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全面融入人们日常生活,各种网络流行语被广泛传播和应用,“玩梗”更是成为了年轻官兵的一种生活方式。然而,近期笔者在基层调研时发现,部分施教者在教育课堂上使用一些格调不高、思想消极的“网络烂梗”,觉得甚为不妥。
作为多元文化的交汇地,网络空间无时无刻不在诞生新的语言符号和交流方式,但是公序良俗的底线需要遵守、娱乐戏谑的范围需要节制、语言汉字的规范需要守护。特别是一些“网络烂梗”往往带有嘲讽意味、负面情绪,更有甚者夹杂了歪曲和诋毁的成分,如果在教育课堂上不分青红皂白就予以使用,必然会对受教育者产生不良影响。
语言作为社会发展的镜像,始终处于动态演变之中,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语言变革带来的积极效应值得肯定。正确使用“网络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创新手段、活跃气氛、拉近距离,但“玩梗”必须分清时机、场合和对象,决不能为了“搞笑”、“抖机灵”而不加筛选拿来就用,虽然“引得满堂笑”却让教育打了折扣。为此,组教施教之时要谨慎使用网络语言。一方面要注重疏堵结合、扬弃并举,坚持以批判的眼光看待“梗”背后的文化现象,从而廓清思想迷雾、辨别是非曲直,“好梗”用好用活,“烂梗”弃之避之;另一方面要把主要精力集中到丰富教育内容上、增强教育的时代性和感召力上,在狠抓授课质量上下功夫,切实用真理说服人、用真情感染人、用真实打动人,使教育“走新”更“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