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中国民兵

用好立心铸魂的“资源库”

—— 湖南省岳阳军分区采取多种措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效纪实

文 | 刘明亮 郑 伟 本刊见习记者 李 坚

“民兵亦兵亦民,散之为民、聚之为兵,既是参战支前的战斗队,也是乡村建设的排头兵”、“民兵参加抢险救灾具有先天优势,本乡本土情况熟,就地就近行动快”……前不久,湖南省岳阳市参训民兵席地而坐开展“民兵地位作用大家谈”活动,一堂基础理论课由教室搬到了训练场,由“台上讲、台下听”变成了“大家谈、共同议”……这是岳阳军分区坚持不断创新教育形式、提升教育质效的一个现场镜头。近年来,该军分区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铸魂工程、固本工程紧抓不放,在盘活用好各类教育资源中打出一套“组合拳”,有力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质效,让教育更接地气、更有灵气、更聚人气。

岳阳军分区组织党员干部到红色场馆参观见学。

岳阳市岳阳楼区“张超民兵先锋连”组织民兵在抗洪一线开展签名活动。

“借梯上楼”,挖掘用好红色文化这个“富矿”

“‘跳伞、跳伞、跳伞!’生死抉择之间,张超却选择猛推操纵杆下压机头,挽救战机……”前不久,在湖南省第八届“爱我国防”主题演讲比赛总决赛现场,由岳阳军分区根据全军挂像英模张超的先进事迹创作而成的演讲作品《抉择》征服在场所有的专家评委,从众多参赛节目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

时间拨回到两年前,岳阳军分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曾面临“有米不会下锅”的困境。记者翻阅该军分区所属某单位往年的政治教育教案,发现许多内容与信息社会特点、官兵思想实际、工作任务性质不相匹配,通常是“一本教材年年用”、“别人教案拿来用”、“网络下载拼凑用”,难以引发学习兴趣和共鸣。

“岳阳文化底蕴厚重、红色资源丰富、英模人物辈出,我们却‘守着粮仓饿肚子’。”军分区党委议教会上,一班人痛定思痛:一定要用活用好红色资源这个“粮仓”,煮好政治教育这锅“饭”。

谋定而后动。该军分区随即召开政治工作务虚会,围绕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展开“头脑风暴”:先谈“往年的工作怎么看”,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寻求规律;再思“往后的工作怎么干”,分析形势、明确任务、达成共识;三谋“手中的资源怎么用”,挖掘潜能、创新形式、融入日常。

有了“务虚”之时的沉思,就有“务实”之后的喜悦。记者在该军分区了解到,他们立足岳阳红色资源禀赋,深挖“接地气、冒热气、有温度”的素材,创新融合舞蹈、音乐、诗歌等文艺元素,创作出《十六两黄金交党费》、《傅秋涛与〈中国民兵〉》、《无字家书》等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借助红色文化宣讲比武、欢送新兵、民兵集训等时机组织民兵宣讲队巡回展演,以“沉浸式”的舞台表演形式让大家在身临其境中重温红色历史、汲取奋进力量,受到一致好评。

“文艺搭台、传统唱戏”踢开了教育创新的头一脚,该军分区持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转型升级。他们深入挖掘辖区优势资源,打造以弘扬“求索精神、忧乐精神、骆驼精神和平江起义革命精神”为内容的四个专题教育,通过参观见学、专家授课、研讨交流的方式将观点立场现实化、信仰信念场景化,让思想伟力可感可及。同时,他们还发动所属人武部广泛开展“赓续红色潇湘血脉”系列活动,利用民兵集中训练、群众性练兵比武等时机组织党史军史知识竞赛,活动视频在中央电视台国防军事频道《谁是终极英雄》栏目播出,在军地引发强烈反响。

思路一变天地宽。从“有米不会下锅”到“繁花次第盛开”,岳阳军分区坚持从红色“富矿”中汲取精神营养,通过借梯上楼、借船过河的形式,使思想政治教育新风在巴陵大地劲吹。

岳阳军分区以“人民英雄”张超生前事迹为题材创作文艺作品并进行巡回演出。

“协同作战”,整合用好师资力量这个“外力”

“以前分散搞教育,有多少专题就要准备多少教案,如今只需准备一堂课,必须在提升质量上多下功夫”、“过去只面对本单位人员,现在要面对的是军分区全体人员,必须精益求精”……去年年初,岳阳军分区下发的《思想政治教育授课任务分工表》引发大家热议。该表将年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细化分类,并明确各人武部主官备课任务,届时面向军分区全体人员授课施教。

“以往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教育模式容易造成重复准备、资源浪费,质量更是难以保证。”该军分区领导介绍,每名施教者的知识储备、专业背景、生活阅历都不同,把这些师资力量有效整合起来,打造共享共用教育平台,既可以让施教者充分发挥个人专长实现“1+1>2”的效果,又可以将好的思想和经验及故事等汇集成优质“资源库”实现“一家香、大家享”,从而提升备课施教的质量水平和实际成效。一方面,共享平台可以通过教育资源共享、教育计划共拟、教员力量共配、精品课堂共建等方式最大程度盘活教育资源,让授课内容更加吸引眼球、更能润人心田;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互学互鉴、经验共享,鼓励各级干部对“如何备课更吸引人”、“怎样把握思想脉搏”等问题展开研究探讨,把最受大家欢迎、最能解决问题、最利于激发士气的工作方法推广开来,继而提升组教施教整体水平。

除了用好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该军分区还积极将教育共享平台向地方优势资源拓展,用好驻地特色教育资源和社会典型教育资源,形成军地齐抓、资源共用、成果互享的教育路子:岳阳楼区人武部与辖区高校、党政机关建立常态合作机制,联合多个地方单位建立思政专家“师资库”,以“点单”式送课为官兵、文职人员和民兵送上“文化大餐”;平江县人武部将辖区参战老兵、立功军人和先进典型请进课堂,用身边的人、感人的事开展教育,从平凡中发现精彩、弘扬精彩,立起榜样的力量,使教育深入人心;君山区人武部把廉政教育课堂搬到监狱廉政教育馆,组织参观监舍和工作车间,现场听取服刑人员深刻忏悔,引导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

新模式带来新学风。从“各自为战”到“协同作战”,从“单打独斗”到“借力兴教”,无形的壁垒被打破,大大丰富了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增强了大家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学”、“钻研学”已经成为新常态。

“靶向施治”,校正用好实践检验这个“卡尺”

百花开过,草长莺飞,岳阳各地民兵训练竞相展开。

“检查组刚到就直奔训练场。”临湘市人武部干事程寅感到很意外,他精心准备的教育方案、课件和笔记本等一整套资料没派上用场。

教育搞得好不好,关键看是否入脑入心,能否引领行动。近年来,该军分区立起教育检验的“指挥棒”,结合战备训练、演习演练等时机开展专项检查,不看笔记记了多少、心得写了多少,而是紧紧围绕“人”这个根本要素,从“思想境界的提升”、“打仗能力的增强”、“精神面貌的改变”等方面综合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质效,始终让教育的“准星”瞄准打仗的“靶心”。

“时代变了,对象变了,政治工作服务备战打仗的要求不能变。”该军分区领导介绍,近年来,他们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践,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和战备训练一体筹划、一起推进,走出了铸魂育人一片新天地。

如何改进创新、怎么向战聚焦?记者从该军分区年度思想政治教育方案中得到答案:他们注重在工作指导上对准“靶心”,坚持以战领教、为战施教,让教育跟着演训任务走、围绕保障打赢转;在教育目标上聚焦“问题”,把解决练兵备战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作为教育着力点,持续纠治“二八现象”等弊病,激发大家投身练兵备战工作实践的动力和热情;在体系运行上理顺“流程”,坚持议教与议战议训同步抓,扭住任务统计划、对接工作统资源,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有力有效落实。

教育找准落点才能提高成效。该军分区所属各单位牢牢把正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指向,自觉结合援战保战使命任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活动。云溪区人武部将“精武强能、争当先锋”意识培养融进民兵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积极开展“评先、登榜、表彰”三种仪式教育,立起以战领教的鲜明导向;临湘市人武部坚持言教与身教相统一,领导干部在重大演训任务中打头阵、站排头,以自身模范行动带动部属;岳阳县人武部打造战味浓郁的营区环境和独具特色的“战地小课堂”,不断激发各类人员练兵强能的自觉行动……

一切为了战斗力,一切服务战斗力。面对时代发展之变、形势任务之变、教育对象之变,该军分区始终把教育服务中心、保障打赢的功能作用突出出来,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强军实践、熔铸在岗位战位、落实到实际行动,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战斗力提升的“倍增器”、“加油站”。(本文图片由黎  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