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中国民兵

“让孩子为我而骄傲”

文 | 王建忠 荀 松

曹冠乙,民兵方队队员,1996年出生,黑龙江勃利人,现为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新兴区欣源街道办事处科员、民兵连指导员。

训练场坚定的步伐声里,有着曹冠乙没说出口的牵挂。已经退役4年多的她以民兵身份再次走上了训练场——这一次,她的身后不仅有党和人民的期许重托,还有一个两岁女儿清澈的守望。

2019年,23岁的曹冠乙作为女兵方队的一员参加了国庆70周年阅兵,这次经历是她珍藏一生的荣光与骄傲。今年,当得知有机会再次正步走过天安门接受祖国和人民检阅时,曹冠乙激动不已,她看着女儿说:“妈妈是最棒的,我一定要把这份荣耀带回来与你分享。”

来到训练场后,领受任务时的兴奋渐渐褪去。曹冠乙开始重新审视起自己:距离上次受阅已经过去6年了,年龄增长、体能下降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她转念一想,自己是一名党员、一名民兵,也曾是一名解放军战士,只要祖国需要就必须冲锋在前。

民兵也是兵。训练场上,曹冠乙展现出一名曾经受过阅的“老兵”风采。来到民兵方队后,她没有缺席一次训练,集合她是最早的一个,课余加练她最后一个离场……“一天不训就会被拉开差距,三天不训基本就会被淘汰。”曹冠乙说,她从最初的50米正步比拼到100米正步比拼每次都用尽全力,在跟年轻队员比步幅准度、比砸地力度、比踢腿速度中强化训练成效、练就过硬作风。

随着持枪、负重踢腿等内容的加入,训练强度不断增大,每天早上关节和肌肉里泛起的阵阵酸痛让她举步维艰。此时,她都会想起那年高考结束后,爷爷和爸爸特意带上她参加村党支部组织的祭扫抗日烈士活动。就是在那次活动中,透过一幅幅照片、一封封家书、一段段历史,年轻的曹冠乙读懂了烈士的牺牲与奉献,更明白了没有国哪有家的道理。

这份跨越时空的感召,让她所有的酸痛都有了沉甸甸的意义。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曹冠乙坚持白天加训、晚上加练。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训练成绩提高很快,在接下来的几次考核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

在曹冠乙心中,家人始终是自己最坚实的依靠,父亲给她发来一段长长的信息:“因为你的缘故,在我们心里,天安门的距离如此之近。全家人都惦记着你,你再次接受祖国检阅,不仅是在追逐自己的梦想,也是我们全家人的骄傲!”那一刻,曹冠乙眼眶湿润了。

曹冠乙的丈夫是一名基层民警,工作很忙,聚少离多是两人结婚后的常态。接到受阅任务后,他一边默默地给妻子收拾行李、一边对妻子说:“你去为国增光,我在家中守候,咱们分工不同但都要使正劲。”来到民兵方队后,丈夫隔段时间就会发来女儿的视频,屏幕那端女儿稚嫩的脸庞和甜甜的声音总能瞬间拂去曹冠乙训练带来的疲惫,让她心头暖暖的、能量满满的。

一段时间来,曹冠乙主动将对家人的思念化作训练动力、转为温暖他人的力量。她发挥“妈妈队员”特有的细腻与周全,利用训练间隙主动帮助队员缝衣服、擦战靴、开导有心理压力的队员。“她好像不知疲倦,训练时好多不起眼的小事,她都惦记着”、“她总是先想着别人,先想着这个集体”、“她手特别巧,心细、活也细”,队友们如是说。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作为一名基层干部、一名退伍军人和民兵,除了牵挂自己的家人之外,更知道肩上的重任连着身后的万家灯火。“民兵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这是责任。家的温暖是国的基石,国的强大是家的保障。”曹冠乙对记者说。

这份责任早已根植于心,不仅体现在她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之中,更沉淀于她日常的点滴生活里。曹冠乙的笔记本里夹着一片经过塑封做成书签的叶子,就是这片落在她衣领内的叶子“考验”了她当兵第一次站军姿时的意志,从那以后这片叶子一直跟随着她、激励着她。曹冠乙笔记本最新一篇笔记抄录着抗日英雄赵一曼就义前写给儿子的信:“……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她说:“我要努力做到最好,让孩子为我而骄傲。”

训练结束时,夕阳下,方队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女民兵们用正步丈量的不仅是96米的物理距离,更是从烽火岁月到强国征程的时空维度。曹冠乙和队员们的背影里就写着最动人的坚守和担当……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曹冠乙(左十二)参加民兵方队排面训练。

曹冠乙在徒步方队组织的“向党旗报告”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上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