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中国民兵

重庆市武隆区积极完善大学生入伍优待政策——

“硬核举措”点燃青春梦想

文 | 汤琳钰 赵晓菡

“‘入口’连着‘出口’,‘无忧’才会‘无虑’,来自家乡的好政策让自己在军营更加安心尽心……”今年3月入伍的重庆武隆籍士兵郑杨在和家人视频聊天时感叹道:正是因为武隆区出台的系列优待政策使自己消除了后顾之忧,矢志在军营建功立业。记者了解到,郑杨大学毕业后已经应聘到某国企工作,依据优待政策他入伍后不仅可以为其保留工作岗位,还能依据他的从军年限及立功受奖情况为其晋级加薪。

重庆市武隆区位于武陵山腹地,由于辖区内没有高校,征集高素质大学生士兵一度成为了他们的“挠头事”。几经思量,他们把着力点放在了“引才”上:出台“硬核”优待举措,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为此,该区针对大学生应征入伍的关心关切,联合地方组织、人社、退役军人事务等部门进行专题调研论证,在安置保障、就业创业、复学升学等关键环节精准发力、量身定制优待政策,从源头上打消适龄青年顾虑,多措并举构建起引才揽才的“强大磁场”。

记者翻看相关文件看到,该区明确每年在招录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和国企员工时,拿出不低于总招聘计划10%的比例定向招聘符合条件的优秀大学生退役士兵;大学生士兵服役期间可保留原工作关系,军龄计入工龄和基层工作时间,退役返岗后优先提拔使用;各乡镇(街道)党(工)委在组织开展村(社区)“两委”换届和届中调整时,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退役军人为“两委”成员拟任人选,符合条件的优秀退役军人党员可担任村(社区)党委(支部)书记。

除此之外,他们还构建形成了退役大学生军人就业创业服务一张网:开展退役前职业规划指导、退役后职业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提升资助;建立优质企业岗位信息库,一年两季定期举办退役军人专场招聘会;对有意向创业的退役军人提供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税收优惠、场地支持等。诸多刚性指标和优待政策为大学生退役军人创业就业提供保障,有效激发了广大适龄青年的应征热情。

去年9月退役的大学生士兵唐渝浙就是该区实施大学生入伍优待政策的受益者。他告诉记者,在入伍前由于对政策不了解自己曾有一些担忧,而退役后不仅享受到了经济上的补贴补助和2次参加了就业培训,还在镇里的支持下当上了村干部。连日来,唐渝浙走村入户宣讲征兵政策,以自身经历鼓舞广大有志青年报名参军、逐梦军营。

“不仅要把大学生征进来,还要留得住、培养好。”该区征兵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协同部队一同制订大学生士兵成长“路线图”,根据大学生士兵的专业、个人意愿以及部队发展需要,由部队和地方安排业务骨干和技术能手进行“一对一”、“多对一”帮带,帮助他们尽快成长成才、完成由高学历到高素质的转变。

“在部队服役表现越好、贡献越大,退役安置就越好。”在工作中,武隆区军地共同建立入伍青年服役表现追踪评估机制,并为每名大学生士兵建立档案,持续记录其在服役期间的现实表现、工作成绩、专业技能及执行重大任务和立功受奖等情况,以此作为退役安置的主要参考依据。“对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的退役士兵,我们严格依据档案进行综合评分和排序,评分越高排序越靠前,在选岗时享有的优先权就越大。”该区退役军人事务局领导介绍,这一制度为广大适龄青年和服役大学生士兵打上了一剂“强心针”。

让尊崇优待看得见、摸得着。2019年,武隆区军地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增强军人荣誉感的实施意见》,为现役军人家庭提供“军人家庭优先卡”并在医疗就诊、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每年有重点地宣传一批优秀现役军人和退役军人典型,适时举办军人集体婚礼、集中向立功受奖官兵家庭送喜报等活动,常态化开展涉军维权服务工作,打造形成了荣誉激励制度化、优抚优待常态化、拥军优属体系化的全方位服务保障体系,全区上下“崇尚英雄、关爱军人”的社会风尚日益浓厚。

一条条硬核举措,激励广大有志青年从“心动”到“行动”。近年来,武隆区适龄青年参军报国、建功军营的热情持续高涨,大学生士兵入伍比例逐年增长,连续6年实现无责任退兵,先后有60余名武隆籍官兵在部队立功受奖。

重庆市武隆区隆重组织新兵入伍欢送活动。(摄影/代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