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阳光明媚。在重庆市渝中区彭家花园的一处小院里,数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在树荫下围桌而坐,几名身着“迷彩绿”的医护人员陪伴在老人们身边,时而查看血压,时而轻拍后背,老人们则说着家长里短,安逸而幸福。这一幕,是重庆警备区渝中第三离职干部休养所营院内早晚时段常见的画面。
该干休所组建于1963年,如今所内老干部平均年龄已达96岁。这些老干部都是战争年代经历过枪林弹雨、为保家卫国作出过牺牲奉献的革命功臣。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疾病逐渐增多,对医疗服务保障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一位老干部曾深有感触地对该干休所领导说:“我们都老了,身体也越来越差,能否安享晚年,你们就是我们的希望和依靠。”
老干部一席话,对干休所“一班人”触动很大,他们表示:“为拼过命的人‘拼命’工作是责任、更是使命。”这句话从此制成展板挂在了干休所院墙上,也刻在了每个工作人员的心里。
把防病救治工作预置在前沿地带,为老干部生命健康撑起“保护伞”,是该干休所几十年如一日的不懈追求。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他们先后制订了5大类17种应急抢救预案,总结建立了“迅速响应、病情判断、现场急救、观察转运、交接记录”五步联动救治法,并定期组织专业培训和模拟演练,及时增添急救器材、检查设备,为每位老干部定制装有病历、急救药盒、生活必需品的住院携行箱,确保“救得快、救得准、救得好”。
去年11月24日凌晨,95岁高龄的老干部陈献章如厕时突然跌倒,值班护师周晓娇闻讯后第一时间赶到。此时,陈献章已陷入半昏迷状态、血压也急剧下降,他们迅速启动急救预案,按照“五步法”流程果断施救,值班领导和医护人员全员上、分兵把口,并及时联系权威专家组织会诊、进行手术,经过4个多小时紧急施救,陈献章终于转危为安。这是该干休所平均每年十几次成功施救中的经典案例,被老干部老阿姨传为佳话。
如今,几乎每天上午都会到供氧室吸氧的老干部陈献章逢人便夸:当初多亏所里的联动救治,我今天才有机会坐在这里吸氧。
同样感同身受的还有95岁高龄的老干部王华超。前不久的一个夜晚,该干休所门诊部值班电话突然响起:“我父亲突然感到肚子疼,现在已经面色苍白、无法行走了!”放下老干部王华超女儿打来的电话,值班医师李小蓉拿起急救箱便迅速赶到老干部家中,凭借丰富经验李小蓉迅速判断病情,考虑王华超年事已高且有糖尿病病史,李小蓉一边作了简单医治,一边联系驻地医院紧急送诊,一周后王华超顺利康复。事后,李小蓉向前来感谢的王华超家人说:“只要老首长身体健康、生活开心,我们感觉一切付出都值得。”
“老首长病情复杂,当务之急是减轻病痛,日常饮食要少油少糖,保持乐观情绪……”今年4月初的一天,该干休所门诊部正通过视频连线医院专家,为老干部陈忠仕做多学科远程诊疗,坐在一旁的医师吴雨霞认真记录着诊疗过程。这是该干休所搭建智慧健康平台为老干部做好医疗服务保障工作的一个镜头。
为让老干部足不出户即可享受优质高效便捷的诊疗服务,他们在智慧健康平台引入在线诊疗系统,搭建起“云上医疗圈”,协调军队和驻地医院建立医疗专家库并开通远程诊疗服务,有效解决了老干部就医不便、诊疗不及时等问题。
“远程诊疗不仅有效减少了老首长老阿姨外出的风险和负担,也进一步提升了我们医护人员的医疗服务水平。”该干休所门诊部负责人万芝利介绍,早在2022年干休所就建立起了智慧健康养老系统,去年底又启动了系统个性化升级,为老干部配置了健康手环、生命体征监测、防跌倒毫米波雷达探测器和一键报警器等智能化设备,实现全时段预警、无感化守护。前不久,老干部王宝成出现缺氧症状,智慧化服务系统终端大屏立马报警提示,医护人员迅速赶到王宝成家中采取补氧措施,有效防止了意外发生。
面对老干部生理机能加速老化、弱化对医疗保健服务提出更高要求的实际,该干休所突出做好个性化医疗服务,积极改进和完善医疗服务模式,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开展医疗保障工作。他们为老干部构建起“一人一案”健康档案,推开“一医一护一员”保障网格化管理模式,实现“一对一”、“多对一”的医疗保障服务。
在该干休所荣誉室内,一封封语言质朴的感谢信,一面面鲜红的锦旗,无声地诉说着全体工作人员对老干部老阿姨的用心用情……
(本文图片由张依然、李宗阳提供)
渝中第三离职干部休养所工作人员与老干部一起包粽子、过端午。
渝中第三离职干部休养所组织“粽情端午、非遗寻芳”端午节主题联谊活动。
老干部陈献章及家人为感谢渝中第三离职干部休养所医护人员精心照顾专门送来锦旗并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