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西瓜开了花,空中飞起了大洋马,鬼子的脑袋搬了家,受伤的鬼子满地爬……”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流传于胶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一首民谣,歌曲主要歌颂的就是民兵于化虎带领众乡亲自制地雷与日本侵略者英勇作战的故事和场景。
抗日战争爆发后,胶东大地笼罩在日寇铁蹄的阴影之下。年轻的于化虎目睹家园破碎、同胞受难,于1941年在家乡山东省海阳市文山后村加入民兵组织。自此,于化虎便投身于抗日的战斗行列里。
那是1941年初秋的一天,于化虎独自一人将上级配发的一颗重达25斤的大地雷埋设在村头路边的石堆里,前来扫荡的日伪军没有发现,不慎踩响了这颗地雷,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11个日伪军当场丧命。从此他一战成名,于化虎的名字开始在胶东地区流传开来。
当时,武器匮乏成为全国各地抗日武装力量面临的一大难题。“咱不能干等着挨打,没有武器咱就自己造!”于化虎从炸山采石中萌生自制地雷的想法,并在上级的支持下因地制宜自制“石雷”、“土地雷”等简易武器以弥补武器装备上的不足。
“没有铁雷,咱就用石头造!”于化虎带着民兵们没日没夜地上山开采石头,先把大石头凿成小石块,再凿出用于放炸药的小洞,用晒干的葫芦瓢锯成盖子,最后用黄泥把炸药封得严严实实。为了让地雷发挥更大作用,他日夜钻研试验,根据不同地形和作战需求制造出了踏雷、绊雷、连环雷、夹子雷、钉子雷、梅花雷等数十种地雷,成了让日军恐惧的“催命符”。
日军为了应对他们的地雷战专门组织了探雷队,于化虎则将计就计以真假地雷迷惑敌人。日军挖出上面的假雷,下面的真雷随即就被引爆。后来,日军将雷坑挖得又大又深,剪断真假雷相连的引火弦,对此,于化虎和民兵们见招拆招又试制成功定时雷。一次,日军探雷队把挖出的4颗定时雷带回炮楼,定时雷到时间自动引爆,7个日军当场毙命。日军无奈之下只好在疑有地雷处画白圈、作标记,避开雷区绕道行军。“敌变我也变,总有新办法对付你”,于化虎针锋相对带领民兵精心布设疑阵,在日军画的圈外另画圈,并在圈与圈间埋上地雷,把日军炸得血肉横飞。各种地雷的灵活运用和地雷战术的不断升级,充分发挥了地雷战的威力,多次给予日寇沉重打击。
于化虎和他的民兵地雷战在胶东一带威名大振,炸得日伪军谈雷色变。1944年10月,于化虎等5人受胶东军区委派到“烟潍一线”给民兵骨干传授制雷、布雷技术,并带领他们进行了历时4个多月的地雷战。到抗战胜利时,于化虎亲自培养出来的“爆炸模范”就有20多名,会使用5种以上地雷的“爆炸手”达千余人。1945年,于化虎被评为“胶东民兵英雄”,胶东军区授予他“爆炸大王”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