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中国民兵

鱼水情深暖古城

—— 江苏省南京市军地扎实开展双拥工作纪实

文 | 徐 俊 练红宁 张永祥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渡江胜利纪念馆的“千帆竞渡”群雕上,“京电号”小火轮仿佛在静静诉说1949年那个春天军民并肩作战的故事。76年后的今天,这座千年古都的双拥光荣传统历岁月沧桑而不变、经时代变迁而弥坚——今年4月,江苏省南京市连续10次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

漫步南京城,双拥的印记处处可见:地铁站的“军人依法优先”标识、医院内的“退役军人专用窗口”、商圈里的“拥军商户”招牌……这些温暖的细节如同点点繁星,共同勾勒出一幅新时代双拥工作的生动图景。900多万南京人民与驻南京部队官兵,正在续写着“军民团结如一人”的时代新篇。

南京警备区组织所属人员走进中小学校开展国防教育。(摄影/张永祥)

一座古城的温度——

“尊崇”无处不在

在南京市人民政府院内,“全国双拥模范城”的金色牌匾高悬门前。这块唯一挂在市级机关礼堂外的荣誉牌匾,见证着南京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深情厚谊。

2023年夏天的一个深夜,驻南京某部紧急开赴外地演训,南京市连夜组织交通、公安、医疗等7个部门在3小时内完成过境保障。任务结束后,该部队送来“服务练兵备战,拥军支前模范”的锦旗,这样的故事在南京已成常态。“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该市市委书记介绍说,南京市红色底蕴厚重,爱国拥军、崇军尚武的氛围十分浓厚。

多年来,该市始终把双拥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常态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年度重要工作目标任务,纳入市、区两级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指标体系;顶格设立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市双拥办公室军地合署办公持续了19年,相继建立完善专题协商、工作会商等军地协调机制;建立拥军支前工作队伍10余支,依托全市1330余个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构建起立体双拥工作链路。

制度的刚性保障与服务的柔性关怀在这里相得益彰。近年来,南京市还着力办好“小而美”的暖心实事,推出“军嫂专窗”提供就业信息,连续3年落实公务员、事业编身份的军属当年随调当年全部安置政策;建立法律服务站,聘请专职律师为军人军属和退役军人服务;推进事业编制岗位定向招聘退役大学生士兵,6年共录取282人到事业单位工作;连续4年举办“戎创金陵”创业大赛,组织创业导师团开展创业帮扶活动近百场,帮扶创业退役军人1500余人;连续4年通过融媒体开展网上拥军活动并向立功人员赠送贺联,让军人军属处处受尊崇、时时被温暖。

此外,2023年南京市面向现役军人和退役军人制订出台免费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免费游园的“双免”政策。今年3月25日,南京市首家“退役军人医院”在南京市中医院揭牌,给予退役军人就医优先挂号、优先就诊等优先优惠。

在南京,拥军不仅是口号更是全民行动,夜幕下的新街口商圈,百米高的LED巨幕上正播放着立功受奖官兵的事迹;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内,30余家商户挂起“拥军示范店”铜牌;南京火车站的“军人驿站”里,过往官兵可享受免费休憩服务……南京市这场“百企千店拥军”行动,已吸引1000余家单位加入,涵盖医疗、教育、文旅等14个领域,让双拥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城市温度。

南京市栖霞区全力做好演训部队过境保障工作。(摄影/马泽宇)

一支队伍的底气——

“爱民”刻入骨髓

南京是一座“兵城”,走进“兵城”就会时时听到有关“兵”的故事:2019年寒冬,陆军工程大学战士李大贺跳入冰河救起落水母子;2020年汛期,“临汾旅”排长王祥成功救起6名落水群众;2021年春节前夕,空军某部下士陈佳敏奋勇抢救遭遇车祸的货车驾驶员……驻南京部队官兵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新时代的“活雷锋”。

人民子弟兵为人民,抢险救灾当先锋。水阳江是长江的重要支流,去年汛期的持续强降雨加上长江水位的“顶托”,水阳江一直在高水位运行并淹没了南京高淳段周边不少村民的房屋、院落。得知情况后,高淳区人武部迅速协调驻军部队并组织民兵分队安全转移水阳江沿线迎水坡的90余户村民,帮助受灾村民抢运物资,并积极参与水阳江沿线的清障和铺路工作,受到村民广泛赞誉。

在南京市栖霞区龙潭街道太平村有一片葡萄园产业基地,每到葡萄成熟季前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村民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是驻南京某部“临汾旅”和太平村结对帮扶的成果之一。近年来,“临汾旅”积极帮扶太平村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针对适合葡萄种植的地理优势,邀请农业专家为村民进行专业培训,传授葡萄种植、养护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同时为葡萄园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资和设备支持。现在的太平村不仅村貌变新、人气积聚,村民的“钱袋子”也慢慢鼓了起来。

陆军工程大学在帮扶高淳区阳江镇潦田村村民养殖螃蟹期间,学校研究水环境的博士学员多次与蟹农一起下蟹田劳作,并运用科技成果调节饲养水质,一堂堂与群众干在一起的劳动课让鱼水之情更加浓厚。潦田村党总支书记陈正军介绍,陆军工程大学自2018年与该村结对帮扶以来,不仅支持村民养殖螃蟹,帮助困难群众整修房屋,还组织该校“星火”理论宣讲团到村里宣讲党的创新理论,让大家了解党的惠农富农政策,帮助广大群众走上致富路。

此外,南京警备区在帮扶苏北地区和贵州省赫章县乡村振兴的同时,还采取颁发助学金的方式对南京市六合区家庭困难的中小学生进行资助,并设立“红星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优秀中小学生。

多年来,驻南京部队官兵始终把驻地当故乡、视群众为亲人,在遂行抢险救灾任务、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勇挑重担,以实际行动赢得广大群众赞誉。

一个传统的延续——

“并蒂”花开正艳

这是一幅“志愿红”与“迷彩绿”交织的温暖画卷。

家电维修、法律咨询、中医推拿……3月1日,由南京警备区、南京市双拥办、陆军工程大学某学院等多家军地单位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军民携手学雷锋、双拥走进玄武湖”主题文明实践活动在玄武湖公园火热展开,军地80多个省市级机关(单位)、大中小学和驻南京部队积极参与,提供近百个便民服务、体验互动和宣传展示项目。活动中,南京警备区组织干休所医护人员提供公益诊疗服务,南京理工大学全方位科普军工装备知识,南京火车站全国学雷锋示范点展示“互联网+”服务驿站实践项目……南京军地携手用实际行动续写军民鱼水深情。

在南京玄武湖公园300余米长的樱洲长廊上,50块展板串联起《金陵晚报·双拥周刊》500余个版面。来来往往的群众、官兵不时驻足观看,阅读一个个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感受金戈铁马的军营文化和深厚绵长的家国情怀,原定3个月的展览已延展了3年多时间。

在南京,无论是新兵入营还是学生入学,部队的军史馆和地方红色场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都是开展双拥工作和国防教育的生动课堂。其中,颐和路社区将军馆、渡江胜利纪念馆、雨花台烈士陵园等5家单位荣膺“江苏省双拥示范基地”,小营小学、海英小学、后标营小学等54所中小学获评“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此外,南京市还连续10年在雨花台烈士陵园举办新婚夫妇向革命烈士献花活动,已有676对新人参加这一终生难忘的活动,营造出拥军爱民、尊崇英烈的浓厚社会氛围。

最伟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在南京市,从165个红色文化资源点到1330多个服务站展现着拥政爱民、拥军优属的时代新篇,从数十万现役军人、退役军人到900多万南京人民汇聚成一个个强国强军的“红色音符”。华灯初上,南京秦淮河畔的双拥主题灯光秀璀璨绽放、市区33处地标建筑同时亮起“爱我人民爱我军”的标语。如今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新时代的双拥故事仍在续写、红色基因赓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