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中国民兵

莫为人情世故所累

文 | 李永胜

●坚持原则,守住底线,在纪律法规的约束下开展健康的人情往来。

人情,指世间约定俗成的事理标准,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社会关系反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情还包括情面、情谊和礼节应酬等习俗。心理学研究表明,讲人情虽然可以稳固人际关系,但同时也可能导致心理负担。

现实生活中,重情重义是人性之美,人情往来无可厚非。人生在世,都需要人际交往和精神交流,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交往半径不断扩大的过程,重视人情会让身边的人感受到温暖。但是,人情也有其庸俗、世俗甚至功利的一面。作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当正确对待和处理人情交往,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和职责,坚持原则、守住底线,在纪律法规的约束下开展健康的人情往来。切莫被人情世故所累所困,使人情“变味”,更要防止别有用心者打着“人情”的幌子行“围猎”之实,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拒腐蚀永不沾。

人情问题看似是个人交往的小事,然而处理不好则容易演变成为败坏党员干部作风形象的大事,因此绝不能小视、更不能无视。广大党员干部要将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情问题作为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作为以优良作风凝心聚力、干事创业的内在要求,始终坚守、常抓不懈,做到既有人情味、又按原则办。如何把重情义与守纪律和谐统一,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掌握人情关系的处理艺术,明确哪些是应当有、应当讲的人情,哪些是不应当有、不应当讲的人情,特别是当个人感情同党性原则、私人关系同人民利益相抵触时,必须毫不犹豫地站稳党性立场、坚定不移维护人民利益。

然而也不可否认,现实中有一些人把情面看得比原则重要,不知不觉地做了人情奴隶,什么“忙”都帮、什么“事”都管。有的在选学送学、评功评奖等敏感问题上打招呼、递条子,有的碍于老乡、同学、战友的情面说了不该说的话、办了不该办的事,有的甚至在一些重大原则问题上是非不分、被人利用,丧失了作为共产党员应秉持的原则和立场。党员干部如果把讲人情变成徇私情,为了照顾所谓的“人情”、为了维护所谓的“脸面”,不惜违背原则、触犯法纪,必然会为此付出惨痛代价。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以忠诚之心对待组织、以敬畏之心对待法纪,在人际交往中守纪律、讲操守,自觉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我们处在这个讲究人情的社会之中,稍不注意就可能在亲情爱情友情面前失去抵抗力。遇到一路看着自己长大的长辈有事相托,遇到一直栽培自己的老领导有事相请,遇到一起摸爬滚打的老战友有事相求,在知恩图报的道德驱使和下不为例的心理试探下,很容易败下阵来。人情如河、原则如堤,“逾堤”的人情不是温情而是灾情。如何把好“人情关”,是对党员干部党性修养、道德操守、品格德行的考验。学会说“不”,则是防止原则大堤溃决、避免人情关口失守的第一道闸门。在处理人情问题上,学会合理的拒绝至关重要,这不仅是集中精力干事创业的现实需要,也是防止原则溃堤的“预防针”,决不能因此而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要敢于表明态度、亮明观点,不能怕得罪人、不能怕落骂名,该推的敢于推、该挡的坚决挡,尤其是对一些有违规定的人和事更要坚决抵制,做到什么时候都不能让人情味逾越原则性。当然,处理人情问题也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做好耐心细致、周到热情的解释引导工作,努力做一名既讲原则、又有温度的党员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