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大别山层峦叠嶂,粼粼澴水河蜿蜒流淌。
地处澴水河畔的湖北省孝感市,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浸润着红色。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是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的驻地,也是华中敌后抗战的重要指挥中心,英雄的孝感儿女用热血与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凯歌。
岁月悠悠,昔日的烽火硝烟虽已散去,但散落于鄂北大地上的红色地标早已浸润在城市肌理中,如今正以鲜活的姿态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
鄂豫边区革命烈士陵园鸟瞰图。(摄影/梁 龙)
孝感市孝南区人武部组织预定新兵走进孝感烈士陵园开展祭奠缅怀革命英烈活动。(摄影/连俊伟)
红色的地标 红色的记忆
大别山南麓,群山环抱之中有一个小山村——大悟县芳畈镇白果树湾村。该村因村前一棵古老的白果树而得名,如今这棵见证了烽火岁月的古树依然枝繁叶茂,像一把巨伞遮蔽着这片红色土地。
1941年初,国民党反动派悍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集结重兵伏击新四军将士,并随即宣布取消了新四军番号。然而,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并没有吓倒中国共产党人,更没有消灭新四军。皖南事变发生不久,新的新四军军部在江苏省盐城市宣告成立,全军由4个支队扩大至7个师、1个独立旅。新四军第五师组建完毕后,主力部队陆续迁移至大悟山北麓一带山村,其中就包括白果树湾村。自此,这个原本不起眼的小山村,一跃成为新四军第五师抗战指挥中枢。
走进如今的白果树湾村,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依山而立,一排古村落由西向东延展开来。站在这里,仿佛能看到当年的紧张与忙碌:参谋们在作战处对着地图仔细研究作战方案,情报人员行色匆匆传递着关乎战局的重要情报,军需处的工作人员为保障部队物资供应日夜操劳……
馆内光线柔和,一幅幅泛黄的历史图片挂满墙面,从新四军战士训练的场景到根据地群众支援前线的画面,每一张都承载着厚重的记忆。玻璃展柜里,一件件实物整齐陈列:生锈的步枪、磨损的绑腿、泛黄的作战地图,还有兵工厂遗留的工具……指尖轻触展柜玻璃,仿佛能感受到当年战火的温度。讲解员周蓓指着一幅标注着密密麻麻红点的地图介绍,“这里就是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所在地白果树湾村,当年被称作‘抗战小延安’”。
一本名为《烈士传》的书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书页已泛黄,封面佚失,内页题字依旧鲜红醒目:“踏着先烈的血迹前进。”这是时任新四军第五师政治部主任任质斌的题词,序言由李先念同志亲笔所作。讲解员周蓓介绍,这是上世纪80年代国内首次发现的战时《烈士传》,收录了1939年至1941年间牺牲的159名烈士信息。这不仅是对英烈的纪念,也成为研究中国抗战史的重要资料。
设伏憨山寺、激战赵家棚、夜袭孝感城……每一场战斗都惊心动魄,每一次胜利都来之不易。1941年至1945年期间,新四军第五师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多次围剿和扫荡,英勇顽强、不屈不挠,建立起以大悟山为中心、跨鄂豫皖湘赣五省边界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有力地支持了全国抗战。
离开大悟县,记者又先后走访了鄂豫边区革命烈士陵园、安陆市赵家棚抗日烈士陵园。在鄂豫边区革命烈士陵园,苍松翠柏环绕着纪念碑,前来祭扫的群众络绎不绝;赵家棚抗日烈士陵园里,一座座烈士墓碑整齐排列,镌刻着永不褪色的英雄名字。这些红色地标,让抗战记忆从教科书上的文字变成了人们指尖能感受到的温度,使沉睡的抗战印记化作红色血脉中蕴含的精神养分。
大悟县军地联合在鄂豫边区革命烈士陵园举行烈士纪念日公祭活动。(摄影/魏启超)
位于大悟县的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鸟瞰图。(摄影/魏启超)
不朽的丰碑 不朽的精神
光阴似水,洗去了战火的灼痕,却从未冲淡这片土地上深植的精神底色。走在今日的孝感市,依然能在某个转角遇见历史的一瞥、在某个故事中触摸到一种依然滚烫的力量——那源自抗战岁月却依然能照亮今天人们前行的精神火炬。
在新四军第五师纪念馆里,一张照片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照片拍摄的是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于1944年10月签发的一张献草证,证书背面写着:“悟峰乡一保八村徐恒照先生,收到你献给部队的稻草30斤,我们十分感谢。今后我全体指战员当用积极抗战保卫根据地,努力学习加强生产来报答你们,并在你们农事生产时给你们以最大帮助!”纸短情长,军与民的约定,朴素如斯,也厚重如斯。
在大悟山下的白果树湾村,老人陈国胜仍记得自己的母亲和乡亲们在煤油灯下赶制布鞋的身影,“一个冬天,做了81双鞋”。刷刷的纳鞋声,是对战士脚底的呵护,更是对胜利最深切的期盼。这些片段并非孤例,而是那个年代的常态。最后一把米做了军粮,最后一块布做了军装,最后一个儿送上了战场——鱼水之情如澴水环绕青山生生不息,成为抗战中最牢固的根基。
而支撑着这份情谊共渡艰险的是如山信念、如铁意志。当日军疯狂进犯,孝感子弟5300余人毅然参军,誓死保家卫国。无论是夜袭孝感城、激战侏儒山、粉碎日军“铁壁合围”战术,每一次出击都是向死而生的抉择。最艰难的岁月里,新四军第五师以孤悬敌后的坚韧,先后阻击了15万日军和8万多伪军的进攻,对日伪军的主要战斗达1260多次,硬是在重围中开辟出跨越五省的抗日根据地。枪膛或许沉默、绑腿或许磨烂,但保卫家园的信念从未褪色。那是黑夜中的火把,是绝境中的脊梁,是一个民族绝不屈服的证明。
这脊梁,由每一位平凡的英雄共同撑起。1943年寒冬,华容战地医院只有寥寥数人,12岁的少年易祥胜穿梭于炮火中抬运伤员。百姓们冒死送粮送药,传递的岂止是物资,更是生存的希望与胜利的火种。他们没有震天口号,没有取舍选择,只有默默无闻的付出、生死相托的信任和绝不低头的倔强。正是这些微光,汇聚成照亮至暗时刻的星河;正是这些坚韧的脊梁,共同扛起了一个国家的命运。他们用行动刻写下:最伟大的力量,藏于人民之间;最深刻的勇敢,是明知有代价却依然前行。
历史渐远,精神长存。当年澴水河畔的呐喊与坚守、牺牲与奉献,已沉淀为孝感这座城市的气韵与风骨。走在今日孝感,我们聆听的是一段历史,汲取的却是一种向前的力量——它告诉我们从哪里来,更指引我们该向何处去。
历史的回响 现实的足音
抗战精神不应只在历史中闪光,还应在当下传承,更应在未来永续。
走进孝感的校园和社区,“老兵讲堂”正如火如荼地开展。89岁的抗战老兵肖飞卷起裤腿,膝盖上的伤疤仿佛还在诉说当年战场上的炮火轰鸣。“我和战友们用手摸雷、用刺刀挑线,硬是蹚出一条生路……”他声音微颤,台下青年学生泪光闪烁。8支老兵宣讲队、200余场动人讲述,让抗战烽火跨越时空,点燃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许多青少年在感动中主动加入“红色讲解队”,接过了讲述红色历史的接力棒。
在日常工作中,精神传承在点滴中默默体现。孝南区开展“孝勇传家・强军报国”役前教育,组织预定新兵人人写家书并走进光荣院听老兵讲抗战故事。该区人武部领导娓娓道来:“孝感的‘孝’从来不是独善其身,而是像前辈那样为国尽忠、为民担当。”
红色资源的活化利用,为精神传承注入新活力。近年来,孝感市以新四军第五师纪念馆、鄂豫边区革命烈士陵园等为核心,打造“红色旅游+”新模式,将红色教育与生态旅游、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白果树湾村依托革命旧址群,积极打造红色民宿与特色餐饮;安陆市赵家棚抗日烈士陵园周边种植成片果园,“红色旅游+水果采摘”吸引游人如织。老百姓的口袋鼓了,抗战的故事也更广泛地传开了。
在红色精神的激励和滋养下,爱国拥军已经成为孝感这座城市的亮丽名片。为让“最可爱的人”受尊崇,孝感织就了一张覆盖生活方方面面的“拥军网”。400余家企业组成“爱国拥军品牌联盟”推出300多项优惠项目,退役军人凭优待证免费乘坐公交、游览景区,发放“战友财富卡”助力创业就业……今年“八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挂像英模》纪念邮票在孝感首发,人们谈论到出自驻孝感部队的抗美援朝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和从孝感走出的“导弹司令”杨业功的事迹时感到无比自豪,许多年轻人在活动现场留言簿上提笔写下“我也要当英模”。尊崇与传承在此刻交汇,立志报国的种子在大家心里渐渐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