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中国民兵

行军锅,生死相托映初心

文 | 原益峰 张学敏

在山西省武乡县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的展厅里,不少参观者在一口打满补丁的行军锅前驻足凝视。

这口行军锅锅沿卷边、锅底斑驳,锅身布满深浅不一的裂纹和17块铁补丁。“万里长征路上,这口行军锅跟着红军战士上过雪山、走过草地,一直用到抗日战争时期。坏了补,补了又坏,说它为革命‘鞠躬尽瘁’一点也不为过。”行军锅旁,讲解员讲述着它的故事。

1938年4月,日军集结3万余人分九路对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实施“分进合围”,妄图消灭八路军主力部队。为粉碎敌军的围攻,八路军总部果断亮剑,在反“九路围攻”的硝烟中吹响长乐村急袭战的号角。

战斗打响后,山西省武乡县的青壮年踊跃参战支前,王家峪村村民李焕兰的丈夫就是其中一员。彼时,他在随担架队抢救伤员时发现一名身背行军锅的八路军战士倒在血泊中,生命岌岌可危。受伤的八路军战士伤势严重,但他死死抓着锅沿不肯松手,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嘱托道:“老乡,一定要保住这口锅,这是一口‘走’过万里长征的锅,不能在这儿丢了……”话音未落,年轻的战士永远合上了双眼。

李焕兰的丈夫后来得知牺牲的八路军战士是一名炊事班班长,便含泪将这口锅背回了家中珍藏起来。这口锅铁皮单薄,有多处被子弹打穿或磨损出的窟窿,是炊事班战士们用铁丝反复捆扎、用铁片层层修补才勉强能用的“老伙计”。它跟着红军“爬”雪山时,曾煮过融化的雪水和仅存的青稞;“过”草地时,战士们把皮带切成小块,在锅里慢慢煮烂了充饥。到了抗日战场,炊事班战士又用它熬粥、煮野菜,让战士们吃上热乎饭奔赴战场。

1939年八路军总部进驻王家峪村,李焕兰听闻部队缺炊具后,立刻将这口锅送了回去。事后,炊事班想要把锅还给李焕兰,但她坚决不收,称这口锅原本就是部队的,现在只是物归原主,并向战士们讲述了这口锅的来历,炊事员们听完后便更加珍惜这口锅了。

如今,这口带着17块补丁的行军锅静静陈列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的展柜中,锅底的烟火痕迹仿佛还带着当年的温度。它见证了红军将士在绝境中昂起的头颅,也亲历了八路军官兵在敌后游击战中不屈的抗争。讲解员每次讲述它的故事,都会提到那名炊事班班长的嘱托,它所承载的革命精神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种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传递。(原益峰、张学敏整理)

陈列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的“补丁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