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中心网络中断,命你排立即查明原因并进行抢修……”前不久,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组织抗震救灾应急演练时指控系统突然断链失能,指挥员随即命令该区民兵信息保障分队前出抢修抢建。令人欣喜的是,该民兵分队仅用时38分钟就出色完成了任务,这一成绩比去年同期演练时缩短了近一半时间。这次“意想不到”,是该区军地积极创新民兵编建模式带来的新成效。
向编组要战斗力。近年来,该区军地坚持“编为用、建为战”的原则,积极适应民兵使命任务新拓展和经济社会转型新特点,探索走开行业联建、区域统建、模块抓建的民兵编建新模式,将分散的专业力量“攥指成拳”,聚优质的潜力资源“为我所用”,使民兵在科学编建中“编”出了效益、“编”出了战斗力。
昆明市晋宁区民兵通信保障分队正在开展通信装备操作训练。
昆明市晋宁区人武部组织民兵进行单兵战术训练考核。
“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行业联建形成拳头力量
初夏时节,一场水上应急救援演练在滇池南岸水域紧张展开。只见数十名民兵驾驶7艘冲锋舟迅速向预定水域开进,途中操舟手不断变换队形避开水上障碍,并在接近“落水”群众后通过精准投放救生圈、救生衣实施救援……该人武部领导感慨道:“民兵编组必须提高人岗适配度,这样才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然而现实中,一次真实救援行动却让该人武部领导至今仍心有余悸。那是2023年一个暴雨如注的夏夜,当时双龙水库堤坝突发管涌险情,可随即赶到现场救援的民兵队伍中真正懂水利专业的竟不到三成。“眼看着洪水就要漫堤,我们却不得不临时现场教学。”该人武部副部长周文明回忆说。
痛定思痛后,一场“行业人才大摸底”随即在该区全面展开。该人武部联合区委组织部和区人社局、应急管理局等部门对全区专业技术人才进行“地毯式”摸底,将蓝天救援队的绳索专家、矿山企业的爆破能手、私立医院的执业医师等技术骨干纳入潜力数据库,像过筛子一样把全区专业技术人才筛了个遍。当厚厚的潜力调查报告摆在案头时,大家都吃了一惊:水务局的工程师王磊拿过省级技能大赛冠军,移动公司的李强是5G网络建设专家,退役消防兵张海涛带出过全市消防大比武的冠军班组……原来,区里藏着这么多“宝贝”。
“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该人武部党委果断拍板,将以往的按户籍地域编组改为按行业系统编组。于是,他们将水务系统的防汛专家编入抗洪抢险分队、通信公司的技术骨干编入信息保障分队、医院的急诊科医生编入医疗救护分队……
为需而编,为战而建。在今年5月的防汛演练中,这种“行业联建”的效能得到展现。当模拟洪峰来临时,依托水务局编建的民兵分队仅用15分钟就计算出最佳分洪方案,依托电力公司编建的民兵分队在齐腰深的水中完成了作业,依托移动公司编建的民兵分队创新采用“中继通信技术+地面机动”的组网模式在断电断网的环境下架起了应急通信“生命线”。
记者翻开晋宁区民兵训练日志看到,今年以来,他们组织的4次民兵应急拉动中,专业对口民兵的到位率保持在95%以上,任务完成效率同比提升40%。
“让人才得到最佳配置”——
区域统建搭起共享链路
去年8月17日夜晚昆明市突降暴雨,滇池水位快速上涨,堤坝急需加固。晋宁区军地联合指挥中心在智慧动员系统输入“挖掘机操作手+5公里范围内”的关键词,10分钟内锁定了8名符合条件的民兵,并通过该系统联系到所在企业负责人协调了相关装备。从发出指令到机械装备进场,全程仅用47分钟。现场参与调度的某基层武装部部长李汉民感慨道:“智慧动员系统精准高效,这要放在以前光打电话找人少说也要1个多小时。”
走进晋宁区应急指挥中心,记者看到该智慧动员系统的大屏幕上,全区数百名专业技术民兵的专业技能、联系方式等信息一目了然。值得一提的是,该系统还接入了区政务云平台的交通、气象、医疗等21类数据信息,在工作实践中能像“智能大脑”一样自动匹配任务需求与民兵特长。
晋宁区人武部文职参谋段醒辰告诉记者,这套系统的背后是由该区军地合力打造的民兵区域统建模式作支撑。去年,他们出台《民兵应急力量区域统建意见》,按照“任务牵引、行业优选、模块整合”的思路重组力量,将散布在卫健、交通、通信等12个部门的专业人才统一建档,按应急救援、保交护路等6类任务模块重新编组,同时建立“行业联训、区域联保”机制,每季度由人武部牵头组织跨部门合练。在去年的一次森林火灾扑救中,民兵应急分队与当地防火灭火救援力量展开联合行动,大功率风机和红外热成像仪等专业设备相继“登台”,出色完成了灭火任务。
在晋宁区,民兵建设不再是人武部“唱独角戏”,该区人武部还与辖区龙头企业签订《军民两用人才共育协议》,将职业技能鉴定纳入民兵抓建内容,实现生产力与战斗力高效融合、双向拉动。某科技公司负责人杨志明说,去年他们公司的3名无人机飞手通过民兵训练考取了资格证书,现在既能执行应战应急侦察任务、又能开展助农助企行动;去年某运输公司参与保交护路演练时较好完成任务并获得军地联合实施的表彰,由于业务能力过硬今年业务量增长了15%。正如该区区委书记、区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在议军会上所言:“民兵区域统建让人才得到最佳配置,这既适应了国防需求、又助力经济建设,真是一举多得。”
“让零散的优质资源串珠成链”——
模块抓建动态集优释能
“轰!”随着一声闷响,一场模拟地震救援演练正式开始。烟尘尚未散尽,晋宁区一支特殊的民兵分队已经冲进废墟,民兵无人机操作手迅速定位“被困者”位置,医疗组立即评估“伤者”伤情,破拆组精准切割钢筋、移除石板。这是晋宁区模块化编建民兵分队后进行的常规训练,让前来观摩的昆明警备区领导连连赞叹:“这支民兵分队的连贯操作,不亚于专业救援力量。”
“模块化编建民兵让零散的优质资源串珠成链,这源自一次刻骨铭心的教训。”晋宁区人武部领导介绍,前年邻县发生地震,他们奉命组织民兵分队驰援。可到了现场才发现,会使用生命探测仪的民兵没带设备,而带了破拆工具的人又多数不会操作……一次尴尬遭遇,恰似一盆冷水浇醒了他们。于是,该区军地在此后的民兵编组中打破乡镇、部门、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界限,区分防汛抗洪、地震救援、防化消杀等8类可能遂行的任务,像搭积木一样灵活组合专业模块。民兵杨永祥是一名持有无人机执照的“95后”小伙子,原本只是普通民兵的他在今年加入该区民兵无人机侦察排后,带领5名民兵摸索出“无人机+热成像夜间搜救”战法,在森林火险巡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记者翻开该人武部民兵训练台账资料看到:某建筑集团主动开放工地为民兵提供训练场,某医院主动把战备医疗包纳入民兵应急管理系统,某外卖平台主动把骑手培养成了民兵“网格员”……
平时准备工作做得足,遇有突发情况顶得上。一次跨区支援任务的高效完成,检验了民兵编建模式转变带来的战斗力建设提挡升级。去年8月,邻县境内一辆危化品运输车突发侧翻,罐体破损导致有毒化学品泄漏,该区民兵防化分队奉命前往救援。抵达现场后,他们启用在企业联训中掌握的“气相色谱仪快速检测法”精准划定污染核心区、缓冲区和安全区,同时采用“定点喷洒+循环冲刷”方式对泄漏罐体及周边地面进行药剂中和、对污染边缘区域实施地毯式洗消,并协助做好警戒执勤、人员疏散和伤员救护等工作,连续奋战近6个小时成功完成任务,受到当地领导和群众广泛好评。
(本文图片由张 军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