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带江襟淮锁钥,吴头楚尾越咽喉。”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北翼的江苏省南通市素有“江海门户”之称,历来就有崇军尚武、拥军优属的光荣传统。
南通市海门区作为红十四军发源地之一、苏中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丰厚、拥军氛围浓厚。多年来,该区自觉扛起强军兴武的政治责任,坚持军地“一条心”为武装、上下“一盘棋”抓武装、干群“一股劲”强武装,使党管武装工作不断焕发新活力、取得新业绩,实现经济建设与武装工作同频共振、协调发展。该区先后3次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连续9次蝉联“全省双拥模范城”。
南通市海门区人武部组织专武干部进行实弹射击考核。(摄影/王钰燕)
南通市海门区人武部组织基干民兵到红色场馆开展“兵心向党”专题教育活动。(摄影/孙 超)
借力搭台,基层武装工作“好戏连台”
无人机群精准捕捉“敌方”动向,车载雷达实时传输海空动态,电子频谱仪迅速实施全域压制……初夏时节,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一场实战背景条件下的军地联合演练在海门区东灶港骤然打响。演练中,依托某国有企业编建的民兵分队携装紧急出动,凭借过硬技战术配合参演部队圆满完成各项任务,赢得军地领导广泛赞誉。
“国有企业科技密集、资源富足,建强武装工作阵地大有可为。”海门区领导介绍道,近几年他们结合辖区国有企业新质生产力日益集聚的实际,及时研究制订《加强新时代国有企业武装建设的意见》,围绕机构设置、职能任务、阵地建设和制度机制等方面内容作出明确规范,择优在某大型船舶制造公司等7家优质企业建立基层武装部,并以“试点先行、以点带面、逐一规范”的思路扎实推进国有企业基层武装工作建设。
笔者走访发现,该区国有企业武装部“三室一库”建设规范、配套完善,特别是无人机侦测系统、船舶检测维修专用设备、全自动电熔焊机等高科技装备让人眼前一亮。此外,他们还积极发挥国有企业武装部的平台功能,结合主营业务与专业技术人才优势加强战备物资器材储备,打造船舶维修分队、内河运输分队等新质民兵力量,为遂行多样化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联建共建是我们探索强固基层武装工作的又一新路径。”海门区领导介绍,该区着眼与上海崇明区隔江相望、与江苏省启东市相邻的地缘特点,提出并推开“区域联动、资源整合”的毗邻武装协作机制,于2023年由区人武部联合崇明、启东两地武装部门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向上级提交了《崇启海三地武装联建共建实施方案》。得到上级批复后,三地联合签订《崇启海三地五镇“毗邻武装”共建协议》,建立以工作共推、理论共学、活动共办、资源共享为内容的党管武装“四共”模式,正式开启跨区域武装协作的新探索。
“以往演训指挥协同难、能力互补难、资源调配难,现在三地共建机制建立以来,联合指挥增速提质,资源整合效能倍增……”海门区人武部领导向笔者介绍,近两年三地党委政府坚持把联训联演作为锤炼应战应急能力的“磨刀石”,先后6次联合开展海上搜救、跨区域增援等实战化综合演练,20余次组织专业协同训练,支援保障能力实现整体跃升。
三地共享民兵训练基地,轮流承办专业集训;建立装备动态共享机制,实现高新装备跨区域调度与联合运用……据统计,联建机制实施以来,三地基层武装部开展联合行动9次,民兵分队协同响应时间缩短60%,装备资源共享率达85%,联合任务完成率提升至98%,形成了“跨区域协作、全要素联动”的武装工作新格局。
南通市海门区军地领导为立功军人家庭送喜报。(摄影/王钰燕)
借势聚才,激活队伍建设“一池春水”
“专武干部岗位更好发挥了我的特长和优势,让我受益匪浅!”前不久,临江镇武装部部长陈杰在“奋斗者说”故事会上感慨道。2019年,陈杰从海防某部转业后辗转于该区某街道安全生产、经济发展等岗位,因为专业不对口一度对个人发展产生了迷茫和困惑。当得知海门区正在为推进基层武装工作高质量发展建立专武干部“储备库”优先选拔部队转业军官时,他便主动报名并凭借过硬素质成功“入库”,最终走上了乡镇武装部部长岗位。
专武干部是基层武装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和具体实施者,建强用好基层专武干部队伍既是强武兴武的重要基础、也是援战保战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海门区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坚持把抓实建强专武干部队伍作为推进基层武装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积极探索构建“选、育、用、管”全链条工作机制,研究出台《加强新时代专职人民武装干部队伍建设“六项举措”》,打出了一套提升专武干部履职能力、激发管武兴武内生动力的“组合拳”。专武干事职位被纳入公务员招录计划,对符合初任条件、有2年以上部队基层主官经历且愿意到乡镇任职者可直接拟任乡镇武装部副部长职务,不断拓宽源头储备;选任专武干部须征求区人武部党委意见,任用武装部部长须由军地联合组织实施,并及时召开宣布任职会议,有效规范选任程序;每年统筹安排优秀专武干部纳入干部教育培养体系,通过定期轮岗、1年试用期及资格认证制度等提升业务水平、夯实履职根基;每季度组织绩效量化、每年综合评定等级,每2至3年安排一定数量正科职岗位用于选拔使用连续3年年度考核结果为优秀等次的副科级专武干部……
“让有为者有位、实干者吃香!”近两年,该区专武干部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具有服役经历的专武干部占比从29%跃升至80%,12名优秀专武干部获得提拔重用,专武干部队伍结构实现质的优化。去年台风“贝碧嘉”侵袭期间,该区专武干部率领民兵应急分队闻令而动,昼夜奋战防汛一线,以过硬军事素养和顽强战斗作风诠释了新时代基层武装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借题解难,筑起军人军属“温馨港湾”
“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让我能安心工作、照顾家人。”去年秋季开学前,军属小施手捧绣有“心系军属解难题”的锦旗走进海门区双拥办表达对其无微不至关心的感谢。
小施的丈夫是现役军官,驻守浙江某海岛多年。而身为海门人的她随军到浙江任教后却因父母年迈多病、孩子无人照料陷入“两难”。每当视频里看到父母不停咳嗽却说“身体没事”,或是听见孩子在电话里委屈地喊“妈妈什么时候回家”时,台灯下深夜备课的她总忍不住红了眼眶。盼着尽快调动工作的念头像野草般在小施心底倔强生长,经过几番奔走后,了解到相关规定的她心头凉了半截——军人籍贯、驻地均与海门区无关,现行政策根本找不到依据。
面对“困局”,在海门区召开的双拥工作议事协调会上,一度“两难”的事情却因其丈夫立过功、又在海岛服役而发生转变。“戍边不易,军属更难!”区领导指尖叩着材料,当场决定开通绿色通道。这场跨越千里的协调最终落地,小施如愿回到家乡工作,随即工作与家庭的难题迎刃而解。
“为军人军属解难,要广开绿灯、广辟绿色通道……”海门区委书记在该区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即席讲出的一番话掷地有声。这些年来,海门区紧盯拥军优属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开展“课题式”调研、“清单式”推进、“销账式”落实、“回访式”问效,并及时调整优化相关实施办法与细则、研究出台特殊措施和倾斜政策,全力解决官兵“三后”等方面遇到的现实困难。
海门区双拥办领导告诉笔者,他们通过开设咨询热线、公布网上邮箱、设立拥军服务岗等及时捕捉和掌握军人军属现实需求,采取“线上+线下”模式畅通军人军属“一件事”办理渠道,对于能通过网络渠道反馈和处置的事项,做到“解难不过夜”;对于情况较复杂、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及时报请上级实行“一事一议”,限期予以解决。
行走在海门街头,海风裹挟着海浪声从扬子江口扑面而来,吹得路边一个个拥军品牌的红色标语如浪花般翻卷。从多家银行与退役军人的创业金融服务“握手”到“老兵再就业”课堂的技能重塑,从“15分钟拥军服务圈”里的触手可及到近百家“江海拥军门店”的铜牌在海风中闪亮……这些浸润着海风与温情的惠军举措为军人军属筑起了一个“温馨港湾”,让每一份戍边担当、每一份后方守望、每一份绿色坚守,皆能在扬子江畔找到最温暖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