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中国民兵

地道战—— 坚不可摧的“地下长城”

文 | 安 辉 肖慧鑫

地道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伟大创造,广大抗日军民依托“地下长城”将地道战和地上斗争结合起来,并配合地雷战、麻雀战等战法给侵略者以沉痛打击,充分展现出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1942年夏季反“扫荡”开始后,中共冀中区委和冀中军区号召冀中人民普遍开展挖地道活动,初步形成既能隐蔽机动、又便于依托作战的地道网络,涌现出河北省清苑县冉庄(今保定市清苑区冉庄村)和正定县高平村等开展地道战的典型。

冉庄地处冀中平原,村民平时遇有敌情就转移到村外的青纱帐中,但秋收后便无处藏身。为此,冉庄人民开始挖掘地道。冉庄地道共有4条主要干线、24条支线,村内户户相通,向外可通往多个邻村,全长30余华里。地道一般宽1米、高1.5米、顶部土厚2米以上,分军用地道和供群众隐蔽用的民用地道两种。地道内设指挥部、休息室、储粮室,地道中安置路牌和油灯。地道在地面的出入口,非常巧妙地利用地形地物,在墙壁、井壁、牲口槽、锅台、衣柜等不易发现处构筑,甚至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敌难以发现。为了便于监视、打击敌人,当地军民还利用院墙、碾子、烧饼炉等有利的地形地物构筑工事,并与地道连通;在街道、路口处布置地雷,并将引线引入地道。这样,冉庄地上地下各种工事相互配合,整体上形成一个可攻可守的立体火力网,屡屡给敌人以重创。

河北省正定县高平村,是抗日战争时期从敌占区到晋察冀边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地带,是敌我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在晋察冀边区号召下,高平村民兵队队长刘傻子带领村民在两年多时间里创造性地开挖出“三纵三横”的主干地道。

高平村地道有着独特的设计。平均每10户人家设一个地道口,每个地道口都布设插满了刀和木锥的陷阱,设置具有防毒、防水、防烟功能的“翻口”,并由一名民兵骨干负责;地道内的通风换气主要依靠碾磨、锅灶、牲口槽下的通风口。敌人一旦入村,就会被村头和路口地道中瞭望的执勤民兵发现,其行踪会被快速传递至各个地道。敌人进村根本看不到人,但当他们打开柜门、掀开锅盖、撩开被子的瞬间,就会被隐藏在地道里的民兵击毙,高平村成了日寇谈之色变的村庄。

为了长期坚持抗战,高平村还创造性地开办了“地道兵工厂”,白天人们打铁做生意迷惑敌人,晚上就钻进地道里制造武器。在这里,民兵制造了大量的小土炮、地雷、手榴弹等,有力地支持了抗战。

抗日战争期间,地道战将无险可守的平原变成坚不可摧的“地下长城”。曾经采访晋察冀根据地的美国记者亚·诺尔曼在文章中说:“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战争是一种坦克、飞机、舰船和大炮史诗式的斗争。我却从世界的另外地方归来。在那里,他们是在布满机关门洞和秘密入口的隧道进行着战争的。”(安 辉、肖慧鑫整理)

冉庄地道战遗址一角。(摄影/刘文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