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中国民兵

谦让是一种美德

文 | 张凤波

安徽省桐城市六尺巷,长不过百米、宽不过两米。巷子虽不大,却底蕴深厚、广为人知。

清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因修院子时想在两家居中的位置砌院墙而发生纠纷,于是便向远在京城的张英写信求助。他的家人本以为张英会出面阻拦,谁承想竟收到这样一封回信:“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寥寥数语,寓意深刻。张家人收到书信后豁然开朗,主动退让三尺。邻居吴家见状,亦深受感动,也退让三尺。这样张吴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成为代代相传的佳话。

谦让是一种美德。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待人处世方式历来备受推崇,其中的“让”字更是占据重要位置。我国历史上关于“让”的佳话不胜枚举:王泰让枣、孔融让梨,是兄弟相让,让出了同胞之谊、手足之情;蔺相如对廉颇一让再让,是国事容让,让出了“将相和”、“国之安”;东汉开国功臣冯异,论功行赏时总是远远地躲到大树下,从不争抢功名,由此得名“大树将军”……这些典故让我们感受到了谦逊礼让的美德、感受到了先人后己的修为。

“让”从来不是懦弱,而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能做到宽容待之、淡然处之、平常看之,这无疑是一种胸襟、一种气度、一种境界。有一颗谦和礼让之心,世上很多的事就会化繁就简,很多的人就会心境平和。遇到不必要的竞争时,只要有“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胸襟,问题可能就会轻而易举地化解;遇到过不去的心坎时,只要包容当先,再大的心结也能打开。

“让”从来不是愚笨,而是一种明智的处世准则。“谦者,众善之基。”在并非大是大非原则性极强或事关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下,如果每个人都能多站在别人的角度,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那么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谦让便会自然而然形成。真正的智者,都会把谦让作为一种处世准则。“战友,战友,亲如兄弟。”现实中,战友之间有些矛盾、误会或争论很正常,关键是当事双方能不能克制自己、保持谦让。不忘“六尺巷”的故事,不搞意气之争,多一分谦让、多一分宽容,是对别人的释怀,也是对自己的善待、更是难得的人生智慧、修养和境界。

“让”从来不是妥协,而是一种谦逊的做人品格。有人可能会说,谦让是无能者的妥协,是甘向强者的低头。如果一个人有让的资本,怎么可能是无能、是弱者?如果非要说让是妥协,那也是谦逊的做人品格。面对物欲横流、竞争激烈的社会,有的人会选择争名夺利、斤斤计较,有的人会选择埋头苦干、礼让三分。尤其对革命军人来说,只要能以国家大事、军队大事为重,舍得让出“小我”、顾全“大我”,这种做人的高尚品格就应该被赞扬。我们应懂得,谦逊者受人尊重,礼让者诸事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