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中国民兵

烽火照太行 映红万仞山

—— 记者走进山西省长治市探访抗战遗址遗迹实录

文 | 原益峰 张学敏 苗 鹏

巍巍太行,壁立千仞。

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的长治市,地处太行之巅,古称“上党”。80多年前,无数中华儿女在此浴血奋战,用血肉之躯筑就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铜墙铁壁,挺起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留下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英雄战歌。

百团大战、神头岭伏击战、长乐村战斗、关家垴战斗、黄崖洞保卫战、沁源围困战……这些战役战斗如璀璨星辰,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长期以来,长治市军地倾力守护革命根脉、积极传承红色基因,使昔日的烽火记忆绽放出新时代的夺目光彩。

初夏时节,微风轻拂。记者伴着朝晖慕名走进长治这片红色沃土,探访抗战故地、追溯烽火印记,体悟往昔军民在血与火的淬炼中凝聚起的精神力量。

从长治市区驱车约40分钟,记者首站来到位于长治市潞城区的神头之战纪念园景区。踩在依稀可见的古道青石砖上,山风裹挟着草木气息扑面而来,记者耳畔仿佛响起了当年震天的喊杀声与激烈的枪炮声。

“开火!”1938年3月16日上午,随着八路军第129师第386旅旅长陈赓一声令下,神头岭的平静瞬间被打破。刹那间,山峦震颤,八路军第386旅伏击部队如猛虎下山,从东、西、北三面向进入伏击圈的日军发起了排山倒海般的攻击。

冲锋的呐喊声与密集的枪弹交织在一起,将日军的队伍和整条公路裹挟、吞没。陷入混乱的日军四处逃窜却又无处可躲,只能在这片被战火点燃的土地上承受着正义的审判,为其侵略行径付出惨痛代价。

神头岭伏击战,成功牵制了日军向黄河南岸和西岸的进攻,有力策应了兄弟部队在晋西、晋西北的作战行动,为开辟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栉风沐雨80余载,巍然屹立在神头之战纪念园景区的“神头之战纪念碑”无声地向过往游客诉说着这场不朽的战斗传奇。

沿着“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在太行山的崇山峻岭间盘桓穿梭约1个小时,矗立于黄崖洞兵工厂旧址入口处的“黄崖洞保卫战英雄团”战旗雕塑逐渐清晰。

位于黎城县境内太行山脉深处的黄崖洞兵工厂,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敌后根据地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兵工厂,被誉为“八路军的掌上明珠”。1941年冬,日军集结5000余兵力疯狂进犯,企图摧毁黄崖洞兵工厂。我军官兵和工人们奋勇杀敌,连连击退敌人的攻击,最终以敌伤亡1000余人、我伤亡160余人的战绩,创造了抗日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成功战例。

从黎城县起程,汽车沿着山间前行1个多小时后到达位于武乡县砖壁村的八路军总部旧址。在这里,记者看到一张特殊的黑白照片,照片中一身粗布军服的彭德怀同志背靠战壕,右脚蹬住壕沟前的土壁,双手举着望远镜在观察前方的敌军阵地情况。

“这张照片拍摄于1940年10月30日,拍摄地距离关家垴战场不足500米。”讲解员胡启锐讲述着照片背后的故事,当年八路军将日军500余人围困在关家垴高地,彭德怀同志来到一线亲自作动员,最终击退了敌军。关家垴战斗,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从而基本上结束了日军一个大队可以在抗日根据地内横冲直撞的局面,极大地振奋了抗日军民的信心。

一路探访、一路瞻仰、一路聆听,震撼和触动时时萦绕在记者心间。从神头岭伏击战的“吸敌打援”重创日寇,到黄崖洞保卫战以少胜多捍卫“掌上明珠”,再到关家垴战斗中“向敌人要路条”的铁血怒吼,每一场战役战斗都化作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如今,硝烟已经散去,但长治这片浸染着英雄热血的土地,至今仍激荡着历史的回响。

“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是长治儿女当之无愧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长治军分区领导介绍,近年来,长治市先后出台《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条例》、《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利用条例》,安排专项资金数千万元用于革命遗迹和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的修缮改造,对境内20余处省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革命文物进行整理修复,积极完善升级各类红色教育场馆展示功能,抢救保护了一批革命历史文物、规划建设了一批特色展馆展览、策划推出一批红色文化旅游研学线路,推动形成了全方位的红色基因传承格局。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神头之战纪念园景区、黄崖洞兵工厂旧址等红色场所,如同一粒粒闪耀的珍珠串联起太行山上的抗战记忆。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6500余件文物与馆内的声光电技术交相辉映,立体还原了八路军将士浴血奋战的壮阔历程;黄崖洞兵工厂旧址里,锈迹斑斑的机床、崖壁上的防御工事与新建的沉浸式体验馆互为补充,让参观者既能触摸“小米加步枪”的艰苦岁月,也能通过VR技术重返“兵工救国”的火热现场。这些红色场所从“静态封存”走向“活化利用”,现成为全国各地党政机关开展学习教育的“实境课堂”、各类学校组织爱国主义教育的“精神殿堂”、当地开展役前教育和民兵战斗精神培育的“现地课堂”,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让在抗战烽火中淬炼而成的战斗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临近正午,“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旁,武乡县砖壁村村民张国兵的农家乐热闹起来。“太行堡垒窝头”、“支前小米饭”、“神头岭伏击小炒”、“太行奶娘山楂汁”……游客在柴米油盐的烟火气里重温着烽火太行的艰苦卓绝与军民鱼水深情。

“‘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就像一条红色丝带,把我们砖壁村和外面的世界紧紧连在了一起!”站在村口崭新的柏油路上,砖壁村党支部书记李丽杰难掩兴奋,“现在路通了、人气旺了,村里的农家乐、民宿订单翻倍,老乡们开动脑筋利用自家种养的食材融合抗战元素制作成一道道‘红色菜肴’,还把小米、山核桃等农副产品摆上了‘红色市集’,日子就像刚出锅的贴饼子,越嚼越香甜!”

砖壁村的做法是近年来长治市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一个生动缩影。特别是近几年“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建成通车,将太行山上的红色遗址、壮美山水与古朴建筑紧密串联,并推动形成“烽火太行·抗战脊梁”等多条红色旅游线路,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来此旅游观光、接受教育。

烽火照太行,映红万仞山。80多年前的枪炮声虽已远逝,但太行烽火中淬炼的精神光芒从未褪色——那是太行军民“人在阵地在”的铁血坚守,是新时代长治儿女“把红色资源变成金色希望”的铿锵足音,更是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熊熊烈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