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中国民兵

演训现场,永葆冲锋的姿态

—— 新疆乌鲁木齐警备区组织民兵应急营开展实战化训练纪事

文 | 左英凯 王艺博

大暑时节,新疆博格达峰北麓某训练场地表温度超过40摄氏度,热浪蒸腾扭曲了远方天山的轮廓。随着一声“敌火力压制——低姿匍匐前进!”的号令划破旷野的寂静,110名身着迷彩的身影如离弦之箭,齐刷刷扑向滚烫的砂砾地,手肘与膝部在粗粝的石子上奋力前行,瞬间卷起烟尘,汗水滴落地面发出“滋滋”轻响,旋即被大地吞没无踪……这是新疆乌鲁木齐市民兵应急营野外驻训期间组织民兵训练的一幕。

“我们把民兵从训练基地拉到野外驻训场地,就是要对标《民兵军事训练大纲》要求从难从严摔打锤炼民兵分队。”乌鲁木齐警备区领导介绍,他们在高温条件下设置实弹射击、战术训练、综合演练等多个高强度训练课目,在陌生地域、实战环境下练指挥、练战术、练协同、练作风,着力提升民兵应急分队援战保战能力。

“嘟,嘟,嘟……”随着指挥员一声哨响,乌鲁木齐市民兵应急营一场全要素拉动演练拉开帷幕。

抵达预定地域后,指挥员一声令下:“迅速展开,向5公里外的目标地域奔袭!”民兵们迅即下车,离弦之箭般向远方奔去。“遭‘敌’无人机侦察,迅速疏散隐蔽!”一阵急促的空袭警报声骤然响起,民兵迅速利用附近的山坳、沙丘做好隐蔽防护。

“前方发现不明烟雾!”还没来得及喘口气,新的“敌情”接踵而至。民兵们随即穿戴防护装具做好防护准备,动作行云流水、有条不紊……

空中有侦察,前面设伏兵;刚过染毒地段,紧接着又穿越火障;才涉过泥潭,又接到抢占高地的命令……“意外”扑面而来,挑战接二连三,连续高强度训练,民兵们生理和心理负荷都已达到极限。

“虽然成绩不像平时那么‘好看’,却把民兵的潜能激发到了极致。”指挥员贾海洋介绍,一些平时看似不会触及的险难内容,也许就是未来战场上的致命短板,只有平时练到极限,才能确保战时发挥作用。

大漠天气变幻无常,中午还是毒日炙烤,午后却突降暴雨。轻武器射击区枪声骤密,民兵郭瑞屏住呼吸端枪瞄向靶标,雨水顺着枪托流进衣领,他扣动扳机“砰”的一声脆响,百米外胸环靶十环位置应声绽开一个孔洞。“肘不稳,枪必飘!”民兵应急营营长乔峰站在安全员身后吼道。

高温,是这次野外驻训必须要过的一道“关”。战术训练场上,参训民兵携弹药箱穿越铁丝网、背起“伤员”跨过矮墙,迷彩服早已被汗水湿透渗出白色的盐渍。“把高温当作‘磨刀石’,既考验民兵的体能耐力、更磨砺民兵的血性胆气,让民兵们在不断挑战生理极限、心理极限、技能极限中锤炼作风、淬炼本领。”民兵应急营营长乔峰介绍道。

说话间,突如其来的沙尘天气席卷了演训场地,狂风卷着沙石抽打着野战帐篷呼呼作响,能见度骤降至不足十几米。原定的废墟救援行动演练面临取消。然而此时传来指挥部的命令:“按实战要求,演练照常!”

面对环境恶劣、敌情不明、群众被困的复杂情况,现场指挥员迅速将民兵应急营区分专业力量编为3个小组:“一组防卫警戒,对目标开展警戒防卫与敌情搜索;二组消防灭火,对目标火情进行有效控制;三组人员搜救,对埋压在建筑废墟内的人员展开搜救!”伴随着指挥口令的下达,3支力量同时行动、密切配合,在短时间内分别完成各自目标任务,“假想敌”被迅速抓获,大火顺利扑灭,被困群众得到营救。

晚霞渐隐,博格达峰沉静肃穆。野外驻训场的灯火次第亮起,如同散落在戈壁上的星辰,结束一天训练的参训民兵就地展开复盘检讨,为迎接新的挑战积累经验。夜幕下的大漠戈壁,一顶顶帐篷迎风挺立,仿佛在彰显着民兵战天斗地的决心……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乌鲁木齐市民兵应急营组织民兵搭建野外驻训帐篷。

乌鲁木齐市民兵应急营组织民兵进行实弹射击训练。

乌鲁木齐市民兵应急营组织民兵进行集中训练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