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中国民兵

“此心安处是吾乡”

文 | 徐 爽

我大学毕业先是来到浦发银行昆明分行工作,2019年通过军队文职人员公开招考成为云南省贡山县人武部一名机关人员。

贡山县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曾是国家“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入职之初,县人武部仅有我一名文职人员,因业务不熟、情况不清、能力跟不上,工作上感到很吃力,经常加班到深夜。有时想到自己刚走出老家的大山又来到这片深山,曾经一度有些灰心甚至打起了退堂鼓。然而,一次特殊的经历让我打消了“当逃兵”的念头。那是2022年初,在素有“秘境”之称的独龙江乡参与“为英雄画像、忆英雄事迹”寻找烈士足迹活动时,我深入了解到邱旦史、张枝繁、于建辉等一代代边防官兵英勇牺牲的感人事迹,被他们“扎根独龙江、一心为人民”的精神深深打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在工作中渐渐同当地群众和广大民兵打成一片,老乡家的“火塘”边多了我这个穿着“孔雀蓝”有说有笑的小伙子。边疆虽苦,但一线的工作更容易产生获得感和价值感,最终我坚定地选择留下来并在驻地成了家,真正在边疆扎下了根。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我刚入职那会儿,很多业务都是第一次接触,常常是手足无措、错漏百出,这让我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有一天,我经过保密室看见50多岁的老职工余祥生还在加班,他对着一本小册子认真地敲打着键盘,原来是在学习五笔输入法。多年来,这位退役后在人武部工作了整整26个年头的老职工,始终保持着敬业本色,曾获得多项荣誉。看着他专注学习的样子,我深受触动。此后,我也照着“余祥生们”的样子抓学习、强素质,有空就翻书学习文件,同时还积极向上级机关和人武部的老同志请教工作。从那时起,我养成了随身带一个小本子记笔记的习惯并在每晚睡觉前将当天工作进行复盘,这让自己受益匪浅。

2020年4月,我到县人武部结对帮扶的马库村开展挂钩帮扶工作,积极协调为该村困难家庭募捐助学金、多方争取为该村建设小学游乐设施、鼓励该村村民发展旅游民宿等,赢得村民广泛好评。当年汛期,该县受暴雨影响导致多处发生山体塌方,独龙江乡交通和通信一度中断,4000余名独龙族群众和滞留的300多名游客安危牵动着人们的心。我和应急连的8名民兵主动请缨,徒步80余公里翻越高黎贡山,经过36个小时的艰难行军,成为第一批挺进独龙江乡的救援力量。救灾期间,我们疏散群众、搭建帐篷、搬运物资、安抚游客……整天忙得连轴转,由于救灾任务重、工作强度大,每天下来都累得精疲力尽,有时晚上困得实在睁不开眼时就用冷水洗把脸,而后在院子里跑两圈回来继续干,最终出色完成了任务。

曾有人说,在艰苦的边防躺着都是作贡献,但我更认同这样一句话:“条件艰苦,要能吃苦;驻地虽偏,要努力争先;山高水高,工作标准要更高。”这些年,尽管远离家乡来到边关,但我从不后悔当初把脚步迈向怒江。时至今日,我想说:“此心安处是吾乡。”

(杨白冰整理)

【个人简介】徐爽,2019年社会招考文职人员,现为云南省怒江军分区机关文职干事,先后被军委国防动员部和云南省军区表彰为“基层治理规范化建设先进个人”、“新时代最美国动人”,荣立三等功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