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我国辽阔疆域、广袤大地上,一处处抗战遗址、一座座抗战纪念场馆等星罗棋布的红色地标,见证着我党我军走过的苦难辉煌,传承着一代代共产党人的伟大品格,绘就成一幅祖国“红色版图”。本期开设的“抗战纪念地巡礼”栏目推出一组记者踏访抗日根据地实录,以期在重温峥嵘岁月和红色记忆中汲取精神营养、凝聚奋进力量。
窑洞之光映照初心
—— 记者走进陕西省延安市探访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实录
文︳郭 峰 苏振阳 本刊记者 牛 耘
太行西望,天地浩瀚,万壑交错,一座千年古城雄踞于此。陕西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地图上像一片绿色的叶子生长在我国西北黄土高原的“大树”上,用满目苍翠的版图昭示着它的生生不息与气象万千。
从宝塔山到杨家岭,从枣园到王家坪,从瓦窑堡到延川……3.7万平方公里的延安市革命旧址星罗棋布,这片神奇的黄土地俨然一座“红色基因库”。山城虽小,却磨砺出中国共产党人开荒垦田的昂扬斗志;窑洞虽旧,却孕育出引领中华民族阔步前行的伟大精神。
初秋时节,记者踏上这片红色热土,重温峥嵘岁月,探寻红色记忆,汲取精神营养。
延安市宝塔区人武部组织民兵党员在党徽广场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红色,辉映着信仰的光芒
“一道道的山来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千家万户把门开,快把咱亲人迎进来……”当清晨第一缕光线悄然划破天际,凤凰山革命旧址沐浴在阳光中,远处的山头上有人唱起了陕北民歌,歌声响彻云霄,将记者的思绪拉回到那个战火纷飞却又充满希望的年代。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驻守延安的东北军奉命撤离。随后,中国工农红军接管了延安城,经过20余天的紧张准备,中共中央领导机关从保安(今陕西省志丹县)迁驻延安。
凤凰山革命旧址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是中共中央1937年1月至1938年11月的驻地,也是党中央在延安的第一个驻所。凤凰山革命旧址建筑面积虽不算宏大,却处处彰显着历史的厚重与庄严。
走进毛泽东旧居,窑洞里的小油灯和木炭火盆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全国抗战伊始,毛泽东同志就是在这孔窑洞中纵览风云、洞察时局、笔走春秋,思考着中国的前途和未来,写下了著名的《论持久战》等光辉著作。讲解员介绍,有一次毛泽东同志写作入了神,脚挨上了炭火盆却浑然不知,直到炭火盆把鞋子烤焦了,满屋子弥漫着焦煳的气味,才被警卫员发现。
从凤凰山离开,记者驱车赶到杨家岭革命旧址,只见松柏挺拔,中央大礼堂内一面面党旗鲜艳夺目。中共七大在这里胜利召开,大会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相继开展,为抗战胜利和革命胜利奠定基础。中共七大那段波澜壮阔的往事,就藏在旧址里那带着岁月痕迹的建筑与文物中,用心感悟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常给人启迪、让人感动。
离开杨家岭,记者来到枣园革命遗址。这片被枣树环抱的院落,不远处一条水渠水流潺潺。1940年,党中央进驻枣园时干旱少水,群众生产生活十分不便。在党中央号召下,机关干部和战士们自己动手,为驻地群众修建了这条6公里长的水渠,既保障了群众用水、又可灌溉1200多亩土地,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幸福渠”。如今记者踏访,流水潺潺如故,小渠两岸却是换了人间。
正午时分,记者来到中共中央西北局革命纪念馆,一幅名为《铜墙铁壁》的油画引人驻足。画面上面带微笑的毛泽东同志与支前的队伍相遇,群众满怀深情簇拥在他周围。“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党中央转战陕北期间,陕北人民在中国革命最困难的时候踊跃参战支前,谱写了一曲曲军民生死与共、血肉相连的壮歌。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延安革命纪念地女子民兵连民兵杨蓉一番生动的讲解,赢得游客阵阵掌声。
记者一路探访一路感悟,这片充满“红色基因库”的黄土地,似乎总有一股力量撞击着心灵,让人们从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动力,向着光辉的未来勇毅前行。
延安市宝塔区人武部组织民兵在南泥湾军垦基地进行军体拳训练。
旗帜,凝聚着革命的力量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从1935年到1948年,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生活战斗了13年,领导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扭转了中国的前途命运,也孕育形成了伟大的延安精神。
时光不语,岁月有痕。回首延安时期那段热血激昂的岁月,延安精神早已深烙于这茫茫高原的一花一木、一石一土,每一滴清澈的延河水、每一朵绚烂的山丹丹、每一孔低矮的窑洞仿佛都蕴藏着生生不息的红色基因、诉说着不尽的峥嵘往事。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一组革命青年抵达延安的老照片令人动容,他们衣衫褴褛、蓬头垢面,但目光坚定、神情脱俗。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批爱国青年以救亡团体的名义,历时13个月,徒步1万多里到达延安。
“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抗战时期,延安如灯塔,成为4万余名知识青年拼死奔赴的革命圣地。
“到延安去”之所以响彻中国大地,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在国内所有政党和团体中挺身而出,高擎抗日救国的大旗,让无数爱国志士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就是因为延安窑洞里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光芒,代表着中华民族前进的方向。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这座为适应抗战形势而更名的学府,最为当时的爱国青年心驰神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同志多次登上抗大讲台,发出抗日救国的动员号令。“学好本领,好上前线去!”“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共中央指示抗大二期学员立即结束学习,于8月毕业奔赴抗日前线。
希望的火种,就这样从延安撒向全国。“不发枪,不发炮,只发干部和电报”,一批批共产党员从延安被派到敌后,建立、发展、壮大抗日根据地,星点火种速成燎原之势。曾担任过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的冈村宁次发出哀叹:“宁可用20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学员,50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干部!”
“延安有两支部队,一支是朱德总司令的,一支是‘鲁迅总司令’的。在正义的人民战争中,文艺是鼓舞和组织群众最好的武器。”中国延安干部学院领导说,延安时期物质生活十分清苦,却是一个文化精神丰富多彩的世界。这里有鲁迅艺术学院、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等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学校,有激越飞扬的歌声,有始终如一的希望和永远乐观的心态。当他们用原始的纺车和锄头支撑着民族抗战时,也没有忘记对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追求。
激昂岁月远去,往事回声悠扬。当年在延安的印度友人爱德华大夫看到川流不息奔赴延安的青年人曾赞叹道:“这简直是奇迹,这是20世纪中国的耶路撒冷!”其实,奇迹的背后正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铸就的延安精神,它属于历史、属于现在、也属于未来。
圣地,焕发着时代的风采
从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到新时代的蓬勃生机,80多年来,延安这片热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一件件饱经沧桑的农具、一幅幅记录峥嵘岁月的历史照片展示着南泥湾军民在艰苦卓绝中开荒拓土、兴修水利的壮举,成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生动教材,激励着后人传承弘扬延安精神。
1941年春,面对日寇与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挑衅和经济封锁,八路军第三五九旅的指战员们怀揣生产自救的信念,浩浩荡荡挺进南泥湾。“一把镢头一支枪,战士们战天斗地,把‘烂泥滩’变成了‘好江南’。”民兵讲解员赵雪深情地讲述着。
如今的南泥湾展眼望去,在青山掩映之下千亩稻谷随风摇曳,沃野平畴,绿意盎然。在南泥湾镇马坊村的预制菜产业园展厅里,榨菜、香菇酱、小杂粮等深加工产品摆满货架,村支书李新正与来自延安市的电商团队商讨着村里的发展前景。从脱贫前全镇最穷的“烂杆村”到去年人均纯收入突破2.3万元,马坊村的华丽转身记录着老区人民走向新生活的坚实步伐。
夜幕降临,延河之畔的金延安景区内,大型红色沉浸式歌舞剧《延安十三年》正在上演。延安市文旅局领导介绍,自2023年常态化演出以来,观看《延安十三年》的海内外观众近15万人次。
近年来,延安市军地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陆续推出《延安保育院》、《延安、延安》等红色艺术作品,积极打造红色旅游高地。5年来,全市累计接待游客1.5亿人次,收入突破1000亿元。“学习、感受鲜活的革命历史,让红色记忆在心中生根发芽,是到革命圣地旅游独一无二的体验。”来自河北沧州的游客张瑜说。
在延安精神的感召下,延安市坚持把驻军部队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全市重点建设项目,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原则优先规划、优先建设、优先改造、优先解决。同时,他们积极帮助解决军人军属随调安置、军人子女入学等现实问题,并下大力做好高质量兵员征集工作,其中黄龙县实现建县以来连续30年零违纪零退兵,被表彰为“全国征兵工作先进单位”。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们打江山……”延安的山山峁峁,记录着激情似火的峥嵘岁月;延安的沟沟坎坎,铭刻着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如今,这片红色沃土正以崭新的姿态,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迸发出强大的前行动力,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