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中国民兵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几十年如一日接续治沙造林,用青春守护家园并成为全国生态治理的标杆 ——

荒漠中的“迷彩印记”

文 | 张尚翀 武佳乐

在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毛乌素沙地南缘,一条由樟子松、沙柳等构筑起的“绿色长城”延绵数百公里伸向远方。仲夏时节,透过嫩绿轻红的人造林看到,毛乌素沙地早已披上了“绿装”。此时,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女民兵们正在为游客讲解她们几十年如一日的治沙历程,人群中不时传来啧啧称赞声。

“这里曾是‘黄沙滚滚埋田舍’的荒芜之地……”该民兵连第十五任连长高艺玲介绍,1974年5月,54名平均年龄仅18岁的姑娘高举红旗、扛起铁锹,组建“长城姑娘治沙连”,开启了她们的治沙造林征程。时光飞逝,该民兵连的女民兵们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她们那股子韧劲始终像沙柳的根一样深深扎进了这片土地。她们没有豪言壮语,但心中始终笃定一个信念:沙不退,我们就不走。

半个世纪以来,该民兵连近500名女民兵前赴后继,累计推平沙丘800多座、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0多条、修筑引水渠30余公里、治理荒漠1.4万余亩,助力推动陕西省绿色版图北扩近400公里,该民兵连也因此先后受到省(军)级以上表彰奖励23次,并被授予“新长征突击队”、“绿化祖国突击队”、“三八红旗单位”、“三秦楷模”等荣誉。

跟随高艺玲走进民兵治沙连的育苗基地,眼前的场景颠覆了笔者对“种树治沙”的想象:无人机在高空巡航监测植被覆盖情况,滴灌系统精准滋润每一株苗木,电子屏实时跳动着土壤湿度、风速等数据……

“过去靠人海战术,现在靠数字技术。”高艺玲介绍,她们曾先后到宁夏“三北”林业局、陕西省治沙研究所等地学习科技治沙的新知识、新技能,并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管理学院“联姻结对”成立“科技治沙就业实习基地”,使治沙造林的方式和规模从传统的人力、手工、小规模治理转向机械、科技、大规模治理。如今,她们依托“无人机监测+精准滴灌+大数据管理”系统,探索形成了“固、管、护、养”一体化生态修复体系,治沙成效较以往得到很大提高。

进入新时代,该民兵连又有了新的任务:讲好治沙故事、弘扬治沙传统。走进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展览馆,400多张跨越半个世纪的黑白影像与现代彩色影像交替陈列,以“时空对话”的形式展示着半个世纪以来该民兵连的治沙成果与治沙事迹。

“没有住所,我们就用柳条和泥巴搭柳笆庵子;没有工具,我们就从家里带来架子车、独轮车和铁锨……”“只要能种树、能治沙,再多的困难也不算个啥……”展览馆内,该民兵连民兵曹珂菱为前来参观见学的学生讲解治沙故事,学生们感动地说:“以前,阿姨们克服困难植树固沙,真不容易。现在,我们要努力学习,当好传人。”

讲解结束后,曹珂菱告诉笔者,近年来她们创新推出“重走陕北路”沙漠穿越体验、“国防林内话国防”等系列情景式、体验式活动,并在军地有关部门积极协调下接收了一批军舰、装甲车、雷达等退役武器装备进行展示,使每一处沙丘和林场都成为了全民国防教育的“生动课堂”。近年来,她们累计开展各类宣讲活动达2000余场次,接待参观和研学团体4000余个。

近些年,该民兵连的治沙事迹不仅被拍摄成电影、搬上了情景剧舞台,并且出版了书籍被陕西省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系列读物》收录其中,成为了该省中小学生的必读书籍。如今,该民兵连的治沙故事已在三秦大地上广为传颂,影响着一代代热血青年投身到治沙造林的火热实践之中。(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榆林市榆阳区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组织纪念建连50周年庆祝活动。

榆林市榆阳区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新老民兵一起参加植树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