区组织新招录文职人员赴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进行入职宣誓。(摄影/王武俊)

激发进取之心——

树起姓军为战“风向标”

“成绩只能代表过去,荣誉则是今后前行的动力!”刚刚参加完陕西省军区国防动员尖兵颁奖大会的铜川军分区机关文职人员王骁,选择将荣誉归零,继续保持“奔跑”模式。

奋斗的青春最精彩。作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2019年考试“上岸”成为省军区系统文职人员的王骁不会想到,“从文”6年来先后四次获得嘉奖,更没料到会成为一名“尖兵”。谈及成功的“秘籍”,王骁坦言,个人的成长进步与各级的教育引导密不可分。

成为军队文职人员之前,王骁是一名地方政府工作人员,曾多次获得“先进个人”、“优秀干部”等殊荣……当怀着对军营的向往如愿加入“孔雀蓝”后,却发现工作内容产生了变化,职业方向发生了调整,他曾不止一次自问:自己的优势在哪里?成为文职人员要做好什么?

“王骁的追问反思是每名文职人员成长初期的一个缩影。”记者从陕西省军区机关了解到,近年来随着文职人员政策制度改革推进,一批批“孔雀蓝”从四面八方汇集军营,队伍规模不断壮大、素质结构持续优化、地位作用有效彰显。然而,因入职动机不同、受社会环境影响,有的新招录文职人员“报国志”树得不牢、“归属感”攒得不足、“含军量”炼得不高,如何管好、用好、培养好这支队伍,成为摆在各级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锻造什么样的文职人员?怎样锻造?”该省军区机关深入调研和解析,答案渐渐浮出水面——文职人员姓军为战,必须从坚定理想信念入手打基础、强底色,帮助他们树立从军报国、向战而行的高远目标和志向。

加强教育引导、突出党性培塑、坚持典型激励……记者从陕西省军区加强文职人员队伍建设的真招实招中发现,他们突出凝心铸魂,将文职人员教育纳入部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整体筹划,推开“周讲、月写、季评”理论学习模式,灵活运用英雄模范感召、红色文化引领、仪式教育激励等方式,帮助文职人员提升理论素养、铸牢忠诚品格;注重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把谈心交心贯穿到工作生活中,常态开展“一人一事”思想交流,助力“孔雀蓝”廓清思想迷雾、把正成长方向。

与此同时,该省军区各级坚持依法施管、以理促管、用情助管,常态开展“融入部队、担起使命、务战强能”教育活动,教育文职人员切勿沾染“惯宠哄、等靠要、松软散、贪抹懒”的思维陋习,培塑“干就干个激情澎湃、干就干个心花怒放、干就干个至臻至强”的价值追求。

厚植沃土,向阳花木早逢春。近年来,该省军区坚持严管与厚爱、约束与激励有机统一,广泛开展创先争优、典型培养和事迹宣传等活动,营造见贤思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仅2024年,就先后有20多名文职人员因工作成绩突出受到省军区以上单位通报表彰。

西安第五离职干部休养所组织文职人员进行专业技能比武。(摄影/韩玉凤)

旬邑县人武部组织文职人员进行队列训练。(摄影/蒙   凯)

锤炼负重之能——

练就担当作为“铁肩膀”

文职人员向战而建,人才建设必须围绕服务备战打仗这个第一要务。沐浴着和煦的春风,一批批文职人员正在“百炼成钢”。

对于旬邑县人武部助理员、文职人员宋晨陆来说,由省军区统一组织的采购业务培训使他从“入手”快速“上手”;

对于西安第五离职干部休养所医生、文职人员王轶来说,地方医院“名师帮带”让她褪去青涩,加速蝶变;

对于志丹县人武部“00后”干事、文职人员李赵斐来说,军分区开展的“军文结对”活动助他转变身份、打牢基础……

“能力磨炼时不我待,任务淬炼只争朝夕。”该省军区领导介绍,他们遵循人才成长规律,逐人制订培养方案、绘制成长路线,构建起接续递进、耦合协调、系统规范的文职人员培训模式,助力“孔雀蓝”迈上能力素质提升快速通道。

——聚焦使命强能力。该省军区着眼为战育人,将文职人员纳入“三位一体”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将初任培训、晋升培训、专业培训贯穿文职人员职业发展全过程、能力生成全链路。巩固深化省军区抓集中培训、师级单位抓业务规范、团级单位抓帮带补训的“三级联动”育才机制,走开机关基层双向交流、多岗位交叉锻炼的路子;完善优化“以老带新、以军带文”方法举措,用好军地院校、医院、科研院所等优质资源开展业务培训、专业进修,助力“孔雀蓝”从“小白”蜕变为“大拿”。

——科学使用激动力。该省军区注重发挥文职人员优势特长,积极搭建施才平台,既锤炼本领又激发活力。安排文职人员参加重大活动筹划、重大课题攻关等任务,结合民兵整组、兵员征集等时机,带领文职人员进入角色履职责、融入实践砺胆气,广泛开展岗位练兵、专业比武等活动,营造争先创优浓厚氛围,助力“孔雀蓝”从“幕后”走向“前台”。

——健全机制增活力。该省军区结合文职人员职业特点,系统规范考核、任用、交流等机制,使文职人员职业发展更加畅通,成长进步更具空间。用好考核评价“指挥棒”,建立“日常纪实、任务总结、年度考评”具体举措,明确考核结果与晋升任用、教育培训、选调交流、奖惩激励、辞退解聘等挂钩,破除论资排辈陈旧观念,树牢“靠素质立身、凭实绩进步”的发展趋势,立起“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鲜明导向,助力“孔雀蓝”从“主体”成长为“主力”。

用成绩说话,凭实力出圈。近年来,该省军区各级紧贴文职人员的职责要求和岗位特点,分级分类推进人才培养锻炼,助推文职人员在急难险重任务中挑大梁、站“C位”,催生越来越多的“尖兵”脱颖而出。

陕西省军区组织新招录文职人员进行初任培训。(摄影/王武俊)

陕西省军区组织新招录文职人员参加文艺汇演。(摄影/王武俊)

凝聚扎根之志——

构建干事创业“强磁场”

“获得感满满,幸福感爆棚!”刚刚过去的清明节假期,陇县人武部文职人员马文杰来到古都西安踏青出游,手持《文职人员证》的他在市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一路通关”,既饱览了春日胜景、也感受到了职业荣誉。

“获得感”这个词,根据《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的解释,多用于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的幸福感。对广大文职人员而言,获得感既包括工资收入等物质方面的收获,更包括职业荣誉等精神层面的富足。

感受到温暖的远不止马文杰一人,更多的关爱关怀正“润物细无声”般发生在文职人员工作生活中。这其中,“孔雀蓝”白曙光很有发言权。

前两年,在老家白水县某事业单位工作的白曙光考入数百公里外的佛坪县人武部,虽然离家远了,事业的舞台更广阔了。本想着在新岗位上大显身手,但难题也接踵而至——和妻子长期两地分居,孩子上学成为“挠头事”,令他一时迷茫不已。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佛坪县人武部立即指派专人沟通协调,将白干事的家属调动、孩子上学问题纳入“办实事”清单,在县委议军会上专题研究解决。“组织将我个人事项想到前面,我唯有努力工作才能回报组织的关心培养。”回忆往事,白曙光依然感慨不已。

阵阵暖风拂军营,件件实事聚人心。采访中记者发现,陕西省依托军地联席会议制度,军地各级主动化解文职人员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对文职人员普遍关心的问题想在先、做在前,一幕幕暖心画面“热气腾腾”上演:咸阳军分区联合地方研究制订“惠文利文”措施,在社保转移接续、招录落户、看病就医等事项上予以优先;商洛军分区会同教育部门出台文职人员子女教育优待政策,延安、铜川军分区联合地方有关部门对文职人员到景区游览实施门票减免。此外,一些人武部将文职人员待遇落实纳入军地协商机制,把温暖送到文职人员心坎上。据统计,仅2024年,该省军地各级协调解决30余名文职人员子女就近入学,指导10余名文职人员家属就业,帮助5户文职人员家庭申请县域保障性租赁住房,救济慰问20余名家庭困难文职人员。

“幸福接了地气,工作成绩提升自然就有了底气。”该省军区领导告诉记者,今年以来,他们联合十几个省级部门集智攻关、协力破难,研究出台文职人员人才培训、子女教育、住房医疗等跨军地政策落实措施,对提高文职人员吸引力、获得感、荣誉度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号角催征,又一场大潮奔腾而至。站在强军兴武的征程上眺望,记者欣喜地发现,无论是在秦巴山区、还是在延河两岸,越来越多的“孔雀蓝”高奏青春之歌、奋进兴武之路,成为陕西省军区建设高质量发展路上一道靓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