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抗战老兵是红色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是红色基因、红色血脉的拥有者和传承者。为铭记抗战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进一步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我们走近健在的抗战老兵,穿过长长的时空隧道,重温那段不容忘却的历史,追寻他们的浴血荣光。
一路“追光”
—— 记95岁抗战老兵、河北省军区石家庄第二离职干部休养所离休干部刘世钺
文|本刊记者 肖先云 芦国华 特约记者 刘松峰
盛夏的燕赵大地,骄阳似火。
在河北省军区石家庄第二离职干部休养所离休干部刘世钺家中,记者面对面聆听这位95岁高龄的抗战老兵深情讲述抗战故事,抬眼便见书橱内摆放的数排军功章和纪念章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
8岁那年,他就参加了八路军,从此走上一条光明的路;19岁那年,他成为一名眼科医生,一生用精湛医术为数万名眼疾患者带来“光明”;1994年离休后,他执着奉献,30余载坚持免费行医、传授医术。
从硝烟战场到诊室讲堂,从救死扶伤到传道授业,从抗战老兵到国防教育宣讲员。回首自己的人生,刘世钺说:“是党培养了我,我这一辈子都跟着党追求光明。”
刘世钺为2025年石家庄市部分考取军校的青年学子讲述革命传统故事。(摄影/侯玉春)
“跟着共产党走,抗日打鬼子”
“血淋淋的现实让我懂得了战争的残酷,明白了什么是家仇国恨!”回首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刘世钺表情凝重而坚毅。80多年过去了,抗日烽火中的细节刘世钺记忆犹新。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军把山西省作为进攻华北进而占领全中国的战略要冲。同年,八路军深入山西各地广泛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这股人民战争的革命洪流很快便涌入了刘世钺所在村庄——今山西省晋中市榆社县河峪乡岩良村。
抗日战争时期,刘世钺的父亲刘和一在山西长治经营一家诊所,秘密收治八路军伤员,并为党传递情报。“爸!我也要当八路,打鬼子!”1938年,年仅8岁的刘世钺参军入伍,成为八路军第129师宣传队的一名小战士。
那时,刘世钺还没有一杆步枪高,但打鬼子的决心“比山还坚定”。写抗日标语时,他个头小够不着就提着一大桶白石灰,战友写到哪他就跟到哪;为了演好革命剧里的少年英雄,他天不亮就对着大山练台词;走家串户宣传抗战,扯着嗓子歌唱,用质朴真挚的表演打动着乡亲们……
频繁行军,到底遭遇过多少险情,刘世钺早已记不清了。不过,有一场经历却深深烙印在他的心底。“这是我一生最难忘的。”谈到那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刘老数度哽咽。
有一次,宣传队在一个小山村演出时,日军趁着夜色进村搜查。乡亲们冒死将队员们藏了起来,刘世钺则被一位老乡藏进了羊圈里。刘世钺蜷缩在羊腹下,不时听到外面传来日军的呵斥声、叫骂声及乡亲们的哭喊声……待日军离去后,刘世钺钻出羊圈看到那位拼命保护自己的老乡已倒在了血泊里。为保护他,那位素不相识的村民献出了宝贵生命。刘世钺扑通跪地磕了3个响头说道:“我一定为您报仇!”说话间,热泪从刘世钺的眼角流下来。他说,那时他心里就一个信念:跟着共产党走,抗日打鬼子!
目睹同胞牺牲、战友倒下,这让刘世钺的信念愈发坚定。1940年是抗日战争尤为艰难的一年。为打破侵华日军在华北实施的“囚笼政策”,八路军发动了百团大战。刚满10岁的刘世钺跟着战友一起攻打碉堡、破坏铁轨、夜袭车站。用他自己的话说,“心中的仇恨让大家忘记了死的恐惧,每一名八路军战士心里想的都是杀鬼子,把侵略者赶出中国”。
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刘世钺因表现突出被组织选派至延安学习并于次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79年党龄如炬、79年赤子情深。每当回首入党的那一刻,刘世钺眼中便闪烁着激动的光芒:“面向党旗举起右拳的那天,我就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党。只有紧跟党走,才能为老百姓打出江山、迎来光明。”
刘世钺为部队官兵作报告时留影。(摄影/张彬楠)
刘世钺(左二)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义务出诊。(摄影/刘 焰)
“军人就要敢冲锋,越是艰难越向前”
稚气未脱的乡村少年、坚毅执枪的小战士、身着白衣的眼科专家……在刘世钺家中简朴的书房里,一本厚厚的相册记录着他多样而光辉的过去。刘世钺抚摸着一张张承载着历史记忆的照片感慨道:“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党把我从一名小战士培养成军医,我有责任为党和人民多做些事情。”
那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刚刚从华北医科大学毕业、满怀报国热忱的刘世钺来到了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担任眼科医生。然而,现实却给他上了沉重的一课,当时该院的诊室里仅有手电筒、放大镜和几件基本器械。面对医疗条件的极度有限和患者对“光明”迫在眉睫的渴望,刘世钺没有退缩而是选择迎难而上,他说:“军人就要敢冲锋,越是艰难越向前。”刘世钺带领大家编写教材、改良器材并一起学习外语和前沿医学理论……为练就过硬技术,刘世钺利用萝卜等苦练手感;没有专业教具,他就自制仿真眼球模型辅助教学;没有专门的消毒用品,他就把盐水煮沸来代替。如今,回忆起那段物资匮乏、奋力拼搏的岁月,刘世钺的目光依然坚定如初。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凭借近乎苦行僧式的专注和“麦芒上刺绣、针尖上跳舞”的恒心,他创新性提出“无显微镜、无人工晶体、无进口医疗器械”的“三无手术法”,练就仅凭肉眼就能完成角膜移植的绝活。上世纪70年代初,一位叫杨丙仁的患者急需进行角膜移植手术,便慕名找到刘世钺。当时因显微镜等医疗设备缺乏,手术的成功率很低。在没有显微镜辅助的条件下,刘世钺依靠对眼部结构的深刻理解和多年练就的手感,成功完成了该手术。40多年后这位患者的角膜依旧透明完好,成为他“三无手术法”最有力、最温暖的见证之一。
凭借这般“化不可能为可能”的勇气和技术,他在眼科医学领域不断“开疆拓土”:潜心攻克角膜移植、泪道病、青光眼等多项疑难杂症,成为全国首批掌握泪囊穿刺造影术的专家,并先后发表论文60余篇、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13项。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人才队伍建设很重要。”在长达45年的职业生涯中,刘世钺将数十年临床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身边的同事和学生们,策划并开办多期眼科医师进修班,为军地培养出200余名眼科技术骨干,很多人现已成为全国全军眼科专家和学科带头人。
从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到岁月静好的和平时期,从设备简陋的艰苦岁月到医疗发展的崭新阶段,刘世钺始终牢记革命军人的职责使命,心系官兵、情系基层,以仁心仁术泽被万千患者。20世纪60年代末,刘世钺带领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医疗队赴河北赞皇山区进行义诊。当地条件艰苦,刘世钺带领队员们克服重重困难,先后完成3000余例手术。同时,他还经常带队深入一线部队巡诊,为基层官兵送医送药送健康。一位临近退役的战士患飞蚊症疑难病,他考虑到该战士退伍后不便复诊就专门为其制订了详细的治疗方案,并与其反复沟通,直到康复……从医数十载,在奔赴一线、服务官兵与群众的漫长道路上,刘世钺用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赢得广泛赞誉。
刘世钺主动结对帮带眼科医护人员。(摄影/张彬楠)
离休后的刘世钺经常与所在干休所医护人员在一起交流工作心得。(摄影/戎宇翔)
“品德不好的人,注定干不成事”
“以德立身,以才立业;医者仁心,救死扶伤。”这是刘世钺秉持如一的初心。在他眼里,这不仅是一句人生信条,更是一生践行的准则。
刘世钺从1970年担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眼科主任伊始,就把医德医风作为科室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他说:“品德不好的人,注定干不成事。”曾经的科室同事回忆说,那时的科室业务会常常开成一场场医德教育的现场交流会。
“我们的手术关乎患者的光明与希望,绝不能有任何一点疏忽大意。”刘世钺总是这样告诫身边的同事。他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身体力行作出表率。一次,科室接诊了一位病情复杂的眼疾患者,手术风险极高。刘世钺没有贸然进行手术,而是组织全科反复研究论证、多次进行模拟操作,最终拿出了近乎零风险的诊疗方案。当患者家属得知这一切后,感动得热泪盈眶。
赤子情怀,医者仁心。面对医疗领域的“潜规则”和形形色色的利益诱惑,刘世钺一直恪守着“两问两不问”的铁律——问病不问身份、问效不问价格。患者间广为流传着一句话:“刘大夫开的方子是全院最‘寒酸’的。”曾有患者拿着一张费用只有3.8元的药方疑惑地问他:“这么便宜的药真的能治病吗?”刘世钺耐心解释:“能用基础药就不开贵药,能治好病就行,何苦多花冤枉钱……”
“公家的东西,能多用一天是一天,浪费就是‘罪过’。”这是他常挂嘴边的话。有一次,刘世钺的笔没墨水了,便去找科里借笔芯,护士长给他拿了一支新的中性笔,刘世钺却拒绝道:“中性笔不用换笔,换笔芯就行,虽然只是几毛钱,但那也是浪费。”在生活中,刘世钺同样十分简朴。他家里的陈设都是30多年前的,一台电视机、几套旧家具就是他的全部家当,唯一鲜亮的是书架上满满的医学书籍和荣誉证书证章。“党给我的已经够多了,我没什么资格再提要求。”刘世钺感慨道。
从无影灯下的生死战场到平凡岁月的每一个角落,从青丝如墨到白发苍苍,军人的本色与医者的仁心早已铸成了他生命的底色。这种风骨,正是共产党人不变的本色,也是这个革命家庭的传承与家风。
刘世钺对家人有着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每年除夕夜都要召开“家庭民主生活会”。当人们都在欢度节日时,刘世钺家里却开展着严肃而温暖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儿孙们逐一总结一年得失,叩问自己:“底线守住了吗?”、“工作对得起良心吗?”……刘世钺静静倾听,时而点头、时而点拨,最后总会郑重嘱托道:“要把好的家风传下去,让后代都做正直有用的人。”多年来,“家庭民主生活会”早已超越守岁习俗,成为他们涤荡心灵、传承风骨的桥梁纽带。
2016年,86岁的刘世钺酝酿了一个计划:召集从事医疗工作的家庭成员回到故土为家乡的父老乡亲义诊。消息传出,大家纷纷响应。这年中秋节,家庭成员齐聚山西省榆社县岩良村老家。他们把村党支部会议室当门诊室,从清晨到日暮为乡亲们免费诊疗、送医送药。其间,有乡亲过意不去,悄悄塞来土特产。刘世钺笑着退了回去:“咱看病凭良心,拿东西就坏了规矩。”
“只要还能动就要继续奋斗”
“是党给了我一切,我愿为党和军队的事业奉献余生!”这是老兵刘世钺最纯粹的情感写照。正是这份赤子之心,让他脱下戎装后“三次请缨”奔赴一线,留下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佳话。
刘世钺的第一次请缨,是在1994年离职休养伊始。彼时,市场经济浪潮奔涌,对功勋卓著、头顶著名眼科专家“光环”的刘世钺而言,无疑还有更多高收入的选择,他却毅然选择了“重返一线”,并郑重向党组织递交申请坚持留在临床岗位为患者义诊。
2016年,医院考虑刘世钺年事已高计划不再安排他出诊,86岁的刘世钺听闻后连夜给医院党委写了一封信,字字恳切、句句赤诚:“我仍有继续为党做点工作的能力,我能完成门诊诊疗工作,能讲课、能带学生,能同眼科同志们一块学习进步。出眼科专家门诊是尽个人义务,不求任何报酬……”就这样,刘世钺的再次请缨,让他继续穿着白大褂在临床一线为患者服务。而他的第三次请缨是在2025年,95岁高龄的刘世钺被医院明确不再出诊后,他向科室领导提笔写下请缨书:“如院里工作需要,我仍可完成部分门诊工作。”
回归平淡生活的刘世钺并没有因此而消磨革命斗志,反而让他有了更多时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刘世钺的家人说,日常生活中,他总是主动跟进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主动通过互联网学习医学前沿技术并及时分享给医院的工作人员。医院举办学术讲座他必准时参加且经常主动分享心得,时刻关注年轻医护人员的成长并为他们悉心答疑解惑。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仝春梅回忆说:“有一次,我遇到了一个比较棘手的眼科疾病。那时已经晚上9点多了,我鼓起勇气给刘世钺老首长打了一个电话,向他请教并表达了歉意。”老首长却和蔼地表示,“没关系,我的手机24小时为你们开机。”随后,耐心地向她解答了疑惑。
这份数十年如一日的倾囊相授,最终凝结为一份沉甸甸的馈赠。截至目前,刘世钺将积累的117个课件、2000余幅图文资料以及30万字的工作体会和学习笔记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医院。
尽管年事已高、体力渐衰,刘世钺依然主动兼任所在干休所党委委员和服务点支部书记。多年来,凡是涉及老干部服务保障和干休所建设发展的工作,他总是毫不犹豫地投身其中、倾力配合。干休所领导感慨地说:“老人家90多岁高龄依然带头钻研、悉心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积极参加主题教育活动,这样的精神令人敬佩!这样的坚守令人动容!”
这份动人的坚守,同样绽放在红色教育的前沿。离休后的30多年时间里,作为石家庄市国防教育宣讲团成员的刘世钺担任了10余所院校红色课外辅导员,先后为20余所院校和企业、2万余名师生和员工讲述红色故事。此外,他还把自己亲身经历的战役战斗、亲眼看到的英雄事迹整理成文字,通过课堂口述历史、举办红色讲座等方式讲给年轻一代听,教育引导大家不忘革命历史、传承红色精神。
面对身边人对他年事已高还终日奔忙的善意担忧,刘世钺总是淡然一笑:“我这把年纪更明白时间的珍贵,能多干一点就是多为党分一份忧、多对牺牲的战友尽一份责,只要还能动就要继续奋斗,这不是折腾而是一名老党员、老兵的执着追求。”